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共和国50年的辉煌,上海航天科技工业走过了38年的发展历程。上海航天科技工业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局(亦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体,上海市300多家科研院所、工厂、大专院校等配套协作单位组成。上海航天局现有员工2.2万人。企事业单位30多家,其中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在首届世界空间周期间,上海于10月9日上午举行了千人航天科普报告会,国防科工委、上海市委、上海航天局、上海宇航学会的领导出席了报告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敬良首先对世纪航天发展史作了回顾。他高度评价了先驱们的科学理论对航天实践的指导意义;肯定了火箭、飞船、航天飞机等运载工具的巨大功绩;赞扬了应用卫星技术对防灾减灾的贡献,对形成高科技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阐述了载人航天、登月飞行的伟大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对建造国际空间站,和平开发空间给予了热情鼓励和支持。他指出人类将不断开拓天疆,宇宙不再遥…  相似文献   

3.
航天动态     
国内航天动态中国航天科技工业构建8大基地中国航天科技工业构建8大基地,在航天北京、航天上海、航天陕西、航天四川4大科研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将新增航天天津、  相似文献   

4.
《上海航天》2001,18(4):1
20世纪 6 0年代初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在上海建设导弹工业基地的决策 ,从而揭开了上海航天工业发展的序幕。经过 40年的发展 ,上海航天已经成为中国航天工业的重要科研、生产基地 ,其产品涉及防空导弹、运载火箭、气象卫星和载人飞船等领域。在中国成为航天大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上海航天基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上海航天的 40年 ,是几代航天人 ,特别是航天科技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而不懈奋斗的 40年。航天作为一个特殊的工业领域 ,它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具体到每一种新产品、每一个新型号的出现———都与科学技术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航天》2006,(9):11-12
上海,在国际上是一个著名的大都市;上海,航天的地位和影响也与日俱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又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局,创建于1961年8月。经过40多年来的艰苦创业和勇于拼搏,上海航天一次次地抓住良好的历史机遇,在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目前已成为中国航天  相似文献   

6.
按客观规律振兴航天工艺上海航天局杨鹏编者按质量是航天产品的生命,要保证产品质量就必须紧紧抓住工艺工作这个牛*子*上海航天局组织有关厂、所的总工艺师和工艺处长就如何加强和振兴航天工艺工作进行了研讨、质量技术处杨鹏处长在会上做了题为按客观规律振兴航天工艺...  相似文献   

7.
今年9月7日北京夏令时间5点30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次运用我局独立设计、研制、生产的“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这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成就,它标志着我国航天和气象卫星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国的航天事业开创至今已有32年的历史,上海航天局从事大型运载火箭的研制也进人了第19个年头.在我国发射的24颗卫星中,上海航天基地参加研制并发射的有11颗.这  相似文献   

8.
航天系统工程随着航天科技工业和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不断发展、不断变革和不断创新。经过近50年航天型号研制的实践与探索,航天系统工程融合了几代航天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积淀了深厚的质量文化底蕴。创业初期,在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和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倡导下,航天系统工程就开始树立起“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的“三严”作风。1966年,周总理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几十年来,周总理的“十六字方针”一直作为航天科技工业科研生产及质量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成为几代航天人的座右铭。本文将结合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质量控制战略,谈谈航天系统工程的预防型质量文化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萱  李云 《中国航天》2009,(11):28-30
航天科技的发展给国家安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环境监测、资源保护、减灾救灾等军、民、商诸多领域均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21世纪,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掀起了新一轮航天科技竞争热潮。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与世界一流航天国家还有相当差距.  相似文献   

