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论证比对基础上选取了弹丸气动参数辨识模型及弹道研究模型,并以某155mm榴弹为例,研究弹丸气动参数,攻角姿态及其测量误差对弹道特性与射表精度的影响,进行了大量对比计算和分析,据此对纸靶、太阳方位角传感器等攻角测量系统初步提出了较明确的测量度要求。  相似文献   

2.
弹丸旋转空气动力效应非定常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周  谢立军  杨云军  周伟江 《航空学报》2016,37(5):1401-1410
准确计算马格努斯力和力矩对旋转弹箭设计、弹道计算和稳定性研究都至关重要。采用非定常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对高速旋转的SOCBT弹丸进行了数值模拟,纵向气动特性在整个攻角范围内都较好地与试验值保持一致,而侧向气动特性马格努斯力和力矩在小攻角范围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在大攻角范围却存在一定的差异。采用延迟分离涡模拟(DDES)方法的计算结果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对比研究表明分离点位置对马格努斯效应有着显著影响。表明DDES方法对于提高旋转弹箭马格努斯效应的数值模拟精度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利用攻角纸靶技术获取弹丸飞行姿态和弹丸空气动力参数的方法,给出了数学模型,并简述了这种技术的测量精度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针对倾斜发射的轻型反坦克导弹,分析了下沉角速度对弹道高度的影响,对弹道初始下沉角速度和指令攻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下沉角速度与指令攻角呈线性关系,由此提出了通过下沉角速度插值指令攻角的自适应计算方法。通过这一方法解决了不同下沉角速度对弹道高度影响的问题,使导弹的末制导弹道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不但降低了控制系统复杂度,同时也提高了导弹的命中精度。  相似文献   

5.
用极大似然法辨识轴对称飞行器的气动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极大似然法完成了轴对称飞行器的非线性气动参数辨识。根据飞行弹道的特性,采用考虑了横侧向运动耦合的纵向三自由度飞行动力学模型;为了反映气动参数随马赫数的变化,给出了一种考虑马赫数变化的气动参数数学模型,并采用了分段辨识的技巧;通过采用建模前估计法的辨识结果作为极大似然法的初值,保证了极大似然法的收敛,计算结果表明:这种算法对大攻角下的非线性气动参数能获得满意的辨识结果。  相似文献   

6.
常规弹丸在使用地磁算法测量滚转角的过程中,常将偏航角设为0°解算弹丸滚转角。当弹丸在飞行过程中偏航角发生变化时,滚转角解算精度受到一定影响。针对偏航角变化带来的误差与多种因素有关,且规律不清楚。在建立偏航角误差系数的基础上,使用Matlab软件建立了弹丸在不同偏航角、俯仰角、射向条件下的误差模型。首先建立了横风修正的质点弹道模型,通过蒙特卡罗方法仿真弹丸的轨迹分布,分析了弹载环境下磁测算法的滚转角误差,并验证了误差系数的准确性。通过仿真验证,误差系数可以较准确地表示滚转角误差与偏航角变化之间的关系,误差系数计算的误差与理论误差的差值小于10%,为后续实弹试验做好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7.
王骁  阮文俊  王浩 《推进技术》2021,42(6):1387-1394
为了解某地面垂直发射弹丸在不同直接力控制系统(RCS)输出条件下的俯仰调姿运动情况,分别采用试验与仿真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设计了用于弹丸调姿试验的脉冲侧向推力器、地面发射装置以及同步测试系统,利用高速摄像机测量了弹丸在不同推力器装药量和点火间隔时间情况下的调姿运动情况,并指出这两个参量是决定弹丸最终姿态角的主要因素,需要根据目标姿态角进行合理地搭配。然后,建立了考虑脉冲侧向推力器内弹道过程的弹丸调姿运动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预测误差在5%以内。随后,利用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推力器装药量时脉冲推力的变化情况,指出装药量对脉冲推力的变化规律有重要影响,需要与弹丸运动耦合计算以获得更高的精度。最后,对不同推力器装药量时弹丸调整到各目标姿态角所需的点火间隔时间进行了计算,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
飞机大振幅滚转运动动态气动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南航NH-2低速风洞中,对BJ-1飞机模型动态气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模型在不同攻角、不同振幅和不同频率时绕体轴作大振幅滚转运动,测量了模型的动态气动特性,着重分析了模型不同运动参数对模型滚转力矩和偏航力矩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攻角从小到大变化过程中,模型的滚转阻尼和偏航阻尼变化很大,滚转力矩和偏航力矩迟滞环变化方向发生改变.模型滚转频率对模型的滚转阻尼和偏航阻尼影响不明显,只改变力矩迟滞环的大小.随着模型振幅增加,滚转力矩和偏航力矩迟滞环从一个变成3个,出现2个交叉点,大滚转角时滚转阻尼和偏航阻尼特性与小滚转角时的相反.  相似文献   

