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通过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简称AE)试验监测单轴定速拉伸试验试样的动态损伤破坏过程,阐述了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材料的声发射特性,提出了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损伤变量定义,并给出了描述复合固体推进剂材料损伤发展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含硼富燃固体推进剂药浆粘度调节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介绍了硼、AP包覆硼和HTPB胶混合过程中粘度随时间变化情况;讨论了镁粉、键合剂对含硼富燃固体推剂药浆粘度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处理,降低了含硼富燃固体推进剂药浆粘度,使含硼富燃固体推进剂浇注工艺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复合固体推进剂应力分布的数值模拟及损伤萌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立了复合推进剂颗粒填充引起应力集中的有限元计算模型,计算了法向应力的分布及其最大应力的位置,讨论了颗粒分数,刚度对应力分布的影响。根据引发微裂纹萌生的力学条件,得到了复合固体推进剂占主导地位的损伤形式为颗粒与界面的显微裂纹损伤。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复合固体推进剂HTPB、NEPE和GAP推进剂的细观损伤行为,采用原位拉伸扫描电镜实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分形维数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定量地分析了推进剂在拉伸过程微裂纹的产生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HTPB推进剂拉伸破坏的起始点为大粒径的AP颗粒破裂形成的微裂纹,拉伸过程无明显"脱湿",其裂纹变化趋势可以用拉伸过...  相似文献   

5.
为预示HTPB推进剂的力学性能,动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及其BP算法建立了多劳多种因素对多个力学性能目标参量影响的模型。实际建立模型和检验表明,用该方法预示HTPB推进剂力学性能简便易行,预示精度较镐,仿真计算所得规律也与经验一致。  相似文献   

6.
环境湿度对HTPB推进剂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实验研究了环境因素特别是湿度对高固体含量的AP/HTPB推进剂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度对力学性能尤其是高温力学性能影响显著。这种影响对大型固体发动机装药工艺中力学性能的预示准确度也带来影响,因而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合理调整固化参数。  相似文献   

7.
复合推进剂微裂纹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线弹性断裂理论,提出了一个适合复合固体推进剂的脱湿微裂纹损伤发展方程,通过部分单向定速拉伸试验数据拟合确定其主要的细观参数,从而得到了复合固体推进剂在细观水平上完整且封闭的本构方程组。该模型不仅得到了单向拉伸试验结果的验证,而且在较大范围内可有效地预测不同应变率下的单轴定速拉伸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用动态分析法表征复合推进剂偶联剂的作用效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偶联剂对复合推进剂动态力学损耗的影响。建立了一种动态力学分析方法,即通过建立过渡相模型和引入表征因子A,分别在HTPB和聚醚两种体系的复合推进中评价了偶联剂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天征因子A值越低,偶联剂在该温度范围内的作用效果越好,该结论为表征复合推进剂关剂的作用效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老化损伤的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老化存在的材料性能劣化问题,采用了计算机层析识别技术研究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材料老化损伤.通过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损伤的数学模型,定量描述了材料的老化问题,并将其代入推进剂粘弹本构方程.结果表明.老化损伤的粘弹本构方程能够一定程度上描述损伤老化引起的材料劣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鲁国林 《固体火箭技术》1999,22(3):34-36,58
研究了混合温度及固化温度工艺参数对高燃速HTPB/IOPDI推进剂力学性能的影响,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随着合温度升高,推进剂力学性能下降,固化温度升高,推进剂这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龚旻  谭杰  李大伟  马召  田冠锁  王暕来  孟令涛 《宇航学报》2018,39(10):1059-1070
首先对国内外黑障问题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然后从等离子体鞘套形成机理和基本特征、电波传播机理及信道特征等方面阐述了高超声速飞行器黑障问题的成因。随后,着重介绍了等离子体流场和电波传播数值模拟方法并分析了方法的适用性。进一步对等离子体地面模拟方法和诊断技术进行了概述,并对国内外地面黑障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现有黑障消除技术进行了评估,给出了目前工程实用方法、近期可能实现的工程实用解以及未来具有应用潜力的消除技术。最后,对黑障问题后续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三角形激光陀螺谐振腔的精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杜建邦 《航天控制》1998,16(3):53-61
利用几何光学建立了三角形激光陀螺谐振腔反射镜微动引起腔内环形光路的变化方程,通过对光路偏移量的分离,导出由谐振腔加工误差造成的且经过调腔后的剩余偏移量,最后通过光路的剩余偏移量对激光陀螺性能影响的分析,计算出三角形激光陀螺谐振腔加工精度要求并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空间遥感器的热/结构/光学分析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作为一个空间遥感器整机热光学(热/结构/光学)集成分析过程,对空间遥感器主要光机结构简化,进行导热特性分析和等效热阻计算;利用软件计算在轨道上典型工况的空间外流热和内热源分布;建立有限元温度场分析模型和结构热弹性分析模型,计算全机稳、瞬态温度场分布,均匀温度和特定温度场下的位移场,得到各光学元件的位移;利用光学分析程度计算的公差计算结果插值计算遥感器光学系统由于光学元件的热致刚体位移(离轴、轴向位移和倾斜)而产生的光学性能变化。  相似文献   