10.
2007年6月12-15日、19-21日,国防科技工业质量与可靠性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可靠性工程”和“军工产品紧固件选用与管理”培训班。中心邀请了多位来自航天可靠性专业和紧固件专业的知名专家授课。来自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电子等军工企业四十多家企事业单位的一百多位人员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11.
《航天》2009,(6):8-8
为促进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占领新能源产业的制高点,上海将着力打造垂直一体化光伏百亿元产业链。这一重要新能源项目由上海航天局负责实施。根据目标,到2015年,上海航天局将建成较为完备的垂直一体化光伏产业链,产值超过百亿元。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宇航学会航天运载系统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航空学会联合主办的航天运载系统学术研讨会于1988年11月在南京召开。来自国防科工委、二炮、中科院、大专院校以及航空航天部等41个单位的114名代表,送交会议论文110篇。 大会由执委王心清同志主持,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航天局副局长施金苗同志,南京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新闻力、公室3月10日消息: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在总结中国航天这几年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出台了《强化航天科研生产管理的若干意见》,以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强责任制,确保航天科技工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航天科技工业面临的形势与对策谭邦治目前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历史时期,航天科技工业也正进入以研制型号多、技术要求高为主要标志的新的发展时期。新时期、新形势必然具有新的特点,也势必带来新的矛盾、新的问题和新的困难。只有对此有透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航天器工程》2011,20(5):36-36
据今日航天网2011年7月12日报道,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主席拉达克里希南表示,将大幅扩大向上业界外包的比例。500多家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已经承担了印度航天项目60%的生产工作,今后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ISRO在过去2~3年已经见证了火箭(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和卫星生产领域的跳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1前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作为国家的尖端产业、战略产业和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代表.航天科技工业强国兴邦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在提高航天研发能力的同时,迫切需要大力提升航天制造能力,发展航天核心工艺技术,引领国家相关制造技术的发展。中国航天工业在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规律的自力更生之路,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形成了导弹武器、运载火箭、卫星和飞船等较为完备的研制生产体系。作为航天产品研制生产的基础技术,航天工艺也从无到有不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质量与可靠性》2010,(4):F0002-F0002
2010年7月23日,由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主办、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协办的航天工业2010年度QC小组总结、表彰暨成果发表会在上海召开。航天质协常务理事、科技集团八院质量部何建利部长主持开幕式并致词。航天科技、科工两个集团主管部门及所属58个单位的1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正公司简介宁波星箭公司是一家从事航空航天事业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我公司长期为国防科研生产单位及部队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客户涉及总装备部、航天科工集团、中航工业、第二炮兵、海军、空军部队、船舶等。资质荣誉通过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ISO 9001:2008+AS9100C国际航空、航天和国防组织管理体系认证获总装卫星发射中心、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多家单位表彰浙江省著名商标  相似文献   

19.
超小型S波段调频遥测发射机(上海航天局八部200233)上海航天局802研究所、813研究所经过一年左右的努力,于日前各自独立地研制出超小型S波段调频遥测发射机。由于二者都是为小型防空导弹的遥测系统而设计的,所以,体积小、质量轻而且通用性强。两家产品...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寄语     
《上海航天》2001,18(1):1
回眸20世纪,最为壮丽和最令人激动的,莫过于人类实现了进入太空的梦想。航天技术的巨大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它已成为对现代社会最具有影响力的高技术之一。值得骄傲与自豪的是,经过4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华民族终于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航天发展道路,运载火箭一次次成功地把不同用途的卫星送上太空,令世人瞩目;"神舟号"试验飞船的发射成功,更为20世纪的中国航天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作为上海航天人,能为此作出应有贡献,而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上海航天》作为航天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的科技杂志,也以新的面貌走进了新世纪。《上海航天》记录了这些成就所赖以产生的学习、思维、交流和探索过程,展示了20世纪中国航天人在学术领域内的众多建树,为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此,我向多年来辛勤耕耘的编辑们表示衷心敬意。 面对新世纪,位于高技术前沿的航天人负有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希望《上海航天》杂志继续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为己任,为航天战线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切磋交流的渠道;同时进一步拓宽思想,努力探索学术研究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办刊新模式,以吸引更多上海航天科技工作者投身于学术研究活动,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上海航天基地学术研究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