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固体推进剂延伸率是影响固体推进剂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采用Monte-Carlo方法,对固体推进剂延伸率随温度、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推进剂的延伸率的可靠度和可靠寿命的计算方法,并保证较高计算的精确性。最后,针对一具体实例进行计算,结果仿真结论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含微裂纹的固体导弹弹射筒进行可靠性评估,从断裂力学的角度,对随机载荷作用下的钢制弹射筒裂纹累积损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建立了裂纹累积损伤失效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蒙特-卡罗方法对算例进行仿真计算,并分析了影响弹射筒可靠性的因素。结果表明,初始裂纹的大小是影响弹射筒可靠性的主要因素,这与实际结果较符合。  相似文献   

3.
姿控发动机减压阀出口压力偏差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减压阀出口压力偏差对姿控发动机的性能有较大影响,通常所采用的小偏差分析方法因不能有效分离非调整工况下工况偏离和其它干扰因素对发动机性能的相互影响,所计算的减压阀出口压力范围误差较大。本文提出了将工作工况作为影响发动机性能的一项干扰因素,基于姿控发动机系统静态模型,应用系统压力平衡原理计算发动机各工况下干扰因素影响系数的方法,根据计算结果采用随机误差分析方法确定了减压阀的出口压力偏差范围,所得结果符合发动机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4.
宽马赫数固冲二元进气道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晓伟  何国强  秦飞 《宇航学报》2008,29(5):1577-1582
针对宽马赫数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用二元进气道设计开展研究,提出了一种从低 维到高维的逐步优化设计方法,即首先经过若干合理假设建立一维计算模型,利用遗传算法 得到一个以总压恢复系数最大为目标的一维优化结果;在二维和三维设计中,选取关键影响 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以不断改善一维优化结果。最终给出一套完整、高效的亚燃冲压二元进气 道设计方法。设计过程验证了一维计算模型和关键影响因素选取的合理性,给出了进气道性 能随这些关键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平流层飞艇太阳电池阵发电功率计算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威  宋琦  李勇  吴志红  胡凌云 《宇航学报》2010,31(4):1224-1230
针对圆柱曲面形状的平流层飞艇太阳能电池阵,提出了计算其发电功率的解析表达式;针对任意曲面形状的平流层飞艇太阳能电池阵,提出了一种准确方便的数值计算方法。针对飞艇通常采用的旋转对称组合椭球外形,提出了一种近似解析计算方法,将该解析计算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近似解析方法日发电量计算结果精度可达0.1%,可以替代精确数值方法用于飞艇太阳能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最后,对平流层飞艇太阳能电池阵发电功率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了平流层飞艇运行的季节、纬度、姿态、电池阵形状和安装位置等因素对其发电功率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以上因素与太阳电池阵面积和光电转化效率一样会对飞艇太阳电池发电功率造成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赤道作图法是卫星及其部件磁矩测量和计算的主要方法,其测试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章首先介绍赤道作图法(亦称近场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分析该方法在测量和计算磁矩过程中的部分误差来源;然后基于标准磁块模型研究模型磁偏心距、环境磁场波动与赤道作图法测试误差的关系;同时提出近远场梯度差分的方法以提升磁矩计算结果的准确度。利用改进方法对标准磁块模型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的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测量(计算)误差可控制在3%以内。  相似文献   

7.
宽马赫赫数固冲二元进气道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宽马赫数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用二元进气道设计开展研究,提出了一种从低维到高维的逐步优化设计方法,即首先经过若于合理假设建立一维计算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得到一个以总压恢复系数最大为目标的一维优化结果;在二维和三维设计中,选取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以不断改善一维优化结果.最终给出一套完整、高效的亚燃冲压二元进气道设计方法.设计过程验证了一维计算模型和关键影响因素选取的合理性,给出了进气道性能随这些关键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应用小挠度理论研究了复合材料壳体的轴压稳定性,总结归纳了其计算公式,并分析和研究了影响壳体轴压稳定性因素的敏感性,算例表明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际经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基于最佳炸点控制的方法,根据导弹和目标交会的空间关系,对任意交会条件下引信最佳启动延时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推导,从理论上对延时的组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结合仿真计算结果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该模型运用在某武器上,取得了良好的引战配合效果。  相似文献   

10.
卫星遥感数据链路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卫星遥感数传系统的组成及影响数传系统误码特性的主要因素,讨论了遥感卫星数传通道发射功率计算的方法和有关参数的选择,给出了我国某资源卫星以及法国的SPOT卫星、加拿大雷达卫星和欧空局“ERS-1”卫星的数传通道下行链路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1.
变轨发动机工作态主动式自旋稳定姿态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雯  肖凯 《宇航学报》2004,25(2):231-234
首先通过对航天器变轨控制的分析,提出了“通过消章消偏综合控制实现自旋稳定姿态控制”的主动式自旋稳定姿态控制方法;随后,分别研究了变轨发动机工作态的消章控制和消偏控制的特点和相应方法;最后,设计并实现了“带消偏约束的消章控制法”。应用该方法对某细长型航天器的变轨发动机工作态进行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姿态控制的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球窝喷管接触应力及摆动力矩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有限元法对球窝喷管阳球体、承力球窝法兰进行了应力-应变分析,采用间隙元计算了球窝喷管阴阳球体间的接触应力,求出了其分界面法线方向的压力;在此基础上,推导了球窝喷管摆动摩擦力矩的计算公式,计算了球窝喷管的摆动力矩。  相似文献   

