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针对相位干涉仪测向工程实现中遇到的通道间连接电缆不等长和通道隔离度不够引起同频干扰的问题,从理论上分析这2种影响因素对测向相位差误差的影响,在工程可实现基础上,推导不等长、通道隔离度与相位误差的数学关系,为相位干涉仪设计和通道误差校正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微波鉴相器及其应用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斌 《上海航天》2001,18(4):48-53
微波鉴相器建立在相位干涉的原理之上,通过相位干涉把相位信息转化成便于处理的幅度信息。论述了微波鉴相器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它的相位误差;讨论了以微波鉴相器为基础的两种应用系统即瞬时测频接收机及被动微波电子角跟踪系统。  相似文献   

3.
主要概述一种实验弹载多卜勒雷达倒置接收机的基本原理,给出了其实验框图.倒置接收机具有优良的抗杂波性能,是弹载单谱线速度跟踪系统的一种优选体制.对倒置接收机的主要部件——固体微波源、锁相移频环、混频前中组件、窄带晶体滤波器、窄带晶体鉴频器、环路压控振荡器、高增益大动态中频道道和搜索截获电路都作了论细介绍.实验结果表明,该倒置接收机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高功率微波武器是对现代雷达的第五种威胁.分析了高功率微波武器进攻雷达的途径,阐述了HPM损伤雷达接收机前端的机理,通过计算研究了HPM损伤接收机前端的可行性.计算结果表明,10GW的窄带微波弹,当波束对准雷达天线主瓣时,可损坏雷达接收机保护电路;而对于超宽带微波弹,功率为1GW时即可穿越放电管而损伤限幅器.早期雷达抗HPM损伤能力较差,1GW的微波弹,不管是窄带还是超宽带,都可以损伤其接收机.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电子战测频接收机中常用的放大器、混频器和微波控制开关等微波非线性部件的双音交调特性,给出了微波非线性部件的双音交调失真的原因和分析结果,及其对微波测频接收机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锁相接收机有灵敏度高、自适应能力强、窄带跟踪特性良好、能从噪声中提取微弱信号等一系列优点。丈中讨论了常规兵器无线电遥测锁相接收机的方案及其研制问题。采用锁中频方案、并示出原理框图。接收机由电调高频头、中频锁相环、混频器、窄带跟踪滤波器、晶体振荡器、调幅解调通道、调频解调输出、自动搜索和AGC电路等部分组成。该机兼容FM和AM两种体制。最后指出该机的特点和环路参数的选择原则。实验表明,方案可行。但使用窄带会加长信号的捕捉时间,今后拟采用变带宽法以增加其适应性,保证能在窄带条件下工作。  相似文献   

7.
针对多星时差频差定位系统时/频同步要求高、多星测向定位系统复杂等问题,提出一种多星多普勒频率变化率的无源定位体制,每颗卫星仅需单个接收天线和通道,且多星之间无需高精度时/频同步.针对定位观测量与辐射源位置的高度非线性,提出一种基于多普勒频率的多假设非线性最小二乘(M H-NLS)无源定位算法.理论推导了定位估计的克拉美-罗下限(CRLB),基于定位误差的几何分布(GDOP)分析了多星构型对定位误差的影响.计算机仿真分析表明,基于多普勒频率变化率的M H-NLS算法得到的定位误差能够达到CRLB.  相似文献   

