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方位向高分辨力宽测绘带的多波束合成孔径雷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一般的合成孔径雷达(SAR)时为避免方位向与距离向模型,必须限制脉冲重复频率(PRF)。因此难以同时实现方位向高分辨力和宽测绘带。为此本文提出了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的方式,即方位向上有多个波束的多波束SAR方式。由计算机仿真结果可知,采用K个波整可使接收信号的多普勒带宽扩大K倍,方位向分辨力与K/β成比例增加,且不造成S/A比(信号与模糊度之比)变坏及距离向测绘带缩小,其中β是单波束SAR与多波束SAR的天线波束宽度。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分辨率宽测绘带合成孔径雷达(High Resolution Wide Swath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HRWS SAR)在俯仰向波束形成受地面目标高程影响造成增益损失以及在方位向非均匀采样造成模糊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 CS)技术的HRWS SAR成像算法。根据SAR系统和平台参数建立精确的观测模型后,通过求解优化问题直接准确地估计出了在地面高程变化影响下的目标来波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 DOA)并重建了非均匀采样下的方位向观测场景,从而实现了HRWS SAR在俯仰向和方位向的非模糊成像。仿真结果表明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星载滑动聚束SAR模糊特性分析与仿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星载滑动聚束合成孔径雷达(SAR)的成像原理,构造了滑动聚束SAR的方位模糊度计算模型,并分析了其距离模糊度计算模型。系统设计及模糊特性仿真结果表明:模型可用于SAR系统参数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4.
模糊比的计算是星载SAR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多极化系统的模糊比分析与单极化不同,尤其是距离向模糊比与单极化系统有很大的差异。文章主要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多极化模糊比的模型,推导出计算公式,最后给出系统设计的仿真结果以及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针对星载方位向扫描模式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系统中天线无法实现连续扫描而引入成对回波的问题,提出了波束跃度对SAR成像质量影响的定量化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广义的SAR成像几何模型,以模式因子区分不同的方位向扫描模式;结合傅里叶级数和泰勒级数展开推导了波束跃度下的方位向天线方向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方位向回波信号模型;得到成对回波幅度和位置与波束跃度的定量关系,着重比较分析了波束跃度对不同方位向扫描模式SAR图像质量的影响。仿真结果验证了上述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机载SAR前视模式与一般正侧视模式存在的明显不同,详细分析了前视SAR的多普勒特性及其方位模糊问题.依据前视SAR的特性,结合波束锐化与RD成像算法,仿真得到了前视SAR的点目标图像,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高分辨率、宽测绘带的综合观测目的,以毫米波频段多通道合成孔径雷达(SAR)信号模型为基础,对同时具备距离多通道、方位多通道的SAR成像处理流程进行分析,针对非均匀通道重构容易受到姿态误差影响的问题,引入惯导设备姿态数据实现参数校准,并基于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Ka频段多通道SAR机载挂飞数据完成方法验证。数据处理结果表明:通过二维多通道数据处理,能够有效改善欠采样下的SAR图像方位模糊特性并优化噪声特性,提升图像可判读性。研究结果可为毫米波多通道SAR成像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高分辨率与宽测绘带两个核心成像指标之间的矛盾,分类研究了若干适用于不同应用需求的基于数字波束形成(DBF)技术的典型高分辨率宽测绘带(HRWS)星载SAR系统,包括超高分辨率、中等分辨率和超宽测绘带。总结出智能化多孔径天线技术、方位向多通道预处理技术、距离向实时DBF技术和多通道SAR数据压缩技术等,作为未来HRWS星载SAR发展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陶海红  廖桂生 《宇航学报》2005,26(5):657-662
针对小卫星雷达系统由于天线尺寸受限、宽波束照射面积大而带来的方位模糊,通过采用高脉冲重复频率来解方位模糊,然后利用发射波形的时变特性来解决高重频带来的距离模糊。基于此,采用了一种梯度遗传算法对多发射二相码波形进行优化,使其自相关峰值、积分旁瓣电平和互相关主副比、积分旁瓣电平尽可能的低。同时对多约束构成的适应度函数进行自适应尺度因子加权,以克服不同约束带来的不同数量级所造成的优化倾向问题。仿真结果和性能分析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由于低轨道雷达卫星的飞行速度远快于飞机,波束同步技术是关系到星机双基地SAR能否具有实用价值的核心技术。已有文献中提出的基于收发波束指向控制的同步方法具有场景长度短、算法复杂等缺点。根据星机双基地SAR远发近收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收发宽波束的波束同步方法。从信噪比、系统模糊性等方面对该方法进行量化论证。仿真结果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已有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法能在方位分辨率相等的前提下获得更大的场景长度;而且由于无需进行波束指向控制,成像算法简单。  相似文献   

11.
