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韩惠莲 《航天电子对抗》2005,21(3):14-16,50
论述了反辐射导弹诱饵诱偏的原理,分析了诱饵如何利用反辐射导引头的宽带天线、宽波束的特点进行诱偏,提出了在一定条件下可采用窄波束实现反辐射导弹对抗诱饵,以便及早分辨出雷达和诱饵。为保证反幅射导弹导引头产生窄波束以获得高分辨率并提高ARM抗诱饵干扰的能力,提出了实现窄波束的技术措施和实现窄波束被动雷达导引头的关键技术。理论和实践均证明这是可行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有源拖曳式雷达诱饵能够实现角度欺骗、距离欺骗、速度欺骗三重干扰效果,它通过电缆与被保护目标相连接,两者具有相同的运动特性,载机和拖曳式诱饵在距离、速度和角度上分辨不出来,导引头的响应会成为两个射频源的复杂函数,这将产生一个角度误差,从而增加了导弹的脱靶距离。为了提高雷达抗拖曳式诱饵能力,从空间角度分辨力入手,在常规单脉冲雷达系统结构上,利用了结构的冗余信息,提取对角线差通道的接收信号,然后与和通道、俯仰差通道、方位差通道联合建立方程组,求解得到目标和诱饵的角度信息,并对两者的信号幅度进行了分离,提出了诱饵识别的方法。仿真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交叉眼”干扰在单脉冲雷达中表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叉眼”干扰技术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的现代电子防卫手段之一。为开展其对抗技术研究,对单脉冲雷达在“交叉眼”干扰环境下的和、差接收信号进行了数学建模,并通过仿真计算分析了和、差接收信号所表现出的特征。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交叉眼”干扰会导致单脉冲雷达差接收波束方向图发生畸变。畸变的严重性主要取决于干扰源和单脉冲雷达间的距离以及两干扰点源输出信号功率之比;“交叉眼”干扰同样会导致差、和接收信号功率之比出现异常。干扰源与单脉冲雷达间的距离越小和(或)“交叉眼”干扰的诱偏能力越强,差、和接收信号功率之比出现异常的角度范围越大。  相似文献   

4.
多普勒雷达导引头信号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峰 《上海航天》1996,(5):49-53
概述防空导弹多普勒雷达导引头信号的基本形式、主要特点、检测原理及其滤波系统;介绍了多普勒雷达导引头信号处理的一些常用技术。  相似文献   

5.
PD雷达导引头目标信号的射频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脉冲多普勒 (PD)雷达导引头目标信号模拟器的实现原理及方案以及信号特征直接处理方法 ,一种新的应用于现代PD雷达的相参模拟手段 ,其原理是在雷达导引头的发射信号上直接引入时域、频域及空间的目标信号特征参量来产生目标回波信号。在论述比较各种实现途径的基础上 ,提出了模拟器的一种实现方案 ,该模拟器采用数字射频存储器(DRFM)技术产生目标距离延迟 ,通过大动态程控衰减器实现目标信号幅度处理 ,由直接式数字合成器 (DDS)模拟目标多普勒频率 ,利用天线阵列模拟目标信号的角位置  相似文献   

