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比试验研究了4种不同的圆波瓣主喷管和2种二元波瓣主喷管与3种混合管的12种排气引射系统的组合方案的气动和红外辐射性能。结果表明:波瓣主喷管能改善引射系统的性能, 同时波瓣主喷管排气引射系统能够有效地抑制排气系统的红外辐射。圆波瓣与圆混合管、二元波瓣与二元混合管的组合要比它们的交叉组合的性能优越。内外波瓣间距相同的二元波瓣主喷管与相应的二元混合管的组合方案具有最好的综合气动性能和红外辐射的抑制性能。   相似文献   

2.
混合管面积和位置对排气引射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一个轴对称波瓣主喷管与4种不同截面积的圆形混合管、并分别在不同轴向位置时的组合试验,研究了混合管与主喷管截面积之比Am/Ap及轴向间距Lmp对排气引射系统的引射系数、压力损失系数和气动性能综合参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Am/Ap增大,系统的引射系数增大、综合氯动性能改善;Lmg增大,4系统的引射系数和压力损失系数也增大。对于不同范围,压力损失系数增加的斜率不同,;总的趋势则是综合  相似文献   

3.
对基准圆柱收敛喷管、五种波瓣主喷管、以及波瓣主喷管与带扩压段的混合管和不带扩压段的混合管所组成的不同排气引射系统进行了推力随喷管前压力(0.15~0.5MPa)变化的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波瓣主喷管排气引射系统在高速排气条件下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在设计上,必须考虑高速,尤其是超音排气的气动特点所带来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波瓣形排气引射混合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邵万仁  吴寿生 《航空动力学报》2000,15(2):155-158,163
在常压、低速排气引射条件下, 以常规环形排气引射混合器为基准, 试验研究了波瓣出口角度 α/β、相对混合长度 L/D和波瓣穿透率 H/Ho 等结构参数对波瓣形排气引射混合器气动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 波瓣形排气引射混合器的气动性能明显优于环形排气引射混合器; 在不引起波瓣内气流分离的情况下, α/β对气动性能影响不大; 加大 L/D可以改善气动性能, 存在气动—重量综合性能最好的最佳L/D;较大的H/Ho 有利于两股气流的混合, 但引射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5.
矩形主喷管带小突片的排气引射混合系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安装在矩形主喷管出口端的 4组不同面积和顶角的三角形小突片的对比试验, 初步研究了小突片的片数、面积 (或堵塞比)、形状和安装角度等结构参数对排气引射混合系统的气动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小突片的应用虽然增加系统的压力损失系数, 但它明显地使系统的引射系数增加、混合均匀性改善。   相似文献   

6.
排气引射系统主喷管选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黎 《航空动力学报》1998,13(1):85-88,111
对4种主喷管组成的排气引射系统的引射系数和总压损失、各主喷管出口与混合管进口之间的最佳间距、混合气流在混合管内的静压恢复及混合气流在混合管出口处的总压分布等进行了测量和对比。试验结果对排气引射系统主喷管选型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波瓣喷管引射-混合器的数值研究与验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勇  张靖周 《推进技术》2004,25(4):320-324
对基于CFD数值预测波瓣喷管引射 混合器引射流量比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在计算过程中,主流进口采用速度边界条件,二次流进口采用总压压力边界条件,混合流出口采用静压压力边界条件,两者均设置为环境大气压力,与相关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仅相差10%左右;同时通过改变混合管结构参数,得到了混合管结构参数对引射 混合特性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揭示了波瓣喷管有利于强化引射 混合的内在机理。在波瓣喷管出口对应于波谷区域存在一个相对低的静压区,对于引射 混合器系统存在一个最优的性能设计点,计算结果符合物理过程本质。  相似文献   

