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卫星应用》2010,(1):F0003-F0003
《卫星应用》(内刊)创刊于1993年,在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大力支持下,《卫星应用》不断成长,影响日益扩大。编辑部人员秉承“信息交流、服务决策,促进我国卫星应用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认真履行职责,力争把国内外卫星应用各领域的新政策、新技术、新进展及时呈现给读者,搭建起了业界领导、卫星制造企业、卫星应用企业间信息交流、互动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贠敏  仇楠楠 《卫星应用》2009,(4):25-25,41
10月29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卫星应用专业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应用专业信息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科技委卫星应用专业组联合主办的“2009年卫星应用学术交流与研讨会”在广西南宁召开。  相似文献   

3.
葛榜军 《卫星应用》2004,12(1):8-17
我国在轨运行卫星已经基本构成了导航定位、对地观测和通信三大卫星系统,为卫星应用奠定了基础;新的卫星制造和应用机构也应运而生:卫星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入,取得了可喜成绩,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航天器工程》2009,18(3):7-7
据央视网2009年4月10日报道,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卫通)重组并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通过资源整合,中国航天将形成卫星制造、发射、运营、地面应用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卫通原是我国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之一,整体拆分后,卫通基础电信业务并人中国电信集团,中国卫通及其卫星运营和卫星应用业务并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并人资产约66亿元。今后,中国卫通将重点发展卫星空间段运营、地理信息与位置服务和卫星地面应用三大主营业务,着力构建天地一体卫星运营服务体系。目前中国卫通在轨运行的卫星有8颗,分为商用通信广播卫星、广播电视专用卫星和直播卫星三大类。随着中国卫通的整体并入,航天科技集团将从传统意义上的“研制卫星”拓展到“卫星研制与运营”,延伸了宇航系统的产业链。据了解,未来5年我国还计划发射7颗通信广播卫星,到2015年,我国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的拥有量将达到15颗,数量进入世界前五位。  相似文献   

5.
《卫星应用》2010,(2):11-12
2010年4月10日,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中国卫通)重组并人一周年。2009年的这一天,中国卫通按照国家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在剥离基础电信业务后,整体并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集团公司党组的亲切关怀下,在集团公司总部及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卫通已建设成为中国航天服务业的核心企业和卫星运营服务领域的主导企业,整体实力及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重组带来的效益充分显现。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国内外加速寿命试验理论研究及在航天领域应用概况,分析了卫星转动机构的可靠性现状,并提出了卫星转动机构开展加速寿命试验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2015年2月6日,由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中国电信集团卫星通信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京联合举办了"数据采集卫星系统(DCSS)技术及应用发展高端研讨会"。著名航天专家孙家栋、王礼恒、戚发轫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国防科工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公司和国家部委大用户单位及评估机构、投资机构的有关领导、专家60余人,济济一堂,围绕DCSS的应用发展、市场前景、顶  相似文献   

8.
靳颖 《卫星应用》2012,(5):48-50
2012年9月19-21日,2012中国卫星应用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并得到国家发改委、国家航天局、科技部、广电总局、国家无线电管理局等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省级电信管理局、广播电视局及用户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国内主要卫星运营商、知名卫星通信设备制造商、新闻媒体等近800人莅临大会。此外还有来自美国、德国、以色列、加拿大、阿联酋、俄罗斯、新加坡等国的卫星行业的企业代表和研究人员参加大会。本届大会的主题是"物联网与云时代的卫星应用",大会主席杨千里教授作了同题报告。会议期间举办"卫星技术讲座"、"主题报告会"、"圆桌讨论会"和"卫星应用技术与设备展览会"等活动。在3天的会议中,  相似文献   

9.
据介绍,目前陕西省共有50余家企业和机构从事北斗卫星产业,科研人员逾万人,已初步形成从理论研究到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涉及航天动力、测控、卫星设计、空间材料、空间应用等航天专业领域全国重点高等院校5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从事卫星及卫星应用产业科研人员逾万人。  相似文献   

