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专利部门1989年6月23日公布了1488323号专利说明书,批准一项高碳钢零件的热处理新工艺取得专利权。 85高碳钢零件加热到完全奥氏体化,然后在400~550℃的熔盐中进行等温处理,零件冷却后,再加热到A_(c1) (5~25℃),保温,进行淬火,然后回火。经这种工艺处理的85号  相似文献   

2.
脉冲氩弧焊由于脉冲电流和维弧电流的大小及持续时间可以调节,焊接时电弧的能量可得到控制,致使焊接零件时的变形及裂纹产生的倾向减少,从而提高了焊接质量。我们把脉冲氩弧焊的这个特点应用于微弧等离子焊,将脉冲发生器(即直流可控硅开关)接入微弧等离子焊接电源的主回路(图  相似文献   

3.
GATOR—GARD 是一种新的喷涂工艺。该工艺的最大特点是:等离子弧通过喷嘴时受到冷却和加速,金属或陶瓷粉末在喷嘴中均匀混合,并在平行的等离子能束流中迅速地加热、加速(温度为2700~3600°F,速度为1200~1500m/s)。这些动能极大、均匀受热的粉末微粒流喷射到基体上,生成密度极高、耐磨性很强、抗氧化、抗硫化的特殊涂层。下表给出三种不同喷涂工艺所得碳化钨涂  相似文献   

4.
飞机结构用螺栓、销子、轴、接头、套筒、叉形件、活塞杆、壳体、弯管、耳环等许多零件,由于减重或内部需装配部件、内腔需充气体或液体介质等原因,不仅零件的外形复杂,往往还带有盲孔或内腔。这类零件在热处理时,由于高温加热中的氧化脱碳,冷却后盐、碱溶液的冷凝,在盲孔或内腔中将残存氧化皮或盐、碱杂质。受到几何形状的影响,采用热水、酸洗或吹砂方法难以清洗干净,造成内腔堵塞、腐蚀或有多余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JHD-4型交流脉冲晶体管式焊接电源的原理及特点。并对1.5mm以下的铝合金薄板进行了焊接。结果证明采用JHD-4型交流脉冲晶体管式焊接电源焊接铝合金薄壁结构有着独特的优点,电源动特性好,小电流时电弧稳定,是焊接铝合金薄壁零件的一种有前途的焊接电源。  相似文献   

6.
 通过试验认为微束等离子焊接钛合金薄板的保护问题,关键在于控制施焊时焊缝处于700℃以上的加热范围,和700℃到400℃的冷却时间。并论证了以氧的污染层厚度作为钛合金焊接污染程度判据的合理性。本文采用电子探针法对氧污染层厚度进行了测定,求出污染方程。从而。使微束等离子焊接钛合金薄板的污染问题,可通过调整焊接规范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7.
工业生产型PCVD法工模具表面强化设备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用于工业生产的PCVD法工模具表面强化设备。设备的有效容积为φ480mm×800mm,装载量可以达到300kg以上。其中自行设计的内热式加热系统,采用了高压脉冲等离子电源和多路蒸发系统。用该设备可以制备TiN系薄膜和TiSiN、TiAlN等三元系薄膜,批量处理各类金属切削刀具和模具,并且显著提高工模具的使用寿命。还介绍了有关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技术。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影响等离子喷涂成形的主要因素,试验研究了等离子喷涂层的结构和质量,给出了等离子喷涂成形的模具和用该模具制作的零件以及等离子喷涂成形的薄壁零件.  相似文献   

9.
40CrNiMoA用来制造航空发动机极其重要的受力零件,如螺旋桨轴、涡轮轴,曲轴、连杆等。在热加工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例如仪表失灵或操作失误,致使零件加热超过正常规定的温度(正常淬火为840~860℃)而产生过热,过热的零件冷却后,重新按正常温度淬火,那么零件过热的特征就遗留下来了。 检查零件是否过热的常规方法是用断口法。正常温度淬火的断口呈均匀致密的细瓷状;当加热超过正常温度而产生过热时,断口变得粗糙,断面上出现不规则的“棱面”,棱面的大小随加热温度不同而异,加热温度越高即过热程度越严重,则棱面的尺寸越大。 显然,上述常规的断口法检查过热有以下缺点:(1)取断口要破坏零件;(2)过热程度较轻时不易发现;  相似文献   

10.
TC4钛合金超音频直流脉冲TIG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对超音频直流脉冲TIG焊的特点进行了介绍,重点分析了的峰值电流、脉冲频率等关键工艺参数对超音频直流脉冲TIG焊电弧轴向等离子流力的影响规律.采用频率不同的几组超音频直流脉冲TIG焊工艺及常规直流TIG焊工艺分别焊接了2.5mm厚的TC4钛合金.用X-射线探伤检测焊缝中的气孔缺陷,根据检测结果,分析了超音频直流脉冲T...  相似文献   

11.
一、概述本文对我国目前采用的放电加工的可控硅脉冲电源,在脉冲回路中串有限流电阻提出异议。提出低内阻脉冲电源理论,主张把目前可控硅脉冲电源中的限流电阻由脉冲回路转移到直流回路之中,更进一步提出完全取消粗加工限流电阻的新论点,从而使得在大电流粗加工的加工速度和电源效率两项指标都有重大突破,攻下了设计低内阻可控硅脉冲电源的难关。并介绍一种经过我厂多年生产实践考验的200安培低内阻可控硅脉冲电源工作原理。推  相似文献   