6.
在仅考虑各点源相位分量变化的前提下,利用合成场原理,运用等相位面梯度分析法,推导出了多点源的诱偏误差公式.以两点源诱偏为例,从两点源的相位差、工作波长和辐射功率,以及ARM的攻击角、分辨角等方面对诱偏效果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其结果对诱饵信号的设置和实际部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DRFM的弹载自卫式单脉冲雷达干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反舰导弹突防中面临的单脉冲雷达(导引头)威胁,提出了一种基于DRFM的弹载自卫式单脉冲雷达干扰技术,该技术采用交叉眼+灵巧噪声复合干扰体制.介绍了交叉眼干扰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对波前相位差动态补偿技术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该干扰技术应用于反舰导弹突防中存在的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8.
“交叉眼”技术对角跟踪雷达导引头的干扰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跟踪雷达导引头广泛采用单脉冲角跟踪技术。针对传统干扰方法难以干扰单脉冲角跟踪技术的问题,介绍了"交叉眼"干扰的基本原理,推导了对单脉冲角跟踪雷达实施"交叉眼"干扰时跟踪角误差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干扰源功率比、干扰源相位差、"交叉眼"干扰搭载平台回波等因素对干扰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正确使用"交叉眼"技术,能够产生大于两干扰源在雷达处张角的角度误差,致使雷达导引头跟踪在两干扰源张角之外的虚假目标。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舷外雷达有源诱饵的干扰机理,并对影响干扰效果的诱饵有效雷达截面积理论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从中找出了影响诱饵有效雷达截面积大小的因素,通过对其中诱饵有效辐射功率和诱饵距反舰导弹距离因素的分析,提出了舰艇使用舷外雷达有源诱饵防御反舰导弹时,在发射时机、布放位置和干扰方位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抗ARM系统的诱饵与雷达配置间距分析及其仿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从有源诱饵抗ARM原理入手 ,重点就抗ARM系统的诱饵与雷达之间的配置间距进行分析 ,并推导出配置间距的数学模型 ,最后通过仿真得出几个重要的结论 ,为设计和部署有源诱饵抗ARM诱偏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抗有源欺骗干扰的新技术——雷达波形的水印技术。常规雷达波形易被干扰机截获并被分析出信号参数。若限定相位变化范围,按调整后的波形与原波形相关性最小的原则对原波形进行相位优化调整,在调整范围较小的情况下,干扰机一般并不能察觉出这种变化。雷达对相位调整后的波形用加权失配滤波器进行脉压,真正的目标没有损失,而对干扰机辐射的原波形却不能形成相关峰,这样,雷达就能自动地抑制欺骗式干扰形成的假目标。将这种具有防伪且保护雷达能正常检测目标功能的相位调整技术称为雷达波形的水印技术,所得的波形称为水印雷达波形。仿真结果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宽带LFM信号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宽带相控阵雷达系统中的信号,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可采用Stretch处理的方法,实现高距离分辨成像,并大大减少数据采集难度.但它需要很大的瞬时带宽,传统上认为当瞬时带宽较大时,系统的幅相频率特性难以满足要求.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当有源相控阵模块较多时,由于模块之间幅相失真的综合作用,虽然单个模块存在较大的幅相误差,但最终雷达成像性能仍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高功率微波武器是对现代雷达的第五种威胁.分析了高功率微波武器进攻雷达的途径,阐述了HPM损伤雷达接收机前端的机理,通过计算研究了HPM损伤接收机前端的可行性.计算结果表明,10GW的窄带微波弹,当波束对准雷达天线主瓣时,可损坏雷达接收机保护电路;而对于超宽带微波弹,功率为1GW时即可穿越放电管而损伤限幅器.早期雷达抗HPM损伤能力较差,1GW的微波弹,不管是窄带还是超宽带,都可以损伤其接收机.  相似文献   

14.
目前舰载雷达主要采用捷变频、复杂重频、宽带高增益脉冲压缩、低副瓣天线以及发射功率管控等低截获概率设计技术来提高其反电子侦察和抗干扰能力,属于“防御性”的反电子侦察技术。从电子侦察系统的特点及存在的弱点出发,提出对其进行干扰的可能性,采取主动反电子侦察的方法来掩护己方舰载雷达工作,提高舰载雷达的电子对抗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利用高精度测量雷达检验其它探测器的数据处理方法.首先根据雷达站点的位置和测量参数计算出目标的坐标,然后用GPS测量探测器的坐标,再计算出探测器到目标的真值参数,最后通过简单的误差分析证明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6.
线性调频信号在雷达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线性调频(LFM)信号是脉冲压缩体制雷达中广泛应用的大时宽带宽积信号,其突出优点是匹配滤波器对回波信号的多普勒频移不敏感。根据线性调频脉冲压缩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点,运用模糊函数对该信号的性能进行分析。LFM信号具有更高的距离、速度分辨率,以及更好的低截获概率特性。给出此类信号经匹配滤波压缩处理的过程、结果及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17.
MIMO雷达抗干扰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MO(多输入多输出)雷达采用收发分离体制,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均采用数字阵技术,可以在同一时刻实现多种功能,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系统的时间资源.介绍了MIMO雷达的工作原理,分析了该雷达的杂波强度、被截获概率和抗干扰性能,结果表明与传统相控阵雷达相比,MIMO雷达具有更好的ECCM性能.  相似文献   

18.
天基预警雷达及其对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天基预警雷达系统国外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天基预警雷达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雷达辐射源信号特征参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所有可观测的辐射源特征参量的特点、测量精确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测量限制条件等进行了较全面地分析,初步回答了哪些特征参量可用于信号分选与个体识别的问题,并给出了其应用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20.
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雷达的抗干扰效能评估问题,至今尚未有通用的、一致性的、公认的评估准则和方法。根据射击靶标原理,提出了以雷达显示画面为基础的评估雷达抗干扰效能的靶标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把大家熟悉的雷达抗干扰定性评估(三级干扰强度)和理论上的定量评价相统一,也可把雷达的搜索和跟踪状态的评估相统一。最后通过几个实例介绍了具体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