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8月2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以下简称四院)自主研制的我国直径最大、装药量最大、推力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民用航天3米2分段大型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地面热试车圆满成功。试验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大型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方案及其关键技术,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大型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关键技术,也表明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固体助推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由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国内迄今装药量最大的直径2米分段式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全尺寸工程样机地面热试车圆满成功。直径2米分段式发动机是运载火箭固体助推动力的代表性产品。经过多年努力,设计人员先后成功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段式固体发动机设计与分析方法,攻克了大型分段式发动机  相似文献   

3.
近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1所研制的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燃气摇摆装置首次热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该发动机泵后摇摆软管设计、制造技术实现突破,数字化技术在发动机工程研制中得到成功应用,为发动机后续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日前,我国首次载人航天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承担着"神九"飞船逃逸火箭发动机、飞船舱体密封系统和航天员医监生化检测组件三大产品研制任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迎来了50华诞。1962年7月1日,航天四院的前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固体发动机研究所在四川泸州成立。此后四院转战南北,相继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陕西蓝田、湖北  相似文献   

5.
燃油喷射技术作为航空活塞发动机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结构形式及特性直接影响航空活塞发动机的整机性能,随着通用航空对发动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燃油喷射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延续。综述了当前各种重油航空活塞发动机采用的燃油供给系统,对其适用的经典机型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各种燃油供给系统的优缺点。阐述了研究重油喷射技术采用的前沿理论、仿真计算及试验方法,分析了研究重油雾化过程存在的难点,给出了研究重油喷射技术的相关建议。提出了未来重油航空活塞发动机发展思路和关键技术,重点希望对重油航空活塞发动机的正向研制提供技术指导,推动中国通用航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核热推进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热推进具有比冲高、推力大,及工作时间长等特点,在载人深空探测、大型星际货物运输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美国和俄罗斯/前苏联的核热推进技术研发历程和技术发展状态,归纳总结了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推力水平中等化、堆芯构成模块化、燃料元件高性能化、试验手段非核化和多功能模式化的发展趋势,并初步分析了核热推进研发过程中所涉及的反应堆设计技术、核安全防护设计技术、燃料芯块制备技术、燃料元件成型技术、排气处理技术,及发动机启动技术等关键技术。最后对我国核热推进技术发展提出了核与航天部门合作研发、借鉴美俄经验教训、及早并持续开展研究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太空探索》2011,(1):5
11月11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研制的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大推力发动机,双机并联试车取得圆满成功。该发动机是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主动  相似文献   

8.
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摆角校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全轴摆动喷管的摆角校准技术方法,论述了为实现该技术而采取的技术措施以及新结构、新方法的建立过程。以FG-xx发动机喷管摆角校准数据证明了该技术的适用性和高精度指标。  相似文献   

9.
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是火箭发动机关键的性能参数,在发动机研制试验过程中推力测量是十分重要的。推力校准是推力测量中一项重要的环节,而校准加载系统又是力值传递的基础。介绍了推力校准加载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提出了推力校准自动加载系统研制的关键技术要点,并分析了攻克要点的技术途径。经试验验证,该加载系统可对0t~100t推力进行自动校准,校准加载稳定度为0.001%,提高了推力校准的效率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
空间扫描     
文青 《国际太空》2005,(4):32-32
航天飞机固体火箭发动机试验成功此次试验由ATKThiokol公司实施,总共设定了32个目标,包括确定发动机的点火器如何开始燃烧以及中期工作情况。试验中,发动机上安装了167台数据收集设备,提供发动机性能信息。同时,用1台大功率X射线仪来检测发动机在发射和上升阶段如何工作。这使得美国航宇局和ATK公司的工程师们更好地了解中度寿命期火箭岩动机,  相似文献   

11.
提出并研究火箭发动机推力试验装置应用范围扩大问题,即推力试验装置如何适用于推力远远小于试验装置额定负荷能力的发动机的推力试验。指出并研究了其中关键技术问题,包括试验装置机械结构与发动机的安装与配合、减小测力误差和原位校准的实现。建立了有关力学模型,分析了测力误差产生原因,并提出和论证了解决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设计,火箭发动机推力试验装置基本上可以用于推力小于试验装置额定负荷的任何规格的发动机的推力试验。  相似文献   

12.
《太空探索》2007,(9):F0002-F0002,1
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位于古城西安,创建于1965年,是我国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和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抓总单位,被誉为“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相似文献   

13.
世界航空动力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动向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讲述了喷气战斗机动力的发展历程.推重比8一级发动机是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现役主战机种的动力,配装推重比10一级发动机的第4代战斗机预计在2003~2007年后陆续装备使用,成为美国、部分西方国家甚至我国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2010年后的主战机种.概括了民用涡扇发动机和直升机动力的发展及其主要关键技术.列举了21世纪航空动力主要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固体运载火箭变轨发动机喷管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气流分离问题,为研究气流分离对喷管性能的影响,开展了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分析获得了气流分离点位置、推力系数、喷管壁面的压强、对流换热系数、温度分布。结果表明:地面推力系数是真空推力系数的73.3%,喷管气流分离影响了发动机能量转换;气流分离后喷管壁面压强、对流换热系数、温度存在跃变现象,从而会对喷管扩张段产生不利影响。该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固体火箭发动机高空喷管通过地面试验性能预示高空性能及喷管扩张段热防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固体燃料火箭技术,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发展起来的。从50年代后期开始,到目前为止,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四研究院研制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已参加了多种卫星定点和回收试验,及100多次各种导弹的飞行试验,保持着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尤其是1982年10月,我国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成功,集中体现了我国固体燃料火箭的水平,当时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在接见四院同志时称赞该火箭是“体态天工巧,玲珑一代骄。”  相似文献   

16.
今年4月24日,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40周年纪念日,我院研制生产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三级固体发动机为卫星的成功发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时光飞逝,但当年研制、攻关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我作为当时的技术指挥者,在这特殊纪念日到来的时刻,对当年研制、交付和发射时的情景作些回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首次将卡尔曼平滑应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热试车时的动态推力测量,提供了一个便于工程应用且有较高精度的动态推力测量的新方法。根据固体火箭发动机理论推导出推力的动态模型;研究噪声方差和初始条件的确定方法及估计的稳定性、敛散性。继而进行了数学仿真实验,并对实际发动机推力采样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与处理结果表明:卡尔曼平滑应用于动态推力测量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近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动机抽真空系统顺利通过发动机试车试验,该系统在国内航天发动机上首次应用了抽真空和引导煤油充填操作技术,目前已通过实战考核和验证,基本功能、性能满足总体设计要求。该系统主要功能是在火箭射前对助推及芯一级发动机进行抽真空和引导煤油充填操作。此次试验结束后,后续将重点开展系统及关键单机可靠性验证工作。  相似文献   

19.
<正>6月5日12时0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CZ-11 WEY号"成功发射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5颗商业卫星,卫星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实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本次试验中,长征十一号海射型固体运载火箭是以民用船舶为发射平台,首次实现"航天+海工"技术融合,突破海上发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为获得研制H-Ⅱ火箭所需的技术数据,将于1988年夏季发射大小(尺寸)为H-Ⅱ四分之一的固体推进单级式试验用火箭“TR-1”。在发射TR-1之前,该事业团于1987年12月3日在种子岛宇宙中心竹崎固体火箭试验场对TR-1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试验用)进行了燃烧试验,测量和验证了有关火箭发动机的性能数据及设计的精确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