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3 毫秒
1.
《航天》2011,(12):15-15
神舟八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分为交会对接准备段、交会段、对接段、组合体飞行段和撤离段。  相似文献   

2.
中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技术成就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尚志 《航天器工程》2011,20(6):11-15
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实施,使中国突破和基本掌握了航天器交会对接及其组合体的控制与管理技术,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二期任务取得重大突破,为空间实验室及后期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章对国内外交会对接技术进行了对比,对所取得的技术成就进行了综述,指出任务成功具有提升国家威望、产生广泛社会效益、带动基础学科发展、推动航...  相似文献   

3.
正2021年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三舱(船)一起构成组合体。  相似文献   

4.
王菁 《航天器工程》2012,21(4):68-72
根据有人参与的交会对接任务,其飞行器间通信、遥测模式多变和手控参与多的数据管理特点,文章从两飞行器间的总线通信与并网管理、遥测管理、手控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在自主交会对接过程中和组合体状态下的数据管理解决途径,经过成功执行我国首次交会对接飞行任务,验证其合理可行,可靠性和安全性高,可满足交会对接数据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5.
正2021年6月17日09时22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点火起飞,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托举下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启程。15时54分,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h。"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全长约9m,舱体直径2.8m,发射质量约8t。对接机构安装在轨道舱前端,  相似文献   

6.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着3名航天员从酒泉卫星发射场出发,开始执行第二次载人航天交会对接任务。6月26日,神舟十号飞船独立飞行3天,与天宫一号组合体联合飞行12天,完成了三次交会、两次对接、一次绕飞,在轨飞行15天后,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回收。"神十"履行新使命  相似文献   

7.
周建平 《航天员》2012,(4):42-43
2012年6月29日,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神舟力号飞船3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在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手控交会对接的实现,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2011年11月,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次交会对接,  相似文献   

8.
《卫星应用》2012,(4):1
总装备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并参加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全体同志:欣悉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特向胜利完成这次任务的航天员,向所有参加这次任务的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祝贺和亲切慰问!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  相似文献   

9.
杨雯 《中国航天》2012,(7):53-54
2012年6月,在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25所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为天宫与神九精准导引,圆满完成了"首先捕获、稳定跟踪、精确测量"的神圣使命。这是继2011年11月我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后,微波雷达不负众望,再让"太空之吻"画面完美定格。25所自主研发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是实施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关键单机,为交会对接提供距离、速度、角度、角速度等信息。在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中,微波雷达在神舟九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相距224公里时,迅速发现并锁定目标,直至两航天器成功实现对接,始终工作正常,性能稳定、状态良好,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杭添仁  五轩 《航天》2012,(7):12-15
6月18日14时07分许,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环刚一接触,飞船尾部4台发动机随即点火,将飞船轻轻推进天宫怀抱。不到8分钟,对接机构先后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4个过程。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实现刚性连接,组合体以7.8千米/秒的速度绕地球飞行,中国首次载人自动交会对接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1.
载人航天器热管理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载人航天器热管理是一种新的设计理念,针对大型载人航天器的特殊情况,从系统层面,主要通过流体回路和对流通风,完成航天器的热量收集、传输、利用和排散。文章介绍了国内外载人航天器热管理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提出未来我国载人航天器热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航天器热设计中的系统性和鲁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航天器系统设计最优的角度,讨论了热设计应关注的几个问题:系统最优而非分系统指标最优的热设计原则,合理并充分利用航天器资源的热管理思路,解决航天器研制问题的热设计最小重构手段,适应航天器在轨意外故障的鲁棒性热设计方法。提出了现阶段航天器热设计应适当增加主动热控比例的设计原则;结合卫星应用实例,给出了充分利用电加热这种简单可靠的主动热控手段,来提高热设计鲁棒性,从而提升热设计系统性的方案和流程。  相似文献   