9.
飞船返回舱再入飞行迎角和侧滑角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清  方方  何开锋 《空气动力学学报》2005,23(4):437-441,454
迎角和侧滑角是飞船返回舱再入飞行试验气动分析工作所需的重要参数.本文发展了基于弹道重建的返回舱迎角和侧滑角估计方法.首先,利用舱上测量数据和有限的地面雷达测量数据,采用极大似然法进行弹道重建,再现黑障区的弹道,同时给出整个再入过程的弹道参数;然后,利用几何关系法计算迎角和侧滑角,并进行风修正.对某飞船返回舱的飞行试验数据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证实了弹道重建数学模型和算法的正确性以及迎角和侧滑角估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一种简化的飞机模型,数值模拟了推力矢量尾喷流与高速主流的干扰效应,系统总结了来流马赫数、攻角、喷管偏转角、喷流马赫数、喷流总压、喷流总温等参数对飞机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流动机理,结果表明:对于该简化战斗机模型,推力矢量尾喷流对高速主流的干扰局限于尾部局部区域,对全机气动特性的影响较小,仅在较大攻角下才有一定体现;但高速主流对尾喷流的干扰显著,推力矢量角损失随来流马赫数和攻角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以一高压压气机转子叶片为对象开展了叶片抑颤工程设计方法研究,采用基于相位延迟边界条件的能量法和特征值法对原转子叶片模型的气动弹性稳定性进行评估,通过分析近失速工况下的非定常气动功密度分布,对叶片安装角沿径向分布、弦长和叶尖间隙等设计参数进行调整,以明确各参数对气动弹性稳定性的影响,最终达到提高气动阻尼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叶尖间隙对气动阻尼的影响较大,安装角次之,弦长影响相对较小。叶片气动阻尼随叶尖间隙的变化并非单调,而是存在一个叶尖间隙使其气动阻尼最小,即叶片气动弹性稳定性最差。减小进口气流攻角和增加折合频率,能够提高气动阻尼,设计中可以通过调节安装角来减小气流攻角,增加弦长来增大折合频率。  相似文献   

12.
以比例为1∶3的F1方程式赛车后升力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后升力翼攻角变化对F1方程式赛车气动阻力和气动升力的影响规律.在攻角为12°时,气动升力与气动阻力的比值的绝对值达到最大,此攻角就是F1方程式赛车后升力翼的最佳攻角,模型风洞试验验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3.
压气机转子叶片的抑颤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迪  张晓杰  王延荣 《推进技术》2020,41(9):2120-2129
为了建立适用于工程设计的叶片抑颤方法,以一高压压气机转子叶片为对象开展了叶片颤振特性与其结构参数的关联性研究。采用基于相位延迟边界条件的能量法和特征值法对原转子叶片模型的气动弹性稳定性进行评估,通过分析近失速工况下的非定常气动功密度分布,对叶片安装角沿径向分布、弦长和叶尖间隙等设计参数进行调整,以明确各参数对气动弹性稳定性的影响,最终达到提高气动阻尼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叶尖间隙对气动阻尼的影响较大,安装角次之,弦长影响相对较小。叶片气动阻尼随叶尖间隙的变化并非单调,而是存在一个叶尖间隙使其气动阻尼最小,即叶片气动弹性稳定性最差。减小进口气流攻角和增加折合频率,能够提高气动阻尼,设计中可以通过调节安装角来减小气流攻角,增加弦长来增大折合频率。考虑到对叶片气动性能的影响,在调节安装角时通常要保证进口气流攻角的改变量不超过5°,调节弦长和叶尖间隙时要保证各结构构件不发生碰摩。  相似文献   