13.
将DSMC(Direct Simulation Monte-Carlo)/PIC(Particle in Cell)流体混合算法与一维MHD双温放电模型相结合,一体化模拟NASA Glenn PPT羽流。对不同出口偏转角的羽流场进行模拟,给出了不同偏转角度下离子、电势、温度的变化情况,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一体化(从工作过程到羽流)预测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羽流的能力。人工偏转角的加入,增强了羽流的扩散,使得羽流径向扩散、轴向收缩、回流减弱,同时对放电模型带来的不足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雯  肖凯 《上海航天》2004,21(5):15-18
为改善航天器在自由飞行状态下的自旋稳定姿态控制精度,在分别采用消章和消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消章消偏综合控制方法,并选用带消偏约束的消章控制法,对桌细长型航天器的姿态控制进行了仿真试验。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法的姿态角控制精度较高,所用时间较短,可满足控制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磁力矩器是卫星上磁性较大的部件之一,局部的强磁场是影响卫星周围带电粒子分布的主要原因。为了定量分析磁力矩器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文章基于磁场与运动粒子的耦合模型,利用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仿真了典型轨道航天器上磁力矩器工作时周围带电粒子入射轨迹变化及电荷(粒子数)分布。结果表明,受磁场作用,带电粒子在接近磁力矩器本体时会发生偏转,且偏转幅度随电子能量降低而增大;由磁场引起的这种偏转效应导致带电粒子不均匀入射到卫星内。  相似文献   

16.
复合材料脱层屈曲的摄动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摄动法求解了3D复合材料中有纤维搭桥的圆形脱层的屈曲问题。搭桥纤维被视为连续分布于脱层屈曲上的线性弹簧,给出了脱层屈曲介载荷,挠度曲线与脱层半径、塔桥因子等的封闭关系式。根据支夹支-边界条件以及脱层只能向一个方向挠曲的约束条件,导出了一个特征长度α^3,当脱导出α^*时,支屈曲时将发生靠近边界区域的接触现象,当脱导 地α^*时,地 曲将跨越整个支区域,并随着半径的减小,脱层屈曲的临界载荷将逐渐提  相似文献   

17.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的偏流角及其补偿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卫星遥感采用高分辨率TDICCD相机时,由于地球的旋转产生图像运动的偏流角,偏流角对这种遥感图像的质量影响较大,需要进行补偿,并通过遥感视线的校正实现。补偿的首要工作是确定图像运动的偏流角和遥感视线的修正量。基于航天器飞行动力学原理,本文求出了各种近地轨道的偏流角、偏流角角速度,把遥感视线的校正分成粗校正和精校正,并给出了修正量的确定方法。针对椭圆轨道和圆轨道情况的偏流角及修正量的计算,验证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复数级数法求解基于Reddy简化高阶剪切理论的复合材料对称角铺设矩形板横向弯曲问题。将待定位移函数展开为复数级数,代入该弯曲问题控制偏微分方程组,确定特征根和挠度待定常数与其他位移函数待定常数之间关系式。首次给出了该弯曲问题实数形式的一般解析解。将该一般解析解代入矩形板弯曲边界条件和角点条件,根据正弦级数的正交性建立关于挠度函数待定常数的线性代数方程组,求解此线性代数方程组可确定挠度函数待定常数。建立了该问题解析求解模式。将Reddy高阶剪切理论解析解与经典理论、一阶剪切理论解析解进行对比计算,验证了一般解析解,并给出数值算例。  相似文献   

19.
For the majority of near-Earth Asteroid (NEA) impact scenarios, optimal deflection strategies use a massive impactor or a nuclear explosive, either of which produce an impulsive change to the orbit of the object. However, uncertainties regarding the object composition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deflection event lead to a non-negligible uncertainty in the deflection delta-velocity. Propagating this uncertainty through the resulting orbit will create a positional uncertainty envelope at the original impact epoch. We calculate a simplified analytic evolution for impulsively deflected NEAs and perform a full propagation of uncertainties that is nonlinear in the deflection delta-velocity vector. This provides an understanding of both the optimal deflection velocities needed for a given scenario, as well as the resulting positional uncertainty and corresponding residual impact probability. Confidence of a successful deflection attempt as a function of launch opportunities is also discussed for a specific case.  相似文献   

20.
气液针栓喷注器在节流水平下的雾化角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涛  李平  杨宝娥 《宇航学报》2021,42(2):249-258
为了实现气液针栓喷注器在节流水平下雾化角的准确预测,首先基于控制体分析从动量守恒出发建立了中心推进剂偏转角理论模型,在获得中心推进剂偏转角的基础上建立了雾化角理论模型,并通过试验结果引入变形因子C,最后根据试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两个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中心推进剂偏转角主要受节流水平影响,雾化角主要受动量比和中心推进剂偏转角影响;液束与气膜撞击后变形使液束有效动量小于初始动量,根据试验结果得到变形因子C=0.8,中心推进剂偏转角理论模型和雾化角理论模型的预测值均与试验及数值模拟结果吻合很好,模型可为气液针栓喷注器的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