10.
尚辉  孟翔 《航天》2014,(10):44-46
近年来,国际上掀起了以“立方星”为代表的微小型卫星研究应用热潮,产生了大量的微小卫星发射需求。来自美国、俄罗斯、欧洲、中国、印度的航天机构,利用其现役运载火箭以搭载发射或一箭多星模式完成了多颗微小卫星的发射服务。但主流的现役火箭这种“大火箭发小卫星”模式所固有的局限性,使其无法全面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多国的航天机构和企业开始面向微小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研制新型专用火箭。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宗旨和机构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宗旨是: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遥感卫星数据,为全国及全球的遥感应用服务。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建立,是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访问美国期间签署的中美两国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协议的重要成果。作为民用的国家信息资源基础设施,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建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并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工委和财政部的领导、协调和支持下开展业务活动。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拥有工作人员200名,其中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150名。经过10年的论证和建设,中国遥感…  相似文献   

12.
《中国航天》2010,(5):46-46
俄罗斯科学家4月19日承认.俄太阳研究卫星“日冕-光子”在发射仅一年后便因技术问题报废。该卫星于2009年1月30日发射人轨.但当年底便因太阳能发电系统问题而与地面控制部门失去了联络。俄科学院太阳X射线天文学实验室称.该卫星已停止工作近5个月.基本上可断定已最终报废。该机构称.卫星4月初曾有机会利用太  相似文献   

13.
印度于1962年成立了印度航天研究机构,开始了航天研究与应用活动,1971年印度制定了10年发展规划,1980年用卫星运载器3运载火箭将罗希尼卫星送入轨道,成为继前苏联、美、法、日、中、英之后第七个用本国研制的运载火箭将本国研制的人造卫星送入轨道的...  相似文献   

14.
2009年3月1日,在科技人员的准确控制下,嫦娥一号卫星以其矫健的身躯,缓缓靠近与其相伴了近500天的月球,热烈地拥抱和亲吻了月亮女神。至此,嫦娥一号卫星以我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圆满成功的伟大壮举,完成了光辉的使命,走过了绚烂而短暂的生命周期,永远被镶嵌在遥远的月球上,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永远的怀念。  相似文献   

15.
《卫星应用》2009,(3):F0003-F0003
中国资源卫星中心于2009年7月16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中国陆地观测卫星第三届用户大会,大会的主旨为:加强合作,扩大共享,共同促进国产卫星数据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积极迎接太空经济时代的到来,顺应宇航产业延伸发展的历史潮流,更好地履行好作为我国航天事业主导力量和核心企业的历史使命,2009年6月1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依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空间院”)组建成立了卫星应用研究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外涌现了像天空盒子成像公司(Skybox Imaging)、行星实验室公司(Planet Labs)和地球直播公司(Urthe Cast)等一批新兴卫星遥感企业。这些企业在产品、投资、服务和生产等多个方面,均表现出与传统卫星遥感企业迥然不同的特点,可能会对传统卫星遥感企业带来一定冲击:小型化、网络化和视频化遥感卫星技术及相关分析处理技术飞跃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市场产品类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和风险投资公司逐渐将投资眼光转向这些企业,为其注入资金活力;在互联网和云服务等思维的引领下,定位于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卫星遥感服务,试图在传统企业之外谋求和扩大市场份额;综合采用先进商业现货技术和成熟卫星生产力等途径,尽可能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8.
2009年6月,来自驶空局企业孵化中心的一家刚开张的企业推出卜项新的移动电话服务。这项服务借助卫星和通信技术,能够让用户获得城市的方位信息,在购物、娱乐、旅游和公共变通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19.
我国政府已把卫星应用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领域之一。《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航天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紧密联系、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三大部分组成。这不仅与世界航天观念接轨,还统一了我国各界对航天范畴的认识,使我国从事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研究的部门、机构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航天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卫星应用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卫星应用产业化首先要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多种功能和多种轨道、由多种卫星系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卫星通信系统、对地观测体系等),建成天地协调配套的卫…  相似文献   

20.
小卫星编队飞行的应用模式分析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上关于小卫星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世界航天领域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目前,关于小卫星及其应用研究也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小卫星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卫星的编队飞行技术也被普遍认为是未来小卫星应用模式的必然趋势。正因为如此,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包括美国航宇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美国空军和欧空局在内的多家著名航空航天研究机构都斥资开展了多个编队飞行任务,小卫星编队飞行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