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兴"的原始本义与宗教祭祀以及巫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与祭祀时的音乐、舞蹈有关。中国古典诗学中的"兴"总是与抒情联系在一起,文学对人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功能是"兴"的后起之义,其原始功能并不是为了审美或欣赏,而是为了解决生理疾病方面的问题,由"兴"而来的文学"抒情"其原初功能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在烟波浩淼的南太平洋上,有一个面积仅117平方公里的小岛——复活节岛。它以神秘的巨石人像、”会说话的木板”和奇异的风情吸引着人们的到来。置身复活节岛上,有时空错位之感,带给人难忘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3.
宁静之翼     
广西的明仕田园,青山绿水,风光秀丽,宛如一曲紫竹小调亦或一杯清幽的绿茶,置身此地,"筏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那份安详和甜美仿佛瞬间净化了浮躁的心灵,就连蜻蜒也悠闲地享受着这份红尘俗世之外的淡定。  相似文献   

4.
高山  江静 《西南航空》2004,(10):72-75
青藏高原有着无穷的神话与传说,有着多彩的艺术作品,每一条河流与每一座高山都承载着让人向往的一切。高洁的蓝天与祥瑞的白云以及蓝天白云下悠扬的牧歌,都吸引我们的视线和心灵。每一次进入藏地,见到经幡时便会激动起来,那里便是我希望到达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郑旭升 《今日民航》2010,(1):102-105
早在蒙昧时期,华夏的始祖伏羲氏与神农氏就已"削桐为琴,绳丝为弦"。自此,无论朝代更迭,无论世事枯荣,古琴历经数千年而不辍,成为中国文人直抒胸臆的方式以及怡情养性、励志修心的工具。在士大夫的生命中,无论是浪迹天涯游学求道,还是掷笔从戎,古琴都传达着达者兼济天下的雄心,诉说着穷者独善其身的无奈。故而,古琴是华夏文人指尖心灵的吟唱,琴曲则是文人笔下无形的诗篇。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野草》是1924年至1926年的心灵咏叹,也是世界散文诗三大里程碑之一,它以其深刻独异的风格享誉世界,又因其含蓄、怪丽令人难以透彻理解。本文试从美学的悲剧美的角度探讨诗集的主要精神及其意义。文章从反抗绝望、孤独的心灵、严格的自我解剖三个方面阐明了鲁迅先生对生命的思考、对历史责任的认识、对人生的反省,从而揭示了《野草》中蕴含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了60多年,人们渐渐看清并承认一个事实:国民党士兵在抗击日军的血战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他们是民族英雄。然而长久以来,由于其特殊身份,这些老兵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隐遁在社会底层。"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在贵州和云南两省共发现了126位国民党抗战老兵,他们正一个接一个默默离开人世。老兵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8.
曾策 《西南航空》2013,(4):110-113
自然大美的清纯人一旦离开童年,就开始远离清纯,找回清纯,就是回归童稚;艺术很需要返璞归真,因为它体现着人的某种精神需求,艺术的清纯从作品本身或艺术家的内里充溢出来,彰显出一种融合了纯美与开阔气象的纯粹气质。自然的清纯,是画家灵感的源泉。安华平工笔花鸟画的清纯感使观者感受到的远远超出画面所承载的容量,这依托心灵  相似文献   

9.
曹智慧 《今日民航》2011,(12):88-88
文人,作为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中国历代都担负着定位那个时代精神,并反应其韧性和张力的责任。《用文字呐喊》一书采用人物访谈的形式,记录了阿来、莫言、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迟子建、张抗抗、陈忠实、二月河、李洱、白先勇等一大批中国当代最特立独行的文人,披露的人生故事、心灵疆域和存在之思。他们用中国最具穿透力的声音,对社会、时代、世界、理想、死亡、幸福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思想评述。这是他们每个人的简明创作史和思想史,所勾勒出来的,是过去30多年中国文人的进化轨迹。  相似文献   

10.
《今日民航》2010,(10):80-83
美人,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那么,美人到底是什么?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家们认为,美来自于纯洁的心灵、对称的结构和鲜艳的色彩。在文艺复兴时期,只有当两眼间的距离同鼻翼间的距离相等,而嘴的大小是该距离的一倍半、耳朵和鼻子一样大小时,才被认为是美的。康德则认为,女性温柔、甜蜜和亲善的气质是美丽的。然而到了今天,当我们身边充斥着越来越多的美人脸,当我们每时每刻在电视、电影、杂志封面和大幅招贴广告图上看到堆叠的美人脸时,我们又该如何定义"美人脸"。  相似文献   

