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战术导弹垂直发射控制系统的特殊问题:控制导弹进入射击平面、初始段的推力矢量控制、程序转弯和惯性基准、天线预装以及减少极化损失等关键技术;探讨了某舰空导弹垂直发射方案并介绍了在一些特定的假设条件下的初步数字化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如何用微分动态编程(DDP)方法来计算垂直发射导弹的最优推力矢量控制.研究结果证明了DDP方法控制收敛来克服收敛困难的技术可行性.考虑的问题是要求导弹作大攻角机动飞行.同控制偏转的极限一样,这个问题意味着是非线性系统动力学.计算出来的最优弹道代表了可以获得导弹某些给定的物理特性的性能.因此有可能用DDP计算出不同导弹约束条件的相对重要程度.  相似文献   

3.
越肩发射空空导弹气动力/推力矢量复合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采用气动力/推力矢量复合控制的空空导弹,在越肩发射时的大迎角飞行情况,研究变结构控制器设计.选取气动舵和推力矢量舵的线性组合策略,建立了BTT导弹弹体数学模型,在弹体数学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型参考变结构控制方法对弹体滚动通道、俯仰-偏航通道控制器进行了设计.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控制性能,对于系统内部参数变化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从而验证了模型参考变结构控制器的有效性,为新一代越肩发射空空导弹气动力/推力矢量复合控制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动基础垂直发射导弹程序段飞行中控制矢量取得的方法,包括建立起滑动射面,控制矢量的提取、分配和比例限幅。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导弹程序段飞行过程中不定耦合的恶劣效应。  相似文献   

5.
新疆敏捷性导弹为了获得更高的机动性、敏捷性和好的导引精度,许多采用推力矢量控制方案,本文讨论了一类带推力矢量控制导弹的数学建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此类新型导弹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方案,采用双网络逆动态学控制结构,数字仿真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案对于系统内参数不确定性和非线性变化具有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筒讯     
90年代对水面舰只的威胁将是具有高速规避机动能力的快速导弹,根据这一原则法国研制了Aster 15导弹.Aster是一种垂直发射的两级导弹.初始段采用气动控制;末段采用在导弹重心施加横向推力的直接力控制.法国宇航公司把该导弹命名为PIF/PAF.两级设计的依据是在拦截时,导弹应非常灵活,能对抗目标的机动能力并予以杀伤.两级设计还能提供设计灵活性,使导弹能满足不同的任务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国外舰空导弹垂直发射的情况,简要地讨论了垂直发射导弹的发射、控制和制导问题.早在六十年代末,国外即针对倾斜瞄准式发射系统的结构笨重、耗电量大、导弹重新装填时间长、不能提供全向覆盖、有发射盲区等缺点,开始研究舰空导弹的垂直发射并进行过试验,但由于有许多技术问题在当时无法解决,因此进展不快.直至七十年代末,随着惯性制导等技术的发展和为了适应多目标的饱和攻击,舰空导弹的垂直发射才有了较大的发展,一目前有的型号已经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垂直发射先进拦截导弹(VLAIM)的空气动力设计依据,给出导弹基本外形的设计方法.这个方法可初步确定导弹的性能指标,这些性能指标包括:导弹速度、最小和最大拦截距离、机动性(用平衡过载g和弹体的时间常数来表达)以及发射期间的转弯能力.作为设计例子,考虑导弹在海平面上的续航速度M≈3.0,最大射程为9海里,最小射程为1海里,摧毁目标所需的机动能力超过50g.这些指标通常按预定的威胁范围提出.发射重量、有效载荷(即制导电子设备、战斗部/引信)重量和长度/体积均由导弹装运箱尺寸来确定.假定推进系统的推力足以使导弹获得所要求的射程、速度和过载能力,则导弹基本外形的选择依赖于对以下空气动力因素的综合考虑:需用的控制型式、导弹的物理限制、阻力、制导系统的敏感元件性能、升力面和控制面的最佳选配、垂直发射和转弯的燃气舵控制、弹体的时间常数以及导弹的基本性能等.  相似文献   

9.
“麻雀”导弹垂直发射装置装在舰只的甲板下方.在装上燃气舵控制装置之后,AIM/RIM—7“麻雀”导弹就可以进行垂直发射.燃气舵在导弹发射后,导弹导引装置正常工作前,控制导弹的指向和航向.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空空导弹推力矢量和气动复合控制与一般气动控制方式,讨论了新一代近距格斗型空空导弹的一种控制模式,并参照某型导弹的数学模型及有关气动参数对两种控制方式进行了数字仿真。结果表明,在新一代格斗型空空导弹上采用复合控制方式可明显地改善导弹的总体性能。  相似文献   

11.
地下发射井     
地下发射井是贮存和发射导弹的地下设施,是保护导弹及其发射设备免受核袭击和有害天气影响的重要手段。地下发射井有井口发射和井内发射两种构筑类型。井内发射又有热发射和冷发射两种方式。热发射是依靠导弹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将导弹发射出去。这种发射井须有排焰道,排焰道有U  相似文献   

