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中国的3种返回式卫星的发展,即FSW-0、FSW-1和FSW-2卫星,介绍了返回式卫星各种分系统。文章从卫星遥感成果和搭载科学试验两个方面阐述了这些成果。  相似文献   

2.
FSW—0型卫星是我国研制的第一种返回式卫星,以其卫星平台为基础又相继发展了FSW—1和FSW—2型返回式卫星。FSW—0型卫星方案设计符合“先高后低和先外后内”的设计规律,贯彻了整体优化的设计原则,体现了公用平台的设计思想。述评FSW—0型卫星方案的提出过程和设计特色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返回式卫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2006年为止,我国共进行了24次返回式卫星(FSW)的发射,其中发射成功23次,回收成功22次。我国返回式卫星的发射情况见表1。 6种型号的返回式卫星发射回收情况简述如下: FSW-0:共进行了10次发射,9次发射并成功回收。通过该型号取得了卫星制造、卫星发射、跟踪测控和卫星回收的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概述了返回式卫星技术在世界各国发展的情况;介绍了中国返回式卫星发展历程及其取得的成就;总结了取得的科学技术成果及其在中国空间技术方面的贡献;最后面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出中国返回式卫星发展远景设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返回式卫星在完成预定的主任务外,利用其剩余的载荷能力,以搭载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试验,达到一星多用,一次发射多方受益的目的。文章简要地叙述了这些年来的搭载任务,特别是在空间材料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试验方面取得的成果,其效果相当于搭载发射了1颗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影响返回式摄影卫星摄影成果质量的各种因素,介绍了评定卫星摄影成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返回式卫星在完成预定的主任务外,利用其剩余的载荷能力,以搭载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空问科学和空间技术试验,达到一星多用,一次发射多方受益的目的。文章简要地叙述了这些年来的搭载任务,特别是在空间材料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试验方面取得的成果,其效果相当于搭载发射了1颗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影响返回式摄影的摄影成果质量的各种因素,介绍了评定卫星的摄影成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返回式卫星是在50年代末为军事照相侦察卫星而发展起来的。自70年代后期,返回式卫星在空间微重力试验以及为将来空间站的货物运输方面有着新的广泛的用途。西欧和日本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开展返回式卫星的研制,近些年来,获得了一些进展。本文介绍了近十年来,世界各国在研制返回式卫星方面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钱学森对中国航天工程的涉及面很广,文章的论述仅限于1966年到1976年钱学森在中国返回式卫星工程方面的工作,重点论述了钱学森及其领导的航天队伍在研制中国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的过程中所取得的业绩,目的是揭示钱学森及其领导的航天队伍对开创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overable satellites China has developed over the past forty years.The main missions,technical specifications,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experiments of these satellites,including the SJ-10 scientific experiment satellite launched on April 6,2016 are introduced.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technical upgrades for recoverable satellites are also propos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12.
一种兼顾卫星导航系统星间观测及通信的链路分配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导航系统星间采用点波束建立星间链路时,由于星上波束数量小于可建立星间链路的卫星数量,因此便产生了如何有效分配有限波束来建立星间链路的问题。针对该问题首先利用星座运行的周期性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星间观测及星间通信的拓扑处理方式,并以该拓扑处理方式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链路分配算法。算法在保证星间观测数量最大化的前提下,以降低整网通信代价为优化目标,尽管为了保证星间观测数量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通信性能的部分损失,但是仿真结果表明算法的性能整体上优于铱星系统所采用的网状链路分配方法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针对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和中高地球轨道(MEO)卫星用于卫星双向时间传递(TWSTFT)时的卫星运动所引入的误差进行了研究,并对IGSO和MEO卫星应用于TWSTFT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首先推导了TWSTFT中的卫星运动误差公式,并利用两行根数(TLE)对目前在轨的IGSO和MEO卫星的运动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星座选星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选星方法,该方法能够准确、快速地实现多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下选星颗数大于4的选星。经过大量试验确定了遗传算法选星的选择、交叉、变异等关键参数,并通过在交叉和变异中穿插染色体优选过程克服了遗传算法的选星结果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以不同GNSS星座个数和不同选星颗数下的选星仿真校验了所设定遗传参数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利用遗传算法可以高效、准确地实现选星,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多星座多选星颗数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编队飞行小卫星相对姿态控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韦娟  袁建平 《航天控制》2002,20(4):16-20
以四元数作为定位参数对编队飞行小卫星进行相对姿态控制。首先给出了以误差四元数作为反馈量 ,基于参考卫星的相对姿态控制律 ,其次 ,研究了由若干颗相同卫星组成的编队卫星 ,在卫星姿态达到指定的方位时 ,相互之间也要满足一定要求的相对姿态控制律。最后进行了仿真计算 ,说明了两种相对姿态控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星务管理系统的小卫星自主健康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小卫星电子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使卫星能够自行规划工作流程,实现在轨自主管理,需要构建合理有效的小卫星自主健康管理系统。文章以星务管理系统为基础,针对目前健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一套小卫星自主健康管理系统。它包括整星级、系统级和部件级3个层面。设计了自主健康管理执行模块构成整星级层面,其中包括自主健康管理规则库和自主健康管理任务执行模块。文章提出的小卫星自主健康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小卫星自主诊断、自主运行能力,最终实现小卫星长寿命、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7.