8.
对于采用相关检测体制的全极化微波辐射计,通道互耦和相位不平衡使得接收机各个通道间发生串扰,从而导致该类型辐射计的定标有别于传统的两点定标。文章首先结合实际因素分析了通道互耦和相位不平衡的来源,建立了全极化辐射计接收机模型,然后以该模型为基础,从复信号的传输角度出发分析了通道互耦和相位不平衡对Stokes矢量测量的影响,结合风场反演对定标精度要求,给出了通道隔离和相位不平衡控制范围,最后对可用于校正通道串扰影响的全极化定标标准进行了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9.
针对L频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大功率载荷和高灵敏度双频导航接收机同时工作时潜在的同频干扰问题,基于某型SAR卫星,开展了SAR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星内、星地同频干扰分析及实物验证。星内同频干扰分析,表明星内存在较为严重的同频干扰问题,需要采用在导航接收机前端,增加随SAR载荷发射脉冲信号联动工作的电子微波开关的抗干扰抑制措施。利用实物在暗室无线环境下,完成了干扰措施有效性验证,导航原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措施有效且简单易行;针对星地同频干扰,由于SAR载荷合成孔径、低占空比脉冲工作的特点,使得地面GNSS接收机能够被SAR载荷照射的时间很短、照射概率很低,且照射强度也低于接收机的饱和电平,预期不会对接收机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星载微波散射计多耦合回路内定标方法的原理及接收机的几种接收通道形式;在此基础上,从隔离度、定标精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多耦合回路内定标的星载散射计接收通道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电子对抗无源侦察系统的测向、定位以及成像性能,针对宽带LFM信号提出一种基于延迟相乘去斜的波束形成方法。该方法巧妙地利用LFM信号频率调制样式的特点,通过时域延迟相乘预处理,将LFM信号的阵列输出数据转化为具有窄带阵列结构的相位延迟形式,最后利用窄带波束形成方法形成波束。新方法只适用于LFM信号,针对性很强,极大地减小了系统设计的复杂度。由计算机仿真实验分析可知,该方法较传统的方法有较好的稳健性,突破传统阵列间距的限制,提高了系统性能,在高分辨测向与成像领域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零中频技术已经成为通信发展的全新方向,能够大幅度提高通信芯片的集成度和数字处理能力。在电子系统中,为了拓展信号处理带宽,越来越多地采用I/Q变频体制,其突出优点是不需要中频放大、滤波、变频等电路,从而极大地减小了系统的体积、重量、功耗和成本。介绍零中频的特点,对正交上变频进行分析,给出零中频技术在电子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双向时间传输的中频接收系统的数字化方案及其中采用的关键技术和算法。对伪码时域/频域二维N通道捕获、载波恢复FLL/PLL环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接收机硬件采用大规模可编逻辑器件,采用可编程的信号处理方法,使接收机的可靠性和灵活性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中频数字化扩频接收机IC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种适合测控系统应用的中频数字化扩频接收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并给出实验结果。该半定制集成电路以 FPGA为载体 ,不仅可以完成中频下变频、码同步、码跟踪、载波跟踪、解扩、解调的功能 ,还具有测距能力 ,其特点为增益高、体积小、应用灵活  相似文献   

15.
反辐射导引头二维超分辨测向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反辐射雷达导引头,较宽的波束导致多个目标辐射信号进入导引头接收系统,所以必须提高其多源测向和多目标分辨能力.为此,提出采用超分辨测向技术来估计多个辐射源的到达角,并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首先,给出反辐射导引头超分辨测向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MUSIC算法进行到达角估计,并对影响MUSIC算法估计精度的因素进行了...  相似文献   

16.
测向系统对于频带宽度、测角精度及测向范围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对于接收天线的频率响应、阻抗带宽特性进行了可重构设计,以达到测向系统对宽频带的要求。同时,在所设计天线元方向特性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比幅测向算法nABD进行研究,给出相应的天线元加权系数调整方法,以获得较优的测角精度和测向范围。由仿真结果可知,所设计天线具有较好的工作频率范围与可重构阻带特性,所提测向算法可以获得较高的角度分辨率和较大的测向范围。  相似文献   

17.
电子战作为现代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辐射源测向技术是电子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战场主动权的归属决定具有重要作用。常用的测向技术主要包括比幅、时差、干涉仪和多普勒等多种定位方式,其中干涉仪测向,因其工程实现简单、成熟且精度高的优势,在电子战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相对于传统干涉仪利用多基线、多观察角解模糊的方式,提出一种频域解相位模糊方法,挖掘信号内部的相位连续特性,利用固定基线-变化信号波长比的原理进行解相位模糊,简化了传统干涉仪设计与实现的复杂性。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和测向能力,为解决传统干涉仪相位解模糊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小体积下的瞬时测频,采用射频宽开+特殊编码体制来实现瞬时测频的接收机。介绍了该接收机的原理组成及其实测指标,总结其优点。该接收机具有瞬时带宽大、灵敏度高、动态范围大、测频时间短、体积小、质量轻、成本低、可靠性高等特点,适合弹载等多种恶劣环境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介绍一种基于新的定位导航体制的遥测定位接收机,该接收机采用直扩码分多址通信体制,可在高动态、低信噪比环境下正常工作。还介绍该定位系统工作原理和中频同步处理单元(包括捕获和跟踪)的硬件实现。  相似文献   

20.
Implementation of an ESA delta-DOR capabilit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lta-DOR (delta-differential one-way ranging) receivers within the ESA Deep Space ground station network. Delta-DOR provides very accurate plane-of-sky measurements of spacecraft position which complement existing line-of-sight ranging and Doppler measurements. We discuss how this technique has been adapted and implemented at the two ESA deep-space ground stations using existing equipment and infrastructure. These new capabilities were added by writing new software modules for the standard ESA digital receiver (the intermediate frequency modem system—IFMS). With these upgrades the receiver has the ability to record accurately timetagged signals from up to eight IF sub-channels. These sub-channels can have bandwidths of 50 kHz–2 MHz with a sample quantization of 1–16 bits per component. The IF samples are stored locally for subsequent retrieval over a WAN by the correlator facility at ESO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