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借助于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和红外光谱(IR)技术研究了由酚酞型聚醚砜和双马来酰亚胺的共混体系(PES-C/BMI)形成的半互穿聚合物网络(SIPN)时的化学反应,估算了聚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并将其与双马来酰亚胺本身的固化反应作了比较。结果表明:BMI本身和PES-C/BMI的固化反应均遵循准一级反应动力学,PES-C与BMI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对BMI的聚合反应影响不大,并由此确立了PES-C/BMI共混体系形成SIPN的固化条件。  相似文献   

2.
用TGA研究了ATS、PEK-C、PES-C、PSF、PES及其共混物形成的SIPN的热稳定性和热降解动力学,并讨论了其降解机理。ATS固化物的热稳定性、降解活化能E和频率因子A与固化条件有关。热稳定性、E和A从高到低顺序为热塑性树脂(TP)>共混物>ATS。酚酞基与异丙撑基都为热稳定性较差的基团。  相似文献   

3.
齐晓飞  张晓宏  严启龙  胡米 《推进技术》2016,37(7):1387-1392
为研究硝化纤维素(NC)/硝化甘油(NG)共混体系力学状态的温度依赖特性,采用动态力学性能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温度对其宏微观力学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NC/NG共混体系的力学状态与NC分子链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状态密切相关,主要取决于链段运动需要的自由体积、热运动能力及其与NG分子间的作用力。NC/NG共混体系的两个力学松弛过程分别与自由体积的不连续变化和NC分子链链段运动的突然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图像分析仪考察了PEEK/TL CP溶液共混体系的相分离过程以及相态结构与共混组成比和热历史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一体系在受热时发生相分离的程度及相形态与加热温度和时间,组分比、熔体相对粘度以及液晶聚合物分子的刚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液体端羧基丁腈橡胶(CTBN)与氰酸酯树脂(BCE)共混以改善氰酸酯树脂的韧性,利用凝胶时间法、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和傅立叶红外光谱法(FTIR)确定BCE/CTBN的固化工艺,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微相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制备工艺对改性后树脂体系微相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分别采用固化前对BEC/CTBN施加高速剪切力和预聚氰酸酯的方法可有效解决CTBN增韧BCE树脂中存在的宏观相分离问题;施加高速剪切力后,体系(每100份BCE中含10份CTBN)冲击韧性可达到14.4kJ·m-2,比改性前(冲击韧性为6.0kJ·m-2)提高了140%;预聚氰酸酯后,体系冲击韧性可达到12.1kJ·m-2,比改性前提高了102%。研究还发现,工艺改进后,共混体系中以分散相存在的CTBN粒子形成胞状结构,这些含有包埋物的胞状CTBN颗粒有利于提高BCE树脂基体的韧性和强度。  相似文献   

6.
用共溶剂法制备了热致液晶聚酰胺/尼龙66分子复合材料.用DSC、FTIR、POM和SEM对复合材料的相容性进行了综合研究.DSC研究表明,不同组成共混物的熔点和结晶度均发生明显下降,当液晶含量达到50%时,共混物出现超分子液晶态,体系具有明显的相容特征;FTIR结果证实了聚酰胺液晶与尼龙66分子间氢键作用的存在;POM和SEM研究表明,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而使共混物成为共连续微结构,没有出现相分离.  相似文献   

7.
借助凝胶时间、DSC和TGA等测试研究了PN-PAA和MPN-PAA共混树脂的热固化过程和热分解过程。凝胶时间(140℃)结果表明共混树脂的交联反应速率比PAA明显趋缓;PN-PAA(1∶1)、MPN-PAA(1∶1)共混树脂的固化温度比PAA提高约50℃;K issinger公式和Crane公式计算表明共混树脂比PAA树脂具有更大的热固化反应活化能,但具有基本相同的反应级数;TGA结果表明共混树脂固化物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其起始热分解温度接近400℃。采用Coats-Redfern方程分析、解释了树脂热分解过程的表观动力学。与PAA树脂比较,共混树脂固化工艺性有较大改善,并具有较好的耐热性,有望用作高温防热复合材料的基体。  相似文献   

