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月11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非传统安全、特种车辆、设备和装备制造、金属材料、贸易合作、资本运作、人才交流与信息共享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根据协议,中国航天科工授权其在武汉的九院负责落实具体合作项目并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工九院和武钢集团将根据需要建立合作推进联合工作组,协调并推动合作项目的谈判和实施工作,保证各项合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飞碟探索》2012,(12):61-61
目击时间:2012年10月18日约20时 目击地点:湖北,武汉 目击人数:多人  相似文献   

3.
2011年12月17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武汉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战略重组中国长江动力公司(集团)。集团公司将以战略重组长江动力为契机,在武汉打造航天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努力推进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中国武汉上空钠层分布的实验观测与理论模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钠层荧光激光雷达及其观测数据反演方法;对武汉上空钠层分布进行了初步理论模拟,并与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对影响武汉上空钠层分布的因素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5.
杭文 《太空探索》2012,(10):5-5
9月5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长江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在武汉揭牌,这标志集团公司对原中国长江动力公司(长江动力)的战略重组正式完成。重组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武汉市国资委分别持有新公司80%9020%的国有产权,将共同打造集团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中心。  相似文献   

6.
武汉中层大气中频雷达及其初步探测结果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首先简要地讨论了武汉中频雷达观测原理和设备的组成,该雷达测量60-100km高度的大气风场和电子密度,风场采用分布天线测量技术和全相关分析方法得到,电子密度通过微分吸收和微分相位技术获得,初步观测结果表明:(1)武汉上空冬季60-100km高度的纬向风多为西风,风速为30-50m/s,经向风速为10-20m/s,垂直风速较小,一般在5m/s以内,(2)60-100km高度范围的大气风场和电子密度均有明显的日变化,风场在某些时段和高度区间有较强的风剪切出现。(3)80km以上高度大气的风场和电子密度存在较明显的扰动现象,它可能与大气波动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基偏振激光雷达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武汉中心城区的观测资料,研究了超大城市对流边界层高度与夹卷层厚度的变化特征.采用Fernald方法进行数据反演获得了1min时间分辨率、30m空间分辨率的后散比剖面,通过方差法确定了对流边界层高度和夹卷层厚度.结果表明,武汉上空对流边界层高度和夹卷层厚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对流边界层顶的均值最大处在春季为1.14km,夏季为1.25km,秋季为1.06km,冬季为0.74km;夹卷层厚度均值最大处在春季为0.40km,夏季为0.51km,秋季为0.34km,冬季为0.26km.这些特征与武汉地区地表温度的周年变化特征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飞碟探索》2006,(3):46
中国UFO研究会1981年3月15日~3月20日在武汉举行第一届全体会员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会员代表计26人。  相似文献   

9.
磨山诡道     
《飞碟探索》2008,(3):F0002-F0002,1,2
1999年6月22日19时35分,夜幕即将降临.武汉东湖磨山风景区正逐渐进入夜晚的宁静,湖面上游弋着几条赶着归家的渔船。正在这时平静的湖面上突然升起了一团白雾,并且迅速地向磨山上移动,所到之处,狂风大作,水桶粗的树木不是纷纷横倒,就是被拦腰斩断。  相似文献   

10.
武汉MST雷达是中国子午工程建设的两台中高层大气无线电探测雷达之一.该雷达探测频率在VHF频段,雷达回波在低平流层和对流层上部具有角谱特性,可为研究大气动态稳定性提供有效技术手段.本文利用武汉MST雷达2016年4月17日冷锋活动期间及平静天气的角谱实验数据,从雷达回波特性变化、风场空间分布、湍流生成机制以及内重力波影响四个方面分析并解释了MST雷达对流层顶上部区域出现持续异常强回波带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冷锋的强对流作用诱发内重力波,内重力波向上传播至低平流层后受增强的剪切急流影响发生耗散甚至破碎,激励了长时间跨度的K-H不稳定性,进而导致水平反射层结构发生扰动生成湍流,使得雷达回波结构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对流层特大暴雨天气对电离层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气象活动对电离层变化的影响.利用时序叠加方法,通过对1958-1998年期间发生在武汉的5次特大暴雨天气事件对武汉上空电离层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1)特大暴雨能够引起低电离层,fbEs和,f0Es参量较明显地减小;(2)特大暴雨对电离层F区寻常波描迹的最低虚高h′F和电离层等效峰高hpF的参量也有一定影响,且随着雨量的增大这种影响作用也会增加;(3)特大暴雨对电离层其他参量影响甚弱或没有影响.本文认为,特大暴雨天气事件对电离层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动力过程,特别是特大暴雨激发的或相伴的大气重力波、潮汐波和行星波等长周期大尺度过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武汉地区电离层TEC和NmF2及板厚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利用武汉电离层观测站(114.4°E,30.6°N)1980-1990年对E8T-Ⅱ卫星信标的法拉第旋转测量的TEC(电子浓度总含量)数据,以及由测高仪测量的1980-1990年间的f0F2(F2层临界频率)数据,研究了武汉地区TEC,NmF2(最大电子浓度)和板厚的季节变化,同时比较了IRI和武汉单站模式在预测NmF2季节性方面的有效性.武汉单站模式在预测NmF2季节性变化方面优于IRI模式.   相似文献   

