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气动、动力学和结构设计三个方面介绍了直升机旋翼桨叶设计的一般要求,分析了桨叶扭转角、平面形状、浆尖形状等参数对直升机性能、旋翼气动特性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并结合WZ-1无人驾驶直升机的使用要求对其旋翼桨叶进行了初步设计,给出了桨叶的构形和“共振图”。本文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可用于指导其他直升机的旋翼桨叶设计。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Tarasov博士访问我校旋翼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为了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应直升机旋翼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高正教授的邀请,俄罗斯中央流体动力学研究院直升机部实验室主任Tarasov博士,于1994年10月27日至11月10日访问了我校旋翼动力学重点实...  相似文献   

3.
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简介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于1991年2月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论证,同年6月原航空工业部通知南航与航空部602所联合申请建设立项。1993年3月国防科工委批发了该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报告,同年5月正式立项...  相似文献   

4.
直—九直升机地面共振当量模型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推导了直升机地面共振当量模型中的当量质量、当量刚度与当量阻尼的计算公式,分析了机体动力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运用当量地面共振二维模型计算了直-九直升机旋翼/机体耦合地面共振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机体阻尼与旋翼阻尼各自对直-九直升机地面共振稳定的影响。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未国产化的直-九直升机在使用范围内不会发生地面共振,这与直-九直升机实际使用情况相符合。所用计算模型及计算机程序可直接用于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现代直升机先进技术的三个方面;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直升机动力学和复合材料在直升机上的应用。此外,在文的开头,介绍了世界上直升机生产的一般情况,而在文的末尾,谈了一些对直升机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直升机模式下倾转旋翼机多体气弹动力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倾转旋翼机动力学分析模型。结合动力入流,研究了直升机模式下倾转旋翼机非线性非定常气弹耦合动力学特性。集成了非定常动态入流方程与倾转过渡状态的多体动力学方程,建立了倾转旋翼机时域非定常气弹耦合分析模型。以半展长弹性机翼全铰接式倾转旋翼机模型为例,在直升机模式下分析了桨叶摆振刚度及飞行速度对倾转旋翼机气弹稳定性的影响。数值计算表明:建立的多体动力学模型能够快速分析直升机模式下倾转旋翼机复杂的旋翼/机翼气弹耦合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7.
直-九直升机地面共振当量模型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推导了直升机地面共振当量模型中的当量质量、当量刚度与当量阻尼的计算公式,分析了机体动力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运用当量地面共振二维模型计算了直一九直升机旋翼/机体耦合地面共振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机体阻尼与旋翼阻尼各自对直-九直升机地面共振稳定性的影响。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未国产化的直-九直升机在使用范围内不会发生地面共振,这与直一九宜升机实际使用情况相符合。所用计算模型及计算机程序可直接用于直-九直升机国产化中地面共振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院直升机专业同美国直升机教学、科研、生产机构的联系日益广泛,学术交流不断开展。我院并于1981年参加了美国直升机学会(AHS),成了它的团体会员。 为了进一步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加强合作,美国直升机学会和我院将于1985年11月6日至8日在南京联合举办“直升机技术理论基础学术讨论会”。讨论会内容包括空气动力学、  相似文献   

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直升机行业惟一的重点实验室 ,于1 995年底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 ,主要从事直升机科技领域的基础性研究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其研究方向包括 :( 1 )直升机设计 ;( 2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 ;( 3)直升机飞行力学 ;( 4 )直升机动力学 ;( 5)直升机实验技术。实验室已形成一支梯队配置合理、学历层次高、研究能力强和稳定的科研队伍 ,现有各类研究人员 2 1人 ,其中教授 6人 ( 5人为博士生导师 ) ,副高职 7人 ,中级职称 5人。实验室已具备试验厂房、计算机房及研究人员工作室建筑面积合计 2 9…  相似文献   

