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温高声强行波管的传热动态建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针对热声疲劳测试中的传热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控制框图的新型建模分析方法,并用此方法分析了高温行波管内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同时针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试验和高精度数值仿真计算验证。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针对多种工况快速有效地分析和仿真行波管内测试段的动态传热过程,满足工程设计快速预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在广播卫星、通信卫星、观测卫星的转发器中,用作功率放大器的器件是属于电子管类的行波管。有报告报导了有关卫星上的行波管放大器(TWTA)和固放(SSPA)的在轨可靠性调查结果。根据这个报告可得出TWTA的故障率比SSPA低的结论。 NEC公司的星载行波管在世界上占有领先地位,已用于实用化DBS(Direct Broadcast Satellite)的“BS—3”广播卫星、通信卫星,证明了它具有高的可靠性。 文中对可确保星载行波管可靠性的设计方针、评价试验方针、寿命保证以及与卫星执行任务一致的评价试验计划等进行叙说。同时,对基于评价试验程序的环境评价试验、工作寿命试验、模拟在轨备份的非工作寿命试验及寿命预测等的实施情况进行介绍。另外,还将介绍根据用于预测可靠性的在轨数据和地面评价试验可靠性分析的结果而获得的高可靠性(280FIT(failurein time))。  相似文献   

3.
为了在热噪声行波管试验段热辐射区域内准确测量噪声响应,基于管道传声原理和声学有限元仿真分析,设计了有效测量频率范围为20~1000 Hz的声波导管测试系统,并开展常温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声波导管测试系统满足设计指标,设计阶段采用的数值分析方法有效。最后通过热噪声试验考核了该声波导管测试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能够经受住700 ℃的热噪声试验环境。  相似文献   

4.
文章简要介绍了可调空间行波管放大器的特点及应用需求,详细介绍了国外可调行波管放大器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状况,描述了实现可调行波管放大器的技术方法,展望了空间行波管放大器向功率和频率双可调方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空间行波管的工作原理、结构和特性的研究,依据空间应用要求,分析空间行波管的主要技术指标,并对空间行波管未来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为了满足卫星系统对通信容量日益增长的需求,W波段已经成为空间通信应用中的前沿。对于高功率放大器,w波段行波管在输出功率和工作带宽方面具有优势,国内的W波段连续波和脉冲行波管在功率和带宽等主要技术指标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希望进一步提高器件的实用化程度和可靠性,促进W波段卫星通信系统的研究,为我国下一步高频率宽带卫星通信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供自主可控的核心电子元器件产品。  相似文献   

7.
空间行波管放大器是通信、导航、数传等卫星中重要的功率放大部件。行波管电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接近50多年的行波管电源研发和制造历史中,行波管电源总体向着高效率、小体积、轻重量、高功率的方向不断发展。提出一种新型大功率高效率空间行波管电源,采用Buck+推挽两级式拓扑结构,低压采用一种新型Buck变换器,通过无损缓冲的方式,实现了Buck变换器各个开关管的软开关;高压采用谐振推挽的拓扑结构,实现了开关管的软开关,使行波管电源效率达到了94%,并在一台500W的样机中进行了实验验证,使行波管电源的体积、重量和效率指标得到进一步提升,为行放电源的小型化、高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分析空间行波管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基于空间行波管研制全过程分析其标准化需求,从设计、产品制造和检验的全过程提出空间行波管设计要素要求、工艺要素要求和详细规范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9.
1 概述 由于固态功率放大器(SSPA)与传统应用的行波管放大器比较的优点是:很小的相移,低畸变和线性好,高可靠性,小尺寸和小的质量,不存在高压因而不存在与此相关的失效模式,低噪声等;其缺点是效率低一些,在输出功率愈高时,这个缺点愈突出。因而,其应用范围也就受到一定限制。 东方红三号卫星中有18个C波段转发器用作多载波信息传输用,要求线性好,发射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为8W,工作寿命7年。实践证明,国内行波管放大器的寿命大约为3~4年,且质量大,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因而只能从国外引进。从对行波管放大器和SSPA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取复合材料薄壁结构在扩散声场作用下的全频段应力响应,在70 m~3混响室内进行自由状态下的C/SiC复合材料薄壁结构的噪声试验(总声压级140 dB),测试混响室内扩散声场以及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另,建立扩散声场与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材料薄壁结构相互作用的有限元–统计能量(FESEA)混合模型,计算得到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分布,计算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一致。同时,基于模态应力恢复方法获得结构的应力场分布,结果显示扩散声场作用下的复合材料薄壁结构的应力场分布与加速度场分布规律不同。通过分析复合材料薄壁结构的弯曲波长与声波波长之间的关系,揭示噪声载荷与结构的波长耦合效应。该FE-SEA混合模型计算的应力场可进一步应用于声疲劳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空间站吸声降噪设计中存在的降噪效果评估问题,以空间站缩比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声学有限元法进行吸声降噪设计仿真评估。首先建立适用于空间站的吸声降噪设计仿真评估模型,然后通过地面噪声试验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对几种空间站可用的不同性质的吸声材料在缩比结构中的降噪效果进行了定量仿真评估。结果表明塑料泡沫的降噪效果最好,其次是浇注泡沫;浇注泡沫的质量相对较轻。本研究可为预先定量评估空间站吸声降噪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航天器研制试验的可靠性及地面试验质量,正确评定试验条件,文章初步提出了虚拟噪声试验系统的设计方案及各分系统的虚拟仿真方法。系统利用VAOne及MATLAB作为软件开发平台,为卫星动力学试验提供复杂结构的试验仿真和预示,为试验设计提供技术依据。今后应进一步实现系统的机电耦合作用分析。  相似文献   