11.
韩子勇 《今日民航》2010,(4):119-119
故乡是我们心灵的圣地,如同沦陷中的记忆,偏僻而隐匿,黑暗而甜蜜。这令人惆怅、忧伤、难舍难分的故乡母亲,是我们血气蒸腾的内心,是我们岁月的风向标,是艰难燃烧的风中之烛,照亮返乡的小路。  相似文献   

12.
丹丹  燕子 《今日民航》2011,(1):63-65,62
茶,暗香悠远,沁人心脾。禅,空灵玄妙,意境深远。听安敏说茶讲禅,总觉恬淡安然。采访约在百年香普洱会馆,店内氛围古朴淡雅,安敏说现在社会进步很快、发展很快,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她想倡导心灵茶汤的理念,希望能对现代人有一些生活方式的启示。在安敏看来,喝茶不仅仅是在喝茶,是对人生状态的修正、完善,是从很多不同方面对人心灵的一种启发、启示。所以,安敏提出新普洱主义生活禅的概念,意喻"自在、喜悦、慈悲"的完美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3.
来信     
《今日民航》2013,(4):21
为心灵营造律动空间初见《今日民航》是在首都机场的VIP休息室,不得不说,第一眼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俊男靓女,但翻开扉页,继而在各个特色鲜明、编排用心的栏目间探幽寻微后,就再也没法把杂志放下。整本杂志正如航机之于人扶摇高飞的梦想,为我的心灵营造了徜徉时尚、畅快阅读的律动空间,《今日民航》在日益同质化的民航杂志市场中卓然而立,已经渐渐成为我心中高品位生活的重要元素之一。与此同时,有两个个人的想法盼杂志社考量。一是在内容和栏目设置上,能否更加注重对不同目标阅读人群的细分,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个人趣味;二是能否分一些关注给那些灯火阑珊处的苦楚之人,为他们  相似文献   

14.
《西南航空》2013,(7):100-101
繁千的世界,总以各种绮丽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苍茫无垠的草原,唯美如诗的田园,波澜壮阔的大海,奇峰异石的山峦……这些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不仅震撼着世人的眼睛,更深埋于每一位艺术家的内心,呈现出不同的风姿。有一位名叫张修竹的画家,毕生迷恋于华夏大地的版图的西南边陲,那片给予了千万艺术家灵感抑或心灵故乡神秘土  相似文献   

15.
杨月平 《西南航空》2012,(8):102-106
任福安心语:或许是因缘际会,我一脚踏进了这块艺苑领地。艺术之美总如醇酿,饮之让人神情泰然、心灵丰盈、无忧无惧。对我来说,审美是一种人生境界,书法篆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学艺有苦,苦中作乐,哪怕一苇渡江也能风雨兼程?!  相似文献   

16.
《西南航空》2008,129(10)
艺术二字本身就是容易被孤立的字眼,不管是冠以传统、现代、另类或任何一种形容,它依然有一种高于生活的姿态,所以它常常变幻成激进、反叛或者尖锐的形式,安静地刺痛懂得反省的心灵。  相似文献   

17.
饶锐 《西南航空》2008,(4):66-71
一直以来,亲临大草原感受美丽的塞外风景,无疑是我最为憧憬的梦想。草原之行早早便写进了我的“旅行心灵摄影”的计划。我间看过无数表达草原的风采影像图片,希望能从这些轨迹中找出一些尚未被人注目的心灵触动。一次偶然的机会,电话里的随意寒暄竟然促成了这次草原之行。2007年的4月初,我从上海启程进京,经北京围场抵达红山军马场,开始了我的寻梦之旅。  相似文献   

18.
《西南航空》2011,(6):30-30
中国有句古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亲水、亲地,是人与生俱来的特质。自古以来.岛居都被看作是一种修为、一种精神。人们都希望能在自然流动的水边滋养智慧,过滤心灵。天然河流冲刷出的半岛区域,让南湖国际社区拥有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19.
九寨沟、黄龙、神仙池、四姑娘山、达古冰川……这里有最让人惊叹的山水奇境。奶子沟、米亚罗、大金川、丹云峡……这里有最让人心醉神迷的绚烂色彩。若尔盖草原、桃坪羌寨、卓克基官寨、大慈法轮林、格尔登寺……这里是放飞心灵的净土。勿角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这里是万物生息的宁静天堂。……这是一连串让人意乱情迷的名称,然而,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阿坝。  相似文献   

20.
元波 《西南航空》2011,(10):132-133
两个人在云端摆的龙门阵当今是崇尚智慧的年代,有"智者为王"的说法。崇尚智慧从何时开始?应当说是人类告别愚昧以后就开始了,而今日之"信息时代"更甚。对于智慧的理解,说法众多。我们不妨把智慧分为三个层次,以"知识层次"、"运用层次"、"心灵层次"来读解"智慧"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