通信卫星逐步由高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向高、中、低轨结合的全球覆盖卫星方向发展,多业务和多重覆盖的发展趋势对通信卫星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信卫星配备灵活载荷已经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对面向个人用户的高通量通信卫星及高、中、低轨结合的组网通信卫星来说尤为重要。配备灵活载荷的通信卫星能实现端到端业务,能灵活调整覆盖区,实现灵活组网,并提升资源利用率。分析了国内外通信卫星灵活载荷的发展动态,介绍了通信卫星灵活载荷的技术特点,并给出了有效载荷方案,最后阐述了通信卫星灵活载荷发展的关键技术及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长期贮存对卫星典型结构件的形变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大型卫星经历了长期的地面贮存,从结构生产完成至卫星发射历时9年。文章提取此卫星承力筒、结构板的工程数据,与同类型其他卫星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长期贮存后卫星承力筒和典型结构板——对地板的形变规律,并探讨影响结构变形的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卫星的贮存设计、贮存试验以及贮存后影响分析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回顾了作为人造地球卫星重要分支的遥感卫星及其相关的遥感技术和遥感产业的国内外发展历程,结合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新时代发展需求,分别针对高端卫星和商业卫星,探讨我国卫星遥感系统发展进阶路径,提出值得关注的重大技术方向,旨在为卫星系统规划、遥感载荷部署、卫星应用拓展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The French Space Agency (CNES) is currently operating thirteen satellites among which five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s. This fleet is composed of two civilian (SPOT) and three military (HELIOS) satellites and it has been recently completed by the first PLEIADES satellite which is devoted to both civil and military purposes. The CNES operation board decided to appoint a Working Group (WG) in order to anticipate and tackle issues related to the emergency End Of Life (EOL) operations due to unexpected on-board events affecting the satellite. This i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n the context of the French Law on Space Operations (LSO), entered in force on Dec. 2010, which states that any satellite operator must demonstrate its capability to control the space vehicle whatever the mission phase from the launch up to the EOL. Indeed, after several years in orbit the satellites may be affected by on-board anomalies which could damag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OL operations, i.e. orbital manoeuvres or platform disposal. Even if automatic recovery actions ensure autonomous reconfigurations on redundant equipment, i.e. setting for instance the satellite into a safe mode, it is crucial to anticipate the consequences of failures of every equipment and functions necessary for the EOL operations. For this purpose, the WG has focused on each potential anomaly by analysing: its emergency level, as well as the EOL operations potentially inhibited by the failure and the needs of on-board software workarounds…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e WG consisted in identifying a particular satellite configuration called “minimal Withdrawal From Service (WFS) configuration”. This configuration corresponds to an operational status which involves a redundancy necessary for the EOL operations. Therefore as soon as a satellite reaches this state, a dedicated steering committee is activated and decides of the future of the satellite with respect to three options: a/. the satellite is considered safe and can continue its mission using the redundancy, b/. the EOL operations must be planned within a mid-term period, or c/. the EOL operations must be implemented as soon as possible by the operational teams. The paper describes this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al process illustrated with study cases of failures on SPOT and PLEIADES satellites corresponding to various emergency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