13.
统一热管理的疏导式防热系统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各种防热、热控机理基本规律进行了梳理和研究,认为要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需要进行结构、防热、热控一体化设计。基于这种设计思想,提出了一种将航天器防热、热控和结构相结合的“统一热管理的疏导式防热系统”,在传统防热机制的基础上,加入原先主要用于热控的各种热传输机制,进行防热、热控和结构等子系统间热的统一管理。应用这种系统,可提高防热效果,减轻飞行器的结构重量,减轻高热流区材料与结构的耐温负担,有可能实现长时间、超高速大气层机动飞行器的前缘尖化,还可使整个防热层趋于等温,易于热控处理,减小结构热应力。文章还分析了疏导式防热系统的应用前景,并针对几种典型的航天器(尖鼻锥和尖翼前缘的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返回式航天器和载人飞船)提出若干适用的疏导式防热系统的方案设想。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三轴气浮台模拟航天器空间力学环境,进行了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SGCMG)姿态控制/动量管理系统全实物仿真研究。推导了大型航天器姿态控制/动量管理系统数学模型。设计调试了实物仿真系统。研究了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奇异回避问题、失效操纵问题和动量管理优化问题。证明了系统构形分析、奇异性分析和操纵律设计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通过大型航天器姿态控制/动量管理系统实物仿真,检验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系统硬、软件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大型航天器真空热试验过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大型航天器真空热试验过程中由于试验工序复杂、参试单位接口众多、大量过程表单纸质化等原因造成试验管控难度大、试验过程数据可追溯性差的问题,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采用业务流程管理的系统化方法,通过柔性化流程引擎,设计并建立了大型航天器真空热试验过程管理系统。该系统已在我国最大的空间环境模拟器KM8完成部署,并成功应用于某重点型号热试验。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有效提高了试验效率,实现了大型航天器真空热试验的数字化、可视化、精细化动态管控。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航天器分布式系统仿真平台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分布式集成仿真平台多操作系统、混合架构、分布式结构、模型管理、试验设计、仿真运行、数据管理的技术特点和功能需求,对相应关键技术进行了攻关,制定了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相关设计和实现。平台能够适应全数学与半物理2种仿真工况,满足航天器系统方案设计全面仿真验证需求,并可方便接入商业或自研软件。最后通过仿真实例对平台的功能性能及通用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航天器真空热试验测控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航天器真空热试验是航天器研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试验项目。文章阐述了航天器真空热试验测控系统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总结归纳了航天器真空热试验测控系统的应用现状,分析展望了航天器真空热试验测控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信息系统作为目标飞行器的重要功能系统,主要完成目标飞行器内部信息管理以及与地面和载人飞船的通信管理,确保目标飞行器的健康和稳定运行,支持目标飞行器各项任务的完成。文章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信息系统的信息管理策略进行了概述,包括信息管理需求、设计原则、系统组成、主要技术特点以及可靠性安全性设计。“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信息系统的信息管理策略经过首次无人和有人交会对接任务验证,满足任务要求,为后续空间站信息系统详细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航天器部件真空检漏试验管理系统是航天器件特殊环境试验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根据航天器部件真空检漏试验管理的需求,结合软件设计开发流程规范,对试验技术流程进行了分析,设计出系统总体框架和功能模块:系统总体框架分为数据资源层、业务逻辑层和客户层;功能模块分为试验任务管理模块、个人任务管理模块、试验数据管理模块、试验归档管理模块、试验资源管理模块、基础配置管理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该试验管理系统将使航天器部件真空检漏试验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合理。  相似文献   

20.
航天器供配电智能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国外航天器供配电管理技术由传统遥控管理发展到智能管理的4个典型阶段,介绍了航天器供配电智能管理技术在空间站、科学观测及深空探测领域航天器上的应用情况;分析了目前国内航天器采用熔断器作为故障隔离主要手段、依托遥测遥控进行供配电管理的体制,归纳了国内航天器供配电体制的优缺点,并总结出国内航天器供配电智能管理系统的3项关键技术——智能配电管理技术、故障隔离技术和能源计划动态调度管理技术,可为航天器供配电智能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