14.
超声速溢流条件下二元超声速进气道附加阻力计算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几何关系导出了单楔、双楔和三楔超声速进气道在零攻角及有攻角时的附加阻力系数计算公式,并进一步得出了N-1楔进气道的附加阻力系数计算通用公式.通过算例研究分析了飞行马赫数、飞行攻角及进气道总转角对附加阻力的影响.分析表明,进气道在超声速溢流条件下,附加阻力只同飞行马赫数、攻角及各楔面转角有关;附加阻力随飞行马赫数增加而减少,随攻角及进气道外压缩面总转角增大而增大;对于加速爬升用冲压发动机而言,设计时应注意减少附加阻力,并结合弹道、气动外形合理选择攻角.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火炮、轻武器等的理论研究、产品研制和检验验收,需要测量弹丸在膛内及炮口处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但因为技术上的困难,内弹道测量问题长期不能很好地解决。炮口处运动参数的测量也因火药气体的排泄问题使多种测试技术都归于失败。微波位移干涉仪和激光干涉仪技术的开发给内弹道测量带来了生机。Isbell和Fuller介绍了美、英的有关研究机构利用激光位移干涉仪和可以测量任意反射表面运动的速度干涉仪(VISAR)测量弹丸在膛内运动参数的情况。在弹丸头部贴附苏格兰膜(Scotchlitefilm)  相似文献   

16.
针对火星探测器进入飞行弹道的高马赫数、化学非平衡效应和低动压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火星进入大气数据系统/惯性测量单元(MEADS/IMU)耦合的测量方法,实现海拔60 km以下区域的火星大气数据测量。利用自主研发CACFD软件平台的化学非平衡模型/完全气体模型计算获得探测器宽速域飞行流场的表面压力点数据,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MEADS算法模型。在高马赫数段(Ma>12)利用IMU测量获得的马赫数作为输入条件,结合MEADS算法测量获得总压、动压、静压、攻角和侧滑角等飞行大气参数,成功克服了马赫数无关性对MEADS系统测量的影响。在低马赫数段(Ma≤12),直接应用MEADS算法测量静压、马赫数、攻角和侧滑角。测试结果表明在MEADS系统测压单元误差≤7 Pa的条件:总压测量误差≤14 Pa(1.5%),攻角测量误差≤0.9°,侧滑角测量误差≤0.9°,动压测量误差≤10 Pa(1.5%),静压测量误差≤7 Pa(3%),马赫数测量误差≤0.1。飞行试验数据得出:MEADS测量与IMU测量马赫数、攻角和侧滑角等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非线性气动恢复力与飞行器动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复杂流动中,飞行器非定常气动数值计算后的参数辨识、飞行器模型的风洞定常测量、风洞动态(风洞自由飞)测量均显示了飞行器非线性气动刚度项(气动恢复力项、如俯仰力矩 攻角曲线Cm θ)将出现局部静不稳定( Cm/ θ>0)。  飞行器气动恢复力对运动稳定性影响以往讨论较少,本文讨论了非线性气动恢复力局部出现静不稳定条件下的动稳定特性,其特点是突跃性、单边性与不确定性。飞行器飞行遥测数据分析支持了上述动稳定特性的描述。  相似文献   

18.
高速飞行弹丸诱导的三维爆轰波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代淑兰  许厚谦 《推进技术》2007,28(2):132-134
采用三维非定常化学反应控制方程组对驻定在带攻角高速飞行弹丸上的斜爆轰波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流项和化学反应项采用时间分裂法,分别用TVD格式和基元反应模型进行处理。计算结果表明三维数值模拟可以更准确的描述弹丸飞行攻角对爆轰波的形成及结构的影响,是进一步研究超驱爆轰推进技术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飞行器滑翔弹道的数学模型,通过把控制变量攻角在空间域上离散成100段,将飞行器的弹道优化问题转化为参数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变终端反复趋近的参数优化方法。采用自适应模拟退火算法对节点处的攻角进行寻优,找到一个最优的攻角控制规律,使得射程最大,并与最大升阻比飞行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了最优控制方案的航程大于升阻比最大飞行方案航程的结论并分析了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介绍了一种用于高超声速湍流边界层表面参数测量的试验方法,利用边界层的表面热流值,作为判断边界层转捩与否的依据,开展边界层攻角效应转捩特性试验研究.试验在我院FD-20炮风洞中进行,马赫数为6,试验模型是半锥度5°的圆锥模型.开展了对于圆锥模型,头部半径对转捩位置的影响,小攻角情况下对圆锥模型转捩位置的影响,并且获得了在2°和3°攻角情况下圆锥模型的攻角效应转捩全局曲线.试验结果证实了,在小攻角下,随着攻角的增加,边界层迎风面转捩位置向后移动,背风面转捩位置向前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