天线波束指向控制对TOPSAR成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越  李春升  王鹏波  陈杰 《宇航学报》2012,33(4):487-491
星载TOPSAR模式天线波束指向控制对其成像质量有重要影响。基于成对回波原理,分析了星载TOPSAR模式波束指向控制对方位向信号的调制规律,建立了星载TOPSAR模式方位向波束指向步进控制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傅里叶级数展开给出了波束步进控制下的天线方向图表达式,最终推导出了方位向成对回波的幅度和位置的表达公式,定量描述了波束指向步进控制与成对回波幅度和位置之间的联系,为星载TOPSAR模式波束指向步进控制指标的合理设计奠定了基础。最后,计算机仿真表明了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ScanSAR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星载扫描波束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可以扩展星载合成孔径雷达一次通过观测地区时的观测带宽度。对ScanSAR成像的天线波束位置数目,扫描角度范围和方位分辨率等性能进行了分析,阐述了ScanSAR的某些设计考虑,并介绍了若干个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SAR平台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华  陆微微  田金文 《宇航学报》2010,31(2):489-494
将SAR平台定位分解为粗略定位和精确定位两个阶段。首先,在SAR正侧视成像的条件 下,利用某个方位门内的所有控制点,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平差粗略估计出SAR平台在该方 位时刻的空间位置,并从理论上推导了控制点的误差协方差矩阵到SAR平台定位的误差协方 差矩阵的传递规律。其次,利用各个方位时刻粗略估计的SAR平台位置,采用最小二乘支持 向量回归机精确估计SAR平台的运动方程,从而精确估计SAR平台在某个时刻的空间位置。仿 真试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精确地反演出SAR平台的空间位置。
  相似文献   

14.
SAR图像目标峰值特征提取与方位角估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计科峰  匡纲要  粟毅  郁文贤 《宇航学报》2004,25(1):102-108,113
目标峰值特征是SAR图像目标识别的重要特征之一。峰值特征提取是SAR图像目标识别的一个重要步骤,为了由SAR图像快速、精确地提取目标峰值特征.本文首先研究了SAR图像目标峰值特征提取方法,提出了一种“子像素”级精度的SAR图像目标峰值特征提取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峰值位置、峰值幅度的估计精度。由于目标SAR图像或SAR图像特征矢量对目标方位角变化的敏感性,因此,为了提高SAR图像目标识别系统的分类效率,本文还研究了SAR图像目标方位角估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利用峰值特征基于线性回归的sAR目标方位角估计方法,和现有方法相比,该方法除了计算速度快,估计精度较高之外,还能在估计方位角的同时,给出该估计的置信区间,从而更好的满足SAR ATR的实际需要。文中通过对大量实测MSTAR SAR图像目标方位角的估计实验,验证了本文目标峰值特征提取及方位角估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机载聚束式SAR天线波束指向控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波束控制条件下的机载聚束式SAR的天线指向及成像数学模型,证实天线波束指向被控造成回波信号的幅度调制,引起成对回波,从而影响成像质量。此外,分析波束指向控制比率与测绘带方位宽度、图像动态范围的制约关系,提出设计机载聚束式SAR天线波束指向控制比率的基本原则。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方位向非均匀采样对多通道天线星载SAR成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位向周期性非均匀采样是多通道天线星载SAR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多通道天线星载SAR系统中存在的方位向周期性非均匀采样对成像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建立多通道天线星载SAR回波信号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成对回波理论和匹配滤波原理推导了由方位向周期性非均匀采样所造成的虚假目标位置与强度的计算公式,并结合成像处理过程分析了二维成像处理算法对虚假目标的影响,给出了二维成像处理后所得到的虚假目标强度计算公式。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推导与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