12.
元庭 《中国航天》1993,(5):33-36
舰载防空导弹系统最初只是为了防御敌机的袭击,但随着反舰导弹的不断发展,它现在必须要能够对付机动灵活的掠海飞行导弹。1991年2月25日,英国的42型格洛斯特驱逐舰用海标枪导弹成功地拦截了一枚伊拉克发射的岸舰导弹,从而揭开了舰空导弹对付反舰导弹的作战先例。 舰空导弹的一个最新发展趋势就是采用垂直发射方式。虽然采用垂直发射方式有时需要一台大助推器,但它有两大优点:一是消除了盲区;二是垂直发射装置不需要横向转动,可以达到快速发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为精确实现发动机推力控制以获得导弹速度大小的高精度控制,对一种固体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燃气流量指令形成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基于速度反馈的闭环流量控制方法,通过改变发动机推力控制导弹的巡航速度。在固冲发动机工作阶段,建立了包含推力偏量的弹体小扰动线性化数学模型,将导弹速度偏差信号输入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形成燃气流量控制指令,控制固冲发动机的推力变化,达到新的推阻平衡,实现对导弹速度大小的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具工程可行性,燃气流量控制系统有较强的鲁棒性。该方法属于闭环控制,能精确控制导弹飞行速率,在加速段能对导弹加速度进行限幅保护,确保固冲发动机安全。  相似文献   

14.
知识资料窗     
知识资料窗惯性制导惯性制导就是利用惯性原理控制和导引导弹(或运载火箭)飞向目标的技术。惯性制导的原理是利用惯性测量装置测出导弹的运动参数,形成制导指令,通过控制发动机推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时间,把导弹自动引导到目标区。惯性制导是以自主方式工作的,不与...  相似文献   

15.
从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应用、性能、推进剂、壳体材料、成型工艺、推力矢量控制等方面着手,讨论这种发动机的技术现状、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并同单室单推力发动机作了详细的对比.给出了国内外若干种主要单室双推力发动机的性能数据.今后发展动向:多数单室双推力发动机仍将以采用端羟基聚丁二烯推进剂为主;少烟无铝复合推进剂和微烟的硝胺类改性双基推进剂的应用将会有所增多;发动机壳体仍以采用超高强度钢为主;加快使用推力矢量控制装置.  相似文献   

16.
垂直发射系统MK1-0型发射装置是一种多用途的发射装置,其目的是为水面战舰提供改进的导弹发射系统.垂直发射系统能将防空导弹、反潜导弹和舰舰导弹混合在一起使用.每一枚导弹均单独地垂直存放在弹库内的钢质发射箱里,这种发射箱还可兼作贮运箱.垂直发射系统是现代海军武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火力和可靠性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美国海军现打算在1985年将垂直发射系统装到新型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上,并且打算在同一年对它稍作改进后,开始装备“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  相似文献   

17.
后射式空空导弹R-73(AA-11)为使飞机免遭从后部受到攻击,俄罗斯导弹设计局研制了一种后射式红外制导空空导弹R-73(AA-11)。导弹从“苏”-27飞机上进行了试发射。导弹的特点是具有十/-60°全视场红外导引头和一个推力矢量控制机构。射程为1...  相似文献   

18.
以色列研制的巴拉克1是一种垂直发射的导弹,它采用指令瞄准线制导系统,装有很大的战斗部,并采用一种自适应近炸引信。 标准的巴拉克1系统是一种只需极少维护的系统,它包括一部双波段数字式跟踪雷达、一个火控系统、一个发射系统(装有电子设备)和16~32枚导弹。  相似文献   

19.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舰载导弹的发射问题.基于虚拟样机技术建立了舰载导弹发射系统的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定义运动模拟了舰船在海浪中的恶劣运动,采用时间离散采样方法模拟了舰船不同状态下的发射,针对不同推力、发射点及海况因素进行了发射数值仿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样点火下发射导弹出筒的俯仰和偏航角速度出现周期性波动,而滚转角速...  相似文献   

20.
袁俊 《中国航天》2000,(10):36-39
弹道导弹是一种采用弹道式控制的飞行器。它在主动段(从发射到发动机关机,也叫助推段)利用其火箭发动机的动力,沿着进行制导的弹道飞行(是一个加速过程),当推进到一定速度后,终止发动机推力;在被动段咱由飞行段十再入段)沿着只受地球弓I力作用的椭圆弹道,依靠在主动段获得的能量,作惯性飞行。导弹制导系统通过不断测量导弹相对于目标的位置或速度,计算实际飞行弹道与设定弹道之间的偏差,形成制导指令。通过导弹姿态控制系统控制导弹的飞行姿态和飞行弹道,使它沿着设定的弹道飞向目标。弹上制导系统随时修正横向偏差,当导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