8.
CTBN改性TDE—85环氧树脂体系固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动态力学分析(DMA)和动态介电分析(DDA)等手段研究了 CTBN 改性及未改性的 TDE-85环氧树脂/DDS,BF_3·MEA体系的固化行为。结果表明:在 TDE-85树脂体系中加入10phr CTBN,使体系凝胶时间延长,固化反应表现活化能提高,体系反应活性降低,但对其固化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增韧双马来酰亚胺与烯丙基苯并噁嗪共混物的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间甲苯胺、烯丙基双酚A和多聚甲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种烯丙基型苯并噁嗪(BA-mt).将其与二苯甲烷型双马来酰亚胺、烯丙基双酚A (DABPA)以不同比例进行熔融共混,得到了增韧双马来酰亚胺与烯丙基苯并噁嗪的共混物BDB.用DSC对共混物的固化反应进行研究,用DMA和TGA研究了固化树脂热性能,结果表明,在BMI/DABPA中加入BA-mt后,固化树脂的热性能下降,但氮气氛中T10d仍高于400℃,800℃残炭率提高到33%以上.加入10份BA-mt改性BMI/DABPA的固化树脂的Tg为319℃;其弯曲性能提高,弯曲强度为44 MPa,弯曲模量为3.76 GPa.BMI/DABPA/BA-mt固化树脂的吸水率随BA-mt的加入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
硅橡胶/三元乙丙橡胶的绝热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三元乙丙橡胶(EPDM)对硅橡胶共混改性,制备了硅橡胶/EPDM。对其烧蚀、力学和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硅橡胶/EPDM的线烧蚀率随EPDM添加量增加而降低,当硅橡胶/EPDM为60/40时,由于材料烧蚀后表层形成了更加致密、坚实炭化层,其线烧蚀率达到0.09 mm/s。EPDM/硅橡胶热性能高于EPDM,其力学性能优于硅橡胶。  相似文献   

11.
环氧/聚砜共混体系粘弹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 DMA,TBA和动态粘弹谱仪等试验手段研究了聚砜增韧环氧 -双氰双胺共混体系的粘弹性,实验中用斜削双悬臂梁 ( TDCB)试样测定共混体系断裂韧性 GIC,并阐述两者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环氧 /聚砜体系形成的韧性聚砜连续相以网膜包覆环氧固化球粒的“网膜 -球粒”结构,是使体系具有特殊的粘弹性特征的原因,并最终获得高韧性和良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2.
PAEK/BMI共混体系分相机理及其层状体系相形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PAEK/双马来酰亚胺共混体系的分相机理和层状体系固化后的相形态结构.通过AFM可以清楚地观察到,PAEK含量较低时,分相机理是成核-增长机理(Nucleation and Growth mechanism,简称NG),形成典型的海岛分相结构;随着PAEK含量的增加,分相机理变成旋节线相分离机理(Spinodal Decomposition,简称SD),形成了典型的双连续结构,随着PAEK的含量进一步增大,形成典型的相反转结构,SEM观察证实了AFM观察的相分离机理.同时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在PAEK含量为20phr时出现了一个峰值,此时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提高了近2倍.通过SEM研究PAEK/双马来酰亚胺层状体系,发现PAEK膜与BMI相互接触的区域,由于相互扩散出现了类似共混体系的相形态结构,其中由于BMI的扩散能力较PAEK较强,发现在PAEK相出现大量BMI颗粒,这种结构对于提高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韧性非常有利,通过研究PAEK/双马来酰亚胺共混体系的分相机理及其层状结构的相形态结构,从而为PAEK膜"离位"增韧BMI树脂基复合材料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NC/NG共混体系的塑化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硝化纤维素(NC)/硝化甘油(NG)塑化行为的实质,用动态流变学方法和红外光谱法对其塑化行为的宏观性质表现进行测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NC在塑化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NC/NG共混体系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随塑化时间逐渐增大,且G′逐渐接近并超过G”,二者最终趋于稳定,此过程中体系的某些与氢键有关的红外特征频率向低波数移动.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在NC/NG共混体系塑化过程中,NG分子的空间位阻作用使NC分子链自由体积增加;另一方面NG分子与NC分子形成的氢键替代了NC分子内氢键,使NC分子链内部作用力减弱,回转半径增大.  相似文献   

