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卫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来兴 《中国航天》2006,(11):43-47
现代小卫星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这期间,小卫星经过了试验探讨和应用研究等发展阶段,在技术上得到了全面迅速的提高,在应用上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并有着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出现了一阵小卫星热潮,特别是在当时航天领域小卫星专家组的推动和组织下,国内小  相似文献   

2.
小卫星编队飞行的应用模式分析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上关于小卫星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世界航天领域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目前,关于小卫星及其应用研究也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小卫星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卫星的编队飞行技术也被普遍认为是未来小卫星应用模式的必然趋势。正因为如此,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包括美国航宇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美国空军和欧空局在内的多家著名航空航天研究机构都斥资开展了多个编队飞行任务,小卫星编队飞行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反卫星卫星几乎是跟卫星同步发展起来的,俄罗斯既是最早发展卫星技术的国家,也是最早发展反卫星卫星技术的国家。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小卫星的出现而发展起来了小卫星编队。小卫星编队的目的是用编队分布式概念来实现通信、侦察和导航等任务,进而用若干个小卫星虚拟一个大卫星。小卫星编队和反卫星卫星产生于不同时代和不同目的,本来是不相干的问题,却出现了巧合。笔者认为,反卫星卫星是小卫星编队的一种特殊应用,小卫星编队的关键技术是反卫星卫星技术的基础,可以说,掌握小卫星编队技术的国家,就具备了反卫星卫星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周威 《中国航天》2006,(4):16-19
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业务与全球经济、政治、军事和其它相关工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曾就冷战后的中美关系对我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影响做过粗浅的分析,从全球政治大环境探讨了我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历史和发展方向。那么,从航天保险市场这一局部环境来看,我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业务又是怎样发展的呢?在此,笔者想以亲历的一些项目为节点,分析航天保险市场对我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影响。众所周知,在通信卫星项目中,卫星的制造、发射和保险是项目的三大支出。卫星和火箭工业的发展已有较长历史,而航天保险市场与其它市场相比却仍很年轻。航天保险市场最早出现于40年前,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漫长的市场起步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快速发展的市场繁荣阶段以及90年代后期到今天的市场衰退阶段。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上关于小卫星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世界航天领域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目前,关于小卫星及其应用的研究也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小卫星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卫星的编队飞行技术也被普遍认为是未来小卫星应用模式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探空火箭是中国发展空间技术的起步项目之一,也是中国在高新技术中较早取得突破、较先达到国际水平和应用较为广泛、成果较为丰硕的一个领域。 中国探空火箭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研究和试验阶段,基本任务在于探索探空火箭的技术途径、掌握探空火箭的研制规律和方法、开展相应的火箭探空活动。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90年代)为应用和提高阶  相似文献   

7.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开始对隐身技术探索至今,隐身技术已走过了探索研究(60年代以前)、全面发展(60~70年代)和技术应用(80年代至今)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特别是进入20世纪  相似文献   

8.
张立华 《航天器工程》2004,13(3):59-67,42
随着小卫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卫星研制任务大大增加,要“快、好、省”地完成小卫星的研制任务,公用平台技术成为关键。本文论述了小卫星公用平台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形成的几个典型的小卫星公用平台,对其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发展我国小卫星平台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小卫星在平台、有效载荷、星座、发射和测控等方面的技术进展,说明了小卫星的发展正在从试验验证阶段,走向应用研究阶段,并重点介绍了小卫星在太空快速响应和太空对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北京一号”小卫星图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航天界兴起了发展小卫星的热潮,特别是小卫星星群或星座的发展,将取代部分现代大型应用卫星的功能。文章提出并总结了图像综合品质评价技术指标,对中国的“北京一号”(DMC+4灾难监测星座)小卫星图像进行评价,从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几个方面对中国“北京一号”小卫星图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小卫星常用数据总线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剑  尤政  张高飞 《中国航天》2007,(2):35-37,4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制造较高功能密度的小卫星(重量<500kg)成为可能,许多国家开展了相关研  相似文献   

12.
周威 《中国航天》2004,(11):18-19
R-7系列火箭的原型为前苏联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研制的弹道导弹(又称SS-6洲际导弹)。俄罗斯的多种商用运载火箭.如联盟号和闪电号以及承担俄国内卫星发射任务的卫星号、东方号、亚马尔号、月球号和上升号火箭,都是从R-7系列弹道导弹发展而来的。R-7基础型两级运载火箭的技术参数见表4.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从卫星研制初期的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历经实践一号、实践二号卫星群、实践四号以及实践五号卫星,初步形成了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在充分利用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的基础上,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国发射了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的第一颗卫星即实践一号。80年代初,我国进行了一箭多星技术试验.即利用一枚运载火箭将3颗卫星送上天,分别是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和实践二号乙。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微小卫星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各国均在微小卫星领域进行了广泛和深层次的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微米/纳米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和研究成果,使得微型卫星(100kg以下)和纳型卫星(10kg量级)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与大卫星以及100kg以上的小卫星相比,微纳卫星具有研制周期短、成本低、重量轻、体积小和功耗低等特点,这对设计和制造的各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航天器工程》2008,17(6):135-135
2008年9月24日,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部主任李权称,中国航天测控稳定实现了多星管理,目前管理的在轨卫星达40多颗。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卫星长期管理,并逐步实现向多星管理的转变,大致分为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小卫星当今发展水平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论述现代卫星概念和发展阶段,其次讨论小卫星的应用和当今发展技术水平,并且预测21世纪初小卫星技术状态,最后介绍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我国卫星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发展的动因分析,探讨了卫星技术发展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以小卫星研究为契机,利用先进、成熟的民用技术促进卫星技术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四、我国极轨气象卫星的 进展及其技术特点   FY- 1卫星已走过 20多年的历程,其投资少,发射数量也少。但卫星技术起点高,总体设计方案采用先进技术,发展与国外兼容体制,能与国外气象卫星组成统一的观测网,向世界各地发送气象资料,并为其所接收,实现气象资源共享。   我国应用卫星从 20世纪 80年代的试验阶段逐步发展到 90年代进入应用阶段。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三轴稳定应用卫星仍未很好地解决在轨长期稳定运行的问题,未能达到预定的工作寿命要求,严重影响了卫星的应用。   因此,实现业务应用卫星的高可靠和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前苏联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成像侦察卫星技术。最早发展的是"天顶号"系列胶卷返回式成像侦察卫星,其首颗卫星1962年4月发射升空。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前苏联又相继发展了"琥珀"和"蔷薇辉石"系列成像侦察卫星,并在后两个系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发展,推出了一些新的改型。  相似文献   

20.
空间电推进应用及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调研分析了国外空间电推进技术及典型应用情况,详细介绍了电推进在GEO卫星位置保持和轨道转移、深空探测主推进、中低轨道航天器无拖曳控制与高精度姿态控制、空间太阳能电站轨道维持等领域的空间应用情况。对电推进在国内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进行了分析,包括GEO卫星位置保持和全电推进、近地小行星探测等深空探测主推进、低轨航天器无拖曳控制和轨道维持、(超)低轨小卫星编队飞行及(微)小卫星精确轨道控制和空间太阳能电站轨道维持等任务。电推进技术正朝着高功率、大推力、低功率、微小推力、宽功率范围推力连续可调、高比冲、长寿命和多模式方向发展。针对电推进在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及电推进技术发展方向,提出了我国未来20年拟开展的电推进技术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