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科技     
正中国首台空间X射线天文望远镜发射成功2017年6月15日11时,中国第一台空间X射线天文望远镜——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成功发射。这台望远镜被命名为"慧眼",是向高能物理领域杰出的女科学家、中国天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何泽慧先生致敬,也饱含着HXMT团队对未来的期望——期望借助这只"慧眼",穿过星际迷尘的遮挡,去探寻那些深藏在宇宙深处的奥秘。"我们将用‘慧眼’对银河系进行非常详细的大天区扫描巡天,预期会发现一些新的黑洞活动,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6月15日,中国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在酒泉成功发射,将对银河系进行高灵敏度、高频次的宽波段X射线巡天监测。"慧眼"入轨后将先进行为期5天的整体功能测试,然后开展为期140天的仪器性能测试、在轨标定观测和试观测,计划于2017年11月进入常规科学观测阶段。"慧眼"呈立方体构型,设计寿命4年,装载高能、中能、低能X射线望远镜和空间环境监测器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3月2日,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eXTP)空间天文台正式启动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背景型号项目研究。作为继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之后的X射线探测器,eXTP有望成为2025-2035年该领域国际领先的X射线空间天文台。eXTP的主要科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一奇二星三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6月15日,我国"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在众所期盼中奔向太空。这一举世瞩目、自主创新的重大科学工程的实施,不仅填补了我国空间X射线空间望远镜研制的空白,为中国航天的技术进步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使我国首次具有自主获取高能天体原始观测数据的能力,实现了在高能天体物理  相似文献   

5.
正进人2018年以来,空间科学先导专项Ⅰ期发射的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慧眼号硬X射线望远镜在轨运行良好,继续产出高水平的科学数据和研究成果。5月3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Ⅱ期的实施方案,爱因斯坦探针(EP)时域天文学X射线天文台,ASO-S先进空间太阳观测台,太阳风与电离层磁层耦合计划  相似文献   

6.
重 3.8 t的 X射线多镜面卫星 ( XMM) ,是欧空局研制的世界上功能最强的 X射线空间望远镜 ,价值 6.89亿美元。它由 3条长导管组成 ,包括 58组精密打磨而成的镀金铜轴镜 ,这些镜面可吸收来自宇宙深处辐射出的细微的 X射线。XMM卫星于 1 999年 1 2月 1 0日由阿里安 - 5火箭发射升空。其灵敏度是同年 7月发射的美国“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的5倍 ,运行在远地点 1 1 .4万千米、近地点 70 0 0千米的轨道上。有关该卫星详情请参看本刊 1 998年 1 0月号。世界上功能最强的X射线空间望远镜升空…  相似文献   

7.
正日本宇宙探索局历尽千辛,研制了一台X射线空间望远镜——ASTRO-H,卖萌的日本人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瞳"(ひとみ)。这台先进的旗舰级X射线望远镜,被视为×射线天文学的未来,肩负着人类探索黑洞等宇宙之谜的重任,造价超过310亿日元(约19亿人民币)。"瞳"在2月17号顺利发射升空。3月26日晚上,"瞳"突然失联。3月28日,业余天文学家Palu Maley捕捉  相似文献   

8.
<正>由于天体发射出的X射线在穿过大气层时大部分会被吸收,因此使用空间望远镜,在大气层以外对天体辐射的X射线进行观测,是X射线天文学的主要观测方式。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不少X射线空间望远镜被发射升空,为我们揭示了肉眼看不到的宇宙秘密。  相似文献   

9.
日本文部省宇宙科学研究所于1993年2月12日用第7枚M-3SⅡ火箭发射第15号科学卫星(ASTRO-D)。 ASTRO-D是继1979年发射的“鹄”、1g83年发射的“天魔”、1987年发射的“银河”之后的第4颗X天文卫星,是一个在能量很宽范围内同时进行X射线天体摄像和分光的高性能X射线天文台。在ASTRO-D上搭载了4架能量从0.5keV到10keV范围很宽,其有效面积很大的复合薄板型的X射线反射望远镜。焦距为3.5m,角分辨率是从点辐射源进入X射线量一半的图像经过直径约3角分。这些X射线望远镜是由美航宇局哥达德空间飞行  相似文献   

10.
心榕 《太空探索》2011,(7):54-57
美国将在两年后发射新的空间望远镜,它是继哈勃空间望远镜之后一架更先进的空间观测工具,科学家们盼望用它"观测到宇宙的第一缕曙光。"由于偏爱这只新太空"慧眼",美国航宇局早在九年前就为它起好了名字。像当年的哈勃空间望远镜一样,这架新的望远镜也使用了一位名人的名字——詹姆斯·韦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