13.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沿东经120°子午线附近,利用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东起上海,经武汉、成都,西至拉萨的沿北纬30°纬度线附近现有的15个监测台站,建成一个以链为主、链网结合的,  相似文献   

14.
背景风场对中尺度受导重力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重力波的大气分层全波解法,计算得出了强逆风场作用下以及无风条件下中尺度重力波受导波模的色散曲线和衰减距离曲线,结果表明,强逆风场可以使得各中尺度受导波模衰减距离明显变长,并导致不同尺度重力波的衰减距离出现峰值分布,通过分析美国MillstoneHill台站和武汉电离层观象中的TID实测结果证实了这些风场支持的远距离传播波模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钠荧光激光雷达自1999年至今的观测数据中选取了分布于全年26天的数据进行重力波活动的分析研究.统计结果表明,武汉中层顶区的重力波活动非常频繁:26天总观测时间累计约为185.5 h,总共观测到124个重力波活动,平均发生频度为每小时0.7个波,且波的出现频度与地方时有一定关系.这些波的垂直波长主要分布在3-7km,垂直相速主要位于0.1-0.5 m/s.与国外报道的结果相比较,波长数值与分布较为一致,但相速明显较低.武汉中层顶区重力波活动的另一特点是多波过程很频繁,多、单波过程的出现比例约为3:2.利用钠层相对密度扰动时空图方法,给出了武汉中层顶区重力波传播和破碎现象的典型结果.还利用单色波模型对部分钠层数据进行了单色波相关参数的提取.   相似文献   

16.
《宇航计测技术》2010,(5):72-72
在国防科工局科技与质量司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指导下,由国防科技工业微电子一级计量站、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第23太阳活动周武汉站电离层TEC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武汉站(30.5°N, 114.4°E)199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电离层TEC、太阳黑子数及地磁指数等资料, 分析了第23周武汉站TEC的周日变化、季节变化、半年变化以及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等特征; 以2006年4月13-17日发生的磁暴为例, 讨论了武汉站TEC对磁暴的响应以及可能的机理. 结果表明,武汉站电离层TEC在太阳活动高、低年均呈典型的周日变化特征; 冬季异常和半年异常特征明显, 且受太阳活动强弱影响; TEC和太阳黑子数年均值相关系数为0.9611; TEC对磁暴的响应可能是由磁层穿透电场和中性风共同作用导致的, 具体影响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武汉上空中层顶区域潮汐的MF雷达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武汉中频雷达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2至3月份武汉上空中层顶潮汐结构及其随高度和时间变化的特性.用Lomb-Scargle周期图方法计算的水平风场动态功率谱表明,武汉上空存在持续的周日潮汐,是中层顶区域风场结构的主要成分.周日潮的平均振幅随高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大多数情况下,潮汐谱峰对应的频率与定义值有一定的偏移.周日潮水平扰动速度矢量随时问和高度变化的轨迹表明,经向分量的相位比纬向分量的相位超前,潮汐能量向上传播,对应于向下的相位传播速度.计算得出的经向分量和纬向分量的垂直相速度分别为1.10和1.15 km/h.   相似文献   

19.
第4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会议于1985年11月3日至9日在武汉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高等院校、国防科工委、总参有关研究所、水利电力部、以及出版情报部门等26个单位的104名代表.会议在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的领导下,由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所赞助且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以及主办单位的领导及老一辈科学家都到会讲话. 此次会议共收到论文和邀请报告127篇.会上交流的论文和报告达100余篇,内容涉及日地空间物理的各个领域,体现了自1982年以来我国日地空间物理方面最主要的成果.这届会议所交流的文  相似文献   

20.
2013年5月,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将在武汉召开,本刊就本届年会的筹办工作,对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组委会副秘书长郝巍娜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