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夏丹 《太空探索》2010,(7):20-25
世界月球会议期间,本刊有幸对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做了一次专访。谈到月球探测,欧阳院士就像一个母亲谈到了自己的孩子,有说不完的话题。从世界各国对月球探测的计划,到月球探测的深刻意义和未来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都做了详尽的解析。下面,让记者带您走进欧阳院士的月球世界。  相似文献   

2.
<正>9月8日上午,第二届北京月球与深空探测国际论坛(LDSE)在北京会议中心开幕。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阴和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来、以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的代表出席了开幕式,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主任刘晓群主持了开幕式。该论坛是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承办的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论坛以"太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6月7日,《中国儿童视听百科·飞向太空》(以下简称《飞向太空》)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天文馆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主办、北京天文馆协办。国务院参事、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希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刘国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马汝军以及本书编委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月球应用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国家天文台博导、国际  相似文献   

4.
段丽娟  薛滔 《太空探索》2012,(12):60-61
10月10日下午,由中国宇航学会主办的"2012年世界空间周科普报告会"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兼世界空间周联盟理事会理事李国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际合作部副部长郭建平、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办公厅副主任王献雨、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出席报告会并为青少年代表赠送航  相似文献   

5.
我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曾公开表示:“近十年内,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备实现载人登月的能力”.此言一出.引起许多人的不解.有人问道:“美国人在上世纪60年代就登上过月球,为什么如今反而上不去了?”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9月26日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会展中心(北京航天城)召开了第三届航天工程和高性能材料需求与应用技术交流会。此次会议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宇航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南大学共同组织。大会由会议执行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明主持。出席会议的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刘石泉副总经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黄伯云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杜善义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探月二期工程立项后,国防科工局牵头,成立了由国家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组成的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探月工程的实施工作. 领导小组任命国防科工局局长陈求发担任工程总指挥,吴伟仁同志担任工程总设计师,聘任严峻同志为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聘请栾恩杰院士、孙家栋院士、欧阳自远院士为领导小组高级顾问.  相似文献   

8.
正1984年,在美国航宇局(NASA)召开的第一届月球移民会议上,德裔美籍航天科学家克拉夫·伊利克博士曾经宣称:"如果上帝期望人类成为能进行航天旅行的生物种群,他早就该把月球赐予人类。"但时至今日,人类也没能够在月球上生活。距离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已经过去了将近50年,人类社会从经济到技术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全球又一次掀起了探月的高潮,中国、俄罗斯、印度、日本和欧空局等都制定了月球探测计划,并已开始付诸行动。这些计划最终的目的是单独或联合在月球上建立载人基地,进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
正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为期近10个月的月球探测载荷创意设计征集活动9月20日在中国科技馆落下帷幕。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联合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举办"我心向月"——月球探测载荷创意设计颁奖典礼活动,对在本次创意  相似文献   

10.
<正>人类探月任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都有哪些国家参与?各个国家用的月球探测器又长什么样?"玉兔"月球车跟它们相比算大吗?在此之前,人类成功在月球表面着陆过几次?除了月球,太阳系内还有哪些星球被安插了人类的"耳目"?下面几张信息图为您一一解答。  相似文献   

11.
根据"第五届国防科技工业试验与测试技术发展战略高层论坛"消息,我国有望在2020年采用搭乘长征五号直接转移方式首次发射火星环绕器和火星车。本刊针对读者关心的问题,采访了我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长期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月岩)、比较行星学、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的研究的中国科学院欧阳自远院士,请他点评火星探测的最新进展和中国探测火星的科学目标着眼点。  相似文献   

12.
<正>以色列"创世纪号"的失败,让"月球软着陆俱乐部"的成员名单保持在三位:美国、苏联/俄罗斯、中国。有意思的是,这与载人航天俱乐部的名单是一致的。软着陆难道就这样困难吗?的确如此。目前为止,人类尝试过的软着陆对象包括地球本身、月球、火星、小行星和彗星。火星软着陆成功的只有美国,欧洲的着陆器摔坏了。在小行星上成功着陆的只有日本,而且是连续两次。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深空探测领域发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深空探测一般指对月球及以远的地外天体进行空间探测的活动。20世纪50年代末,人类开启了深空探测的序幕。迄今为止,已发射深空探测任务超过240次,对太阳系内包括月球、行星、彗星、太阳等天体进行了探测,飞行最远的探测器距离地球超过200亿千米。通过深空探测,取得了大量科学探测和技术成果,拓展了人类对太阳系和宇宙的认识,推动了空间技术的进步。中国的深空探测起步于月球探测,按照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任务规划,自2003年启动探月工程一期研制以来,已成功实施了4次探测任务;并正在按计划进行月球和火星探测任务的研制工作,即将在今后3年内发射实施。与此同时,正在论证后续月球、小天体、  相似文献   

14.
在辽阔的夜空中,人类肉所能看到的最亮的天体就是月球。月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月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月球上有没有生命在活动?月球开发对人类有哪些益处……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观察和研究着月球。中国流传已久的“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表达了人类对月球的美好向往。  相似文献   

15.
<正>2010年5月31日-6月3日,由世界宇航联合会和中国宇航学会联合主办的世界月球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首次在中国举行的世界性月球盛会。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460多名航天专家和月球科学家,对人类探月  相似文献   

16.
《太空探索》2010,(5):20-29
俄罗斯伟大的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终将走出摇篮,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上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太空时代后,首先把目光投向月球,不仅派出使者--各类无人探测器到访月球,还相继把12位航天员送上月球.迄今为止,月球是人类到访过的地球以外的唯一一个星球. 5月31日~6月3日,世界月球大会将在北京召开,本刊特别刊发"世界月球大会速递"专栏,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中国探月工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嫦娥4号"于2019年1月3日成功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玉兔2号"月球车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足迹。至今,国际月球探测活动共实施126次,期间出现两个探月高潮。20世纪50—70年代,美苏两个航天大国之间的竞争引起第一轮探月高潮。20世纪末至今,各航天国家意识到月球探测的战略意义,纷纷提出月球探测计划并积极实施,月球成为各国争先探测的热点,掀起第二轮探月热潮。中国自2004年首次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实施以来,共开展了"嫦娥1号""嫦娥2号""嫦娥3号""嫦娥4号"及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共5次月球探测任务,实现"五战五捷",在空间技术、空间科学与应用、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续将继续开展以无人月球科研站为主的月球探测活动。  相似文献   

18.
民力 《太空探索》2014,(6):38-39
<正>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美国航天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迈克尔·柯林斯驾驶着"阿波罗"11号飞船经过38万千米的征程,于7月21日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踏上了月球表面。这确实是一个人的小小一步,但是整个人类迈出的伟大一步,他们见证了从地球到月球梦想的实现。45年过去了,那么月球在当年登月的2位航天员的心目中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19.
2100年,月球被人类开发,三分之一的人类住进了月球,而10年后,2110年,我要代表全地球的记者,去采访一下嫦娥,看看这段日子月球的生活是怎样的。乘载着"嫦娥12号"飞船,我成功登陆了月球,并来到了嫦娥的住所——  相似文献   

20.
正1引言早在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飞船就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接下来又有5艘飞船成功登月。这些载人登月活动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已被归纳为"10大科学发现"。但今天看来,"阿波罗"计划在科学上取得的这些成果,其实也只是对月球的初步认识,而且有些内容还只是猜想。半个世纪后人类重返月球,从科学方面来说,仍是大有可为的。人类重返月球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重新对月球进行全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