14.
魏刚  彭娅  龙盛如  黄锐 《航空材料学报》2006,26(6):77-79,80
研究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弹性体(POE-g-MAH)和热塑性树脂(PC)协同增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的脆韧转变,借助扫描电镜(SEM)观察分析增韧体系的相形态和断口形貌,并对增韧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添加PC后,共混体系的脆韧转变在较低POE-g-MAH含量下发生.当PBT与PC质量配比为50/50时,共混物在POE-g-MAH含量为10%时获得超高韧性,达到78kJ/m2,同时拉伸强度达到52.5MPa.SEM分析认为,PC含量较高时,呈现极不规则的近似条状或片状的分散相结构,以及柔性界面层的存在是共混体系在较低弹性体含量下出现脆韧转变而获得高强韧性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液晶环氧/BMI共聚物微观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 BMI与二元胺扩链后与液晶环氧 (PHBHQ)形成的共聚物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扫描电镜 (SEM)对共聚体系冲击断面的分析表明 ,当 BMI:DDBA=1∶ 1 ,1∶ 1 .5时 ,共聚体系为“皮—芯”结构 ;当 BMI:DDBA=1∶ 2时 ,共聚体系为“互穿网络”结构。广角 X射线衍射 (WAXD)和动态力学 (DMTA)的分析表明 ,BMI/BDAP/PHBHQ体系为均相体系 ,在固化网络中 ,PHBHQ形成取向有序的介晶域 ,对裂纹起到引发、分支、终止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4211环氧树脂体系的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固化反应特性,利用流变仪分析成型工艺特性,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研究树脂体系在不同固化工艺下的耐热性能,并通过力学试验机测试固化后树脂体系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4211环氧树脂体系具有较好的工艺性,固化物具有较高的耐热性能,表现为刚脆特性,断裂伸长率为1.1%;与M40高模量碳纤维的匹配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借助凝胶时间、DSC和TGA等测试研究了PN-PAA和MPN-PAA共混树脂的热固化过程和热分解过程。凝胶时间(140℃)结果表明共混树脂的交联反应速率比PAA明显趋缓;PN-PAA(1:1)、MPN-PAA(1:1)共混树脂的固化温度比PAA提高约50℃;Kissinger公式和Crane公式计算表明共混树脂比PAA树脂具有更大的热固化反应活化能,但具有基本相同的反应级数;TGA结果表明共混树脂固化物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其起始热分解温度接近400℃。采用Coats-Redfem方程分析、解释了树脂热分解过程的表观动力学。与PAA树脂比较,共混树脂固化工艺性有较大改善,并具有较好的耐热性,有望用作高温防热复合材料的基体。  相似文献   

18.
汽车发动机前支架的功能橡胶另件需要满足与防震和消音有关的一系列物理和动态力学性能。就小型发动机而言,因为在宽频率范围内必须防震,可选择高阻尼橡胶。然而,在非常慢的速度下,高阻尼橡胶的传递性随频率降低而降低,并且某些高阻尼橡胶抗蠕变性较差。本报告(?)述新的配方工艺;用配比为87.5/12.5%的氯丁胶和丁腈胶并用胶来获得满足汽车发动机前支架所需的物理、动态力学和蠕变性能的典型技术要求。用 Rheovibron 法在广泛的温度、频率和应变范围下测量了这种共混的动态力学性能,且与其它弹性体如乙稀/丙稀酸类共混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沥青族组分对C/C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整体碳毡为预制体、两种族组分不同煤沥青为前驱体,采用常压、高压相结合的液相浸渍/炭化技术制备C/C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在200~2000℃的热物理性能.结果表明,族组分影响基体碳的微观结构,从而影响材料的热物理性能.煤沥青喹啉不溶物(QI)质量分数高(7.31%),材料的石墨化度为86.29%,真密度为2.13 g/cm3,微观结构为镶嵌型和域型结构为主,并有部分的流线型结构;QI含量低(0.02%),真密度为2.22 g/cm3,其石墨化度达到91.93%,微观结构主要以流线型为主,含有极少量的镶嵌型和域型结构.QI含量越低,复合材料真密度越大,晶体微观结构渐趋完善,石墨片层的有序度增加,石墨化度越高,材料的比热容和导热性能增强,线胀系数降低.  相似文献   

20.
将双酚E型氰酸酯(BEDCy)与含硅芳炔树脂(PSA)用溶液共混的方法制备了共混树脂(BEDCy/PSA);通过DSC和原位红外研究了共混树脂的固化反应,使用TGA和DMA表征了树脂的耐热性能;还考察了共混树脂的介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SA树脂能够降低BEDCy树脂的固化温度;随着PSA树脂的添加,氮气和空气氛围下共混树脂固化物的T_d~5高于450℃,800℃的残留率分别在80%和19%以上;PSA树脂可以降低BEDCy树脂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