10.
基于CFD与飞行动力学耦合方法的舰载直升机着舰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型与飞行动力学模型相结合, 建立了适用于舰载直升机着舰飞行的平衡分析方法。在满足气动力计算精度的前提下,为提高计算效率,CFD模型使用Euler方程作为主控方程,并采用动量源项代替旋翼对其流场的作用。将CFD计算所得气动力对飞行动力学模型计算所得气动力进行修正迭代,并根据牛顿迭代法求解飞行动力学平衡方程,最终求得平衡参数。应用所建立的方法,首先进行了算例验证,以表明方法的有效性;然后着重对舰载直升机着舰飞行进行了平衡计算与分析,为直升机着舰飞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直升机着水载荷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内直升机缩比模型着水试验能力,为中国民用直升机水上迫降适航取证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对国内直升机缩比模型着水试验及试验结果进行了研究。通过介绍模型着水试验的试验设备、试验件、试验要求和试验步骤,并对着水载荷结果与俄罗斯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莫斯科学院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中国直升机缩比模型着水试验能力,为中国进行直升机水上迫降方面的模型着水试验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An investigation is conducted on optimizing the control allocation for trimmed flight on the compound helicopter. The compound helicopter features a single main rotor,a vectored thrust ducted propeller(VTDP)and lifting wings. Due to the redundant controls for thrust,elevator deflection,and differential and symmetric flap deflection,there is a wide range of trim solutions in forward flight for compound helicopter. A method is developed to calculate optimal trim solutions. Firstly,aerodynamics models for deferent subsystems of the compound helicopter are conducted,which consider the mutual interaction of each part. Secondly,a flight dynamics model is developed based on which the method of trim optimization is performed. Finally,the method is demonstrated using a compound helicopter UH?60 L/VTDP. The trim optimization of flight conditions from hover to 370 km/h is conducted using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The controls,fuselage attitudes as well as the allocation of lift and thrust along with the flight speed a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13.
对直升机气动噪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试验技术、理论分析方法和噪声抑制技术。声学风洞试验是直升机气动噪声研究的基本手段,其中非定常载荷测试、流场显示和声源定位等先进测试技术已实现应用;飞行试验在直升机噪声适航标准完善和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等方面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研究和验证手段。直升机气动噪声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包括声类比法、Kirchhoff/CFD 混合法等旋翼气动噪声分析方法都已形成分析程序,成为直升机研发的有效工具。直升机气动噪声的抑制仍然以旋翼桨尖设计为主,飞行轨迹优化、旋翼噪声主动控制等新技术已实现飞行验证,但尚未进行型号应用。在用户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在新型直升机的研发中,引入气动噪声的抑制技术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Rotor wake analysis,a fundamental research of helicopter technology,has been widely applied for rotor aerodynamic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of different rotor wake model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otor wake methods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obtained in each stage.Then,the new progress of helicopter rotor wake methods is described in detail. It includes constant circulation contours modeling method of rotor wake,pseudo-implicit relaxation iteration and time-accurate solution method,research on aerodynamic inter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elicopter rotor/fuselage by wake method,research on the rotor blade-vortex interaction noise and interaction of coaxial rigid rotor aerodynamics by viscous vortex particle method,and application of free wake method to helicopter flight dynamics modeling. In the end,some prospects for the research of helicopter rotor wake method are put forward,which clarifies the idea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rotor wake method.  相似文献   

15.
无人直升机飞控系统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将Voyage模型直升机改造成全自主无人直升机的工作。首先,改造了直升机结构,设计了飞控电子设备和基于客户/服务模式的飞控软件和地面站软件;其次,利用扫频数据进行频域辨识,建立了直升机姿态通道的动力学模型;最后,设计了飞行控制律,实现了在悬停和低速下的全自主飞行。  相似文献   

16.
舰面流场对直升机着舰时悬停操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N-S方程对某型军舰舰面流场流态进行了初步的数值模拟,采用实验数据修正计算结果,并将计算得到的流场叠加到某无人直升机旋翼流场中,初步研究了由于机库等钝体存在而引起的“陡壁”效应对直升机舰面起降时操纵量的影响。最后的计算结果表明,飞行甲板上方由于机库存在引起的垂向气流及其分布对舰载直升机悬停操纵特性影响较大,而侧向分量影响较小。文中着重建立适于工程应用的甲板流场计算简化方法,以用来方便地确定甲板流场和无人直升机着舰时的操纵需求,也可用于舰载直升机起降包络线计算来指导舰载直升机飞行训练  相似文献   

17.
神经网络在直升机概念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得到了单旋翼布局直升机的总体参数和部件重量估算方法,为直升机方案论证初期提供了一个快速有效的决策手段.对神经网络应用了多种训练算法,并与传统回归公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采用BR训练算法的神经网络具有比传统回归方法更好的非线性表达能力,同时又表现出比LM,SCG等常规训练算法更好的范化能力,对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都有较高的估算精度,适用于型号设计初期的参数估算.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证直升机在水上迫降后可提供足够的漂浮时间供人员撤离,在其设计和研发阶段就应对漂浮特性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以某直升机背景机型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应急浮囊的直升机漂浮特性试验技术研究,重点考察了浮囊刚度、试验约束条件和浪向对直升机漂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规则波条件下的直升机运动响应呈现出典型的周期性变化,当浮囊采用柔性材料时,能一定程度削弱直升机的波浪响应,有利于直升机维持在波浪水面上的稳定漂浮;当模型在水面自由漂浮时,柔性浮囊相对刚性材料也能更好地辅助直升机避开极易导致倾覆、翻转的最不利浪向——横向波浪;相对带约束条件的模型试验,自由漂浮状态的试验结果更接近实际的直升机状态。在开展模型试验时,应综合上述特点制定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  相似文献   

19.
攻击直升机作战效能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攻击直升机是现代战争中最具威胁的作战兵器之一,作战模拟对于武器系统作战效能分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用马尔柯夫过程建立了直升机在威胁环境中攻击一个地面目标的数学模型,导出了攻击任务成功率、目标被击毁率和直生机损失率等效能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讨论了攻击直升机的费用-效能关系、最优战斗时间以及通过计算实例说明改装机载电子对抗设备对作战效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