8.
针对大宽高比弯曲混合喷管排气红外和射流噪声抑制的需求,在狭长矩形喷口的基础上对混合喷管喷口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包括不同尺寸参数的波瓣喷口和不同侵入程度的冠状锯齿喷口。针对上述喷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得大宽高比弯曲混合喷管的射流流场,并通过正反射线追踪法和Fluent软件FW-H声学模块分别计算了混合喷管的排气红外辐射强度和射流噪声总声压级。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揭示了狭长矩形喷口、波瓣喷口和冠状锯齿喷口对混合喷管的引射性能、压力损失以及排气红外和噪声特性的影响机制,阐释了喷口激励的流向涡在射流与环境气流掺混过程中的强化主导作用及其抑制排气红外辐射和噪声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9.
波瓣喷管引射系统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靖周  李立国  高潮 《航空学报》1994,15(12):1512-1514
对具有相同出口面积的波瓣喷管和圆喷管两种引射系统,在低压比条件下进行了引射能力和混合效率的对比研究,同时对波瓣喷管引射系统的三维流场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与圆喷管相比,波瓣喷管可使引射系统的引射能力和混合效率得到显著的改善,其原因在于波瓣喷管能够在其尾缘形成大尺度的轴向旋涡和较低的静压。  相似文献   

10.
分开式与混合式排气喷管气动特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内外流场的3维数值模拟,考察多种结构形式的V形齿和波瓣混合器分别对分开式和混合式排气喷管气动特性的影响,此外,比较了涵道比为7一级的分开式和混合式2种喷管在起飞和巡航状态下的推力性能,以期为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排气系统的方案选择和气动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计算结果表明:内外交错型V形尾缘十分显著地加强了分开排气喷管尾喷流的掺混,并且造成的推力损失不大;内窄外宽型尾缘的波瓣混合器有利于混合排气喷管气动性能的提高;在7一级的涵道比下,混合排气喷管的推力性能要优于分开排气喷管的.  相似文献   

11.
喷管超音段壁面排气引射冷却方案气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常温条件下,对3种轴对称收扩喷管超音段壁面排气引射冷却方案(缝隙式气膜冷却、离散孔式气膜冷却和冲击—气膜组合式冷却)的气动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不同冷却方案的推力系数、壁面压力分布和抽吸特性以及冷却气流量对这些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轴对称收扩喷管相比,采用排气引射冷却的喷管具有更好的推力特性,3种喷管的抽吸特性都优于轴对称基准喷管。   相似文献   

12.
弯曲混合管引射系统气动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波瓣喷管和圆喷管与弯曲混合管匹配的引射系统内流气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1)与圆喷管相比, 波瓣喷管可以将系统的引射能力提高约100%, 混合管出口的峰值温度降低近10%, 而两者的总压损失几乎是一致的;(2)因弯曲引起的二次流及主流冲击弯曲壁面的扩散影响, 混合管椭圆形排气口的长轴方向, 尾缘温度明显地高于前缘温度;而在短轴方向, 温度分布呈马鞍形状。   相似文献   

13.
波瓣数对波瓣S型混合二元喷管气动热力性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某型涡扇发动机波瓣S型混合二元喷管,保持波瓣混合器长度、内扩张角、外扩张角以及宽高比不变,依次取波瓣混合器波瓣数为12,14,16,18,20,建立了一组具有不同波瓣数的波瓣S型混合二元喷管模型.采用经过验证的CFD方法,研究了波瓣数对波瓣S型混合二元喷管气动热力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波瓣尾缘截面至第1个S弯截面区域,波瓣数对流体混合程度产生很大影响,并且热混合效率近乎随波瓣数增加而增加.在第1个S弯截面至波瓣S型混合二元喷管出口截面区域,波瓣数为16的波瓣S型混合二元喷管模型的总压恢复系数始终最低,其余模型的总压恢复系数以及热混合效率没有明显差别.在波瓣S型混合二元喷管出口截面上,波瓣数为16的波瓣S型混合二元喷管模型的热混合效率最高,达到0.850,然而其总压恢复系数相对于该截面上最高值下降了0.289%.此外,波瓣S型混合二元喷管的渐缩型流道能够提高流向涡强迫混合效果,但同时也加速流向涡的耗散速率.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验和数值方法对双级波瓣引射混合器的引射性能进行研究,重点研究混合管在两种不同进口方式下的引射混合器气动特征差异,并初步分析混合管面积比和长径比对双级波瓣引射混合器引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管进口方式对引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研究的结构参数条件下,对于受限式进口,单级波瓣引射混合器的引射能力要强于双级波瓣引射混合器约10%;而对于敞开式进口,其引射能力要优于受限式进口最大约35%,此时双级波瓣引射混合器的引射能力要略好于单级波瓣引射混合器.在较大的混合管面积比或较小的长径比下,敞开式进口下双级波瓣引射混合器较受限式进口表现尤为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