12.
根据金属结合剂金刚石微粉砂轮电火花修整对脉冲电源的要求,研制出一种新型的电火花修整用脉冲电源,并介绍了该电源的设计、工作原理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强流脉冲电子束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典型金属材料,包括共析钢T8、模具钢D2和金属间化合物Fe-40Al进行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试验,分析了处理层显微组织和性能变化规律,明确"脉冲加热"与"脉冲熔化"处理模式,探讨强流脉冲电子束金属材料表面改性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介质阻挡放电的热效应,将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DBDPA)安装在一个小型量热风洞中,采用微秒级脉冲等离子体电源驱动DBDPA产生放电等离子体。分别应用Lissajous图形分析方法和量热学原理获得了DBDPA的放电功率特性和热功率特性。结果表明:①脉冲介质阻挡放等离子体的放电功率、热功率和热效率均随着激励电压峰-峰值和激励频率的升高而逐渐增大;②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放电功率和热功率与激励电压和激励频率之间均存在幂函数关系,即脉冲式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的放电功率正比于激励电压峰-峰值的1.75次方,正比于激励频率的1次方,其热功率正比于激励电压峰-峰值的5.0次方,正比于激励频率的1.5次方;③在激励电压和激励频率这两个参数中,优先选择提高激励电压峰-峰值更有利于提高热效率,也可更快地提升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热功率中气体加热功率的比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并解决造成机械零件报废的两个重要原因——淬火变形和脱碳。方法 以轴承圈热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例进行变形和脱碳原因分析。结果 脱碳主要由于煤油的裂解效果差、淬火炉内产生的负压、淬火介质冷却能力的降低及操作者的淬火速度慢这四个因素造成的;变形主要与零件的摆放决定的冷却速度不同有关。结论 采用小贝力克箱式炉淬火加热,冷却用好富顿油,平装装炉,吸热式保护气氛很好地解决了淬火脱碳和变形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发展了测定电离复合速率常数的一种新的激波管方法。在这一方法中使用反射激波加热预混气体使之电离,相继用可控制的强稀疏波使之快速冷却,冷却速度很快,可达10^6K/s,使之在冷却过程中,电离远离平衡态。用压电传感器和Langmuir探针监测状态变化历程和离子浓度,并可获得过程中所有的状态参数,测定了NO^++e电离复合速率常数。实验表明这一方法简易可靠。  相似文献   

17.
一、概述我厂于1981年自行设计和试制成功线切割机床“高频分组脉冲电源”,经试用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该电源在保证原机床的加工光洁度和精度的条件下,生产率提高1~2倍,对切割厚度大的零件和硬质合金效果尤为显著。高频分组脉冲电源是利用高频分组脉冲进行加工,以代替通常采用间隔脉冲。 r=K_1Wufn (1) Hck=K_2Wu~(1/2) (2)其中r—生产率; K_1—比例系数,它与电极材料的物理常数、介质成分、脉冲持续时间等有关; Wu—单个脉冲能量; fn一脉冲频率;  相似文献   

18.
等离子喷涂工艺是热喷涂工艺的一种。在零件表面喷上一层特殊性能的涂层,可使零件的使用性能大为改善。在航空发动机上应用,可以解决压气机及高温涡轮部分的封严问题,提高部件的隔热能力,解决零件耐磨及质量问题等。航空工艺研究所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等离子喷涂工艺及设备,七十年代中期工艺定型,并研制出三代四个型号的等离子喷涂设备,其中两个型号已列入机械工业部一九七九年定型产品,转移到江苏泰兴与江西九江两个喷涂厂定点生产,在国内已销售一百多台。此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了现有线切割加工脉冲电源的局限性和研制新型线切割加工脉冲电源的必要性后,介绍了作者研制成功的单片机控制和微机控制的数字化线切割加工脉冲电源。这种电源摆脱了传统的用阻容元件来决定脉宽、脉间的方法,实现了电源脉冲参数的数字化。该电源具有调节精度高、调节范围广、能够实现用计算机在线设置和调节粗、中、精加工参数的特点。电源性能稳定可靠,操作使用十分方便。文章最后给出了该电源的工艺效果。  相似文献   

20.
对外冷喷流和内冷管流等不同冷却方式下的红外窗口传热和热应力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窗口结构传热和热应力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带外部冷喷流窗口外表面气动加热率则通过对带冷源项的N-S方程求解给出,当采用管流冷却时,管流液体温度和窗口结构温度通过耦合迭代方式统一求解,管流和壁面间的换热系数采用工程关联公式估算.研究表明,在达到来流总温以前,窗口各点温度和热应力随加热时间单调上升,各时刻最大温度发生在外表面;而最大热应力则发生在合金材料内部.两种冷却方式对比表明,外冷方式对于窗口整体温度和热应力的降低十分有效,但具体到局部重要部位,外冷方式效果不如内冷,内冷方式对于管道附近部位具有更好的降温和降低热应力效果.因红外窗口尺度限制,冷却管道流动雷诺数偏小,流动为层流态,这限制了冷却管换热效率的提高,因此建议增加管道数目和管壁粗糙度来强化冷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