14.
燃气发生器流量调节方案的比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分析了变喉面、非壅塞喷管、固定流量等三种方案的调节原理的基础上,说明了每一种调节方案的技术关键以及它们的优缺点。以燃烧性能为基础,分析了每一种贫氧推进剂对流量调节方案的要求,指出了三种调节方案的适用对象,为流量调节方案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刘威  王成军  郑顺  于雷 《上海航天》2020,37(4):79-87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旋流器的结构参数对中心分级高温升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性能的影响,结构参数主要是叶片安装的角度和叶片的旋向组合多种方案,再对这些组合方案进行比较,从而选出最优结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旋流器结构参数对燃烧室出口特性有很大的影响,设计合理的旋流器结构参数对提高燃烧室性能很重要。选取最优的角度组合,第1级为45°,第2级与主燃级为60°;第1级与第2级旋向反向,并且第2级与主燃级旋向一致。  相似文献   

16.
振动试验夹具共振频率设计要求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使振动试验夹具的频率设计要求更加符合工程实际,文章对传统设计要求进行了总结,根据随机振动理论研究了传统设计要求与试验实际情况的差异。研究表明传统设计要满足一阶固有频率最大化的要求,而该要求存在不足:一是建立试验系统动力学模型时未考虑试件的质量及刚度,二是未考虑夹具与振动台连接的边界条件,三是未考虑载荷激励方向与模态关系。针对这些不足,文章提出了夹具共振频率最大化设计要求。分别采用传统的一阶固有频率最大化设计要求和共振频率最大化设计要求对某导弹夹具进行了设计,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共振频率最大化设计要求所设计的夹具共振频率更高、质量更小。  相似文献   

17.
超燃冲压发动机推阻力特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燃冲压发动机由进气道、燃烧室和尾喷管等部件构成,推阻力是其最重要的特性参数。回顾了超燃冲压发动机部件级推阻力特性和整体推阻力特性研究现状,介绍了超燃冲压发动机推阻力特性研究方法和测量技术。建议今后研究过程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研究精确的自由射流试验测量技术,研究流场均匀性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开发高精度仿真平台。  相似文献   

18.
以近地小天体防御为背景,介绍了近地小天体的基本概念和物理特性,分析了超高速动能撞击偏转近地小天体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超高速动能撞击近地小天体表面成坑形貌、相似律以及成坑过程中抛射物产生机制、演化过程和抛射物质量速度分布相似律。总结了基于结合点源假设、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建立的超高速动能撞击小天体动量传递理论模型和相似律。分析了近地小天体的物理特性和撞击条件对动量传递系数的影响规律。归纳了超高速动能撞击偏转近地小天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超高速动能撞击防御小天体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中对一种新型平面并联机床的速度,力与变形关系进行分析,得到其速度、力雅可比矩阵进而得到其柔度矩阵,提出该并联机床柔度评价指标,并给出了该评价指标在工作空间内的分布情况,为该并联机床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梁斌  何英  邹瑜  杨君 《宇航学报》2016,37(9):1080-1088
针对已有测量手段在空间非合作目标近距离测量中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ToF(Time-of-Flight)相机在空间应用中的可能性。首先总结了空间非合作目标近距离测量现状及已有测量手段;随后介绍了ToF相机的原理及发展,并以非合作目标典型特征为例对其性能指标进行分析;接着将ToF相机与现有空间近距离测量手段进行性能比较;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梳理;最后对ToF相机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在空间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