13.
声学试验三分之一倍频程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往的声学试验中多采用倍频程控制方法,该方法控制精度比较低,已不能满足现在试验标准要求。文章详细介绍了声学试验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组成,并对控制算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通过改进谱估计算法和均衡算法等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并采用VC 编程开发了1/3倍频程噪声试验控制系统。新控制系统与混响室进行了联合调试,调试结果表明新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文章研究了304不锈钢试件在酸性NaCl溶液中进行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过程中的电化学噪声和声发射特征,提出了基于K-Means 聚类算法的声发射信号聚类分析,并对各聚类信号进行小波包特征提取。研究结果表明:在测试体系中,304不锈钢很容易发生应力腐蚀,其腐蚀形态由局部腐蚀逐渐发展成为全面腐蚀;腐蚀过程中表征点蚀、裂纹和气泡破裂的声发射信号特征差异十分明显;声发射检测结果与电化学噪声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风云二号”卫星噪声试验高频段控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风云二号” 04卫星噪声试验进行了回顾,其声谱控制未能完全满足试验大纲要求的原因主要有硬件配置、控制系统参数设置等方面。经过理论分析和调试检验,决定从3个方面来解决,即:高频电气换能器EPT-200作为必须参试的设备;试验过程中电气换能器的工作介质(液氮汽化并升温后的氮气)压力不能太低;控制参数可根据试验前调试的情况作适当的修正。最终圆满完成了该型号05卫星以及06卫星的噪声试验。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运载火箭其整流罩内的噪声声压级有较大差异。在进行卫星的整星噪声试验时,需要分析声谱条件、选取不同的参试设备、优化控制系统的参数设置,最后通过系统调试找到最佳的试验方案。文章以3种不同的声谱条件为例,根据试验设备的条件和能力,结合试验效果、技术上的可靠性、试验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选定最有效和可行的试验方案。既保证了试验能达到预定的目的,检验卫星经受高声强环境的能力,提高其可靠性,又能使试验易于实现且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7.
卫星在主动段承受发动机脉动推力和气动噪声激励复合作用下的振动环境。以整星模型为试验对象,分别开展了卫星的振动台随机振动试验、噪声试验和声-振联合试验。对3组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声-振联合试验中,基础激励和噪声激励对不同结构处响应在低频段和中高频段具有不同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工程应用方法,即用振动台试验和噪声试验的响应极值包络法以及线性叠加法以预示声-振联合试验的响应。  相似文献   

18.
多孔材料在整流罩内中高频降噪的应用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JCA模型,采用有限元仿真和声学试验获取了三聚氰胺泡沫和吸音棉的声学参数,采用统计能量分析(SEA)方法建立了某卫星-整流罩的系统级模型。通过与混响室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通过仿真和试验获取了两种材料对整流罩内噪声环境的降噪效果,分析了厚度、敷设率和敷设位置对降噪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结合Biot理论的SEA方法能有效预测整流罩内中高频噪声环境及多孔材料降噪效果;总降噪量与厚度、敷设率和敷设位置关系紧密,采用多孔材料降噪时应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相似文献   

19.
随机振动和噪声环境条件对航天器的设计与试验验证至关重要。文章阐述了航天器动力学环境模拟试验的原则,重点介绍了试验量级和试验持续时间的确定方法及其优缺点。确定试验量级的方法包括极限包络法和正态容差限法,确定试验持续时间的方法包括逆幂律、疲劳损伤和首次穿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