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宗河 《中国航天》2006,(12):35-38
美国东部夏令时9月9日11时14分55秒(北京时间23时14分55秒),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顺利发射升空,飞往国际空间站。这是自2003年哥伦比亚号失事后,航天飞机首次执行国际空间站建造任务,任务代号STS-115。此次飞行是亚特兰蒂斯号的第27次飞行以及航天飞机的第116次飞行和第19次执行国际空间站任务。完成任务后,亚特兰蒂斯号于关东部夏令时21日6时21分平安返回地面,圆满结束了此次太空之行。[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一种深空天文测角导航中的星历误差抑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宁晓琳  晁雯  杨雨青 《宇航学报》2019,40(12):1412-1421
以火星探测器为例,提出一种以星光角距/时间差分星光角距作为量测量的星历误差抑制方法,分析了火卫一星历误差对导航精度的影响,建立了火卫一时间差分星光角距的量测模型。通过将火星星光角距和火卫一星光角距相结合,发挥了两种量测的优势,实现了对火卫一星历误差的抑制。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星光角距/时间差分星光角距天文导航方法的位置误差是传统基于星光角距天文导航方法的64%,是基于时间差分星光角距导航方法的58%。此外,还分析了导航恒星个数、火星敏感器精度、火卫一敏感器精度、星历误差大小和滤波周期对导航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美国东部时间5月19日晨6时11分10秒,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晨曦中离开了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台,开始执行国际空间站的维修和后勤补给任务。这次编号 STS-101的飞行是美国航天飞机历史上的第98次飞行,也是航天飞机第3次飞往国际空间站。航天飞机上次升空执行国际空间站任务是在去年的5月27日,至今  相似文献   

4.
科明 《中国航天》2000,(7):22-25
美国东部时间5月19日晨6时11分10秒,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晨曦中离开了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台,开始执行国际空间站的维修和后勤补给任务。这次编号STS—101的飞行是美国航天飞机历史上的第98次飞行,也是航天飞机第3次飞往国际空间站。航天飞机上次升空执行国际空间站任务是在去年的5月27日,至今已有将近一年时间。 此次飞行是亚特兰蒂斯号的第21次飞行,也是它1997年9月以来的首次飞行。当时亚特兰蒂斯号执行了编号STS—86的第7次航天飞机-和平号空间站对接任务。此后,这架航天飞机到波音公司的…  相似文献   

5.
发射短讯     
孙学建  瞭望 《航天器工程》2012,21(3):134-134
美民间企业向"国际空间站"发射人类首艘商业飞船据Spacedaily网站2012年5月22日消息,当天美国东部时间3时44分,猎鹰9号(Falcon-9)火箭成功发射"龙"(Dragon)飞船,并将其送往预定轨道。该飞船装有460kg的物资运往"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的机械臂于美国东部时间5月25日9时56分成功抓住"龙"飞船的被动通用停泊机构,12时02分实现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猎鹰9号火箭由美国民间企业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研发,这是私营企业首次为"国际空间站"提供物资补给商业服务。到目前为止,只有政府航天机构(包括美国、欧洲、俄罗斯和日本)成功运送物资到"国际空间站"。除了货运,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打算2015年发射载人飞船,为空间站提供人员往返服务。  相似文献   

6.
张佩 《航天员》2012,(2):54-55
近日,“洛夫乔伊”彗星(Coiner Lovejoy)与太阳“亲密接触”后幸存下来——当这颗约201米宽的冰冷岩石彗星距离太阳表面约14万千米时,突然消失在太阳背面,而后又再次奇迹般地出现在太阳另一侧。这颗彗星存活下来了,而这一壮观景象恰好被国际空间站的指令长丹·伯班克(Dan Burbank)用摄像机巧妙捕获,并及时分享给地面上的人们,因此这一戏剧性的天文事件得到迅速传播,甚至引起天文界高度关注。伯班克说: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天》2006,(8):43-43
俄罗斯任务控制中心专家6月27日称,美国空军一颗老的间谍卫星最近从离国际空间站很近的地方飞过,但未造成危害。该卫星称为“搭乘者”1,是1963年6月27日由雷神-阿金纳D火箭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的。它从相距不到300米处与空间站擦肩而过.速度超过14公里/秒。该星的任务目前仍是秘密.但据信是用于在极轨道上探测前苏联的核武器试验。  相似文献   

8.
雨萱 《航天员》2014,(1):45-46
一登太空身负重任 莫斯科时间9月26日凌晨零点58分50秒,俄罗斯航天员奥列格·科托夫、谢尔盖·梁赞斯基以及NASA航天员迈克尔·霍普金斯,乘坐“联盟”TMA-10M载人飞船从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飞往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在国际空间站上所能进行的生命科学、生物、航天医学、材料科学、流体物理、燃烧科学和对地观测、天文观测等微重力科学和空间观测科学的8个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国际空间站应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众眼看宇宙     
《航天》2011,(3):58-59
1月4日,在欧洲、北非与中亚的追星者,见证了今年首度登场的日偏食。然而,前往马斯喀特(阿曼的首都)的摄影家蒂里·乐高特,显然看到的比一般人更多。他在五千分之一秒的瞬间,捕捉到地球最大的两个卫星出现在太阳盘面上!左上方的是国际空间站,它穿越日面的整个时间也只有1秒钟!  相似文献   

11.
波音完成国际空间站第一个舱段的外部结构波音公司完成的第一个国际空间站舱段的外部结构波音公司已完成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增压舱的外部结构。这段舱体将连接实验舱和航天员舱,并可与航天飞机对接。该舱体为圆筒形,长5.4米,直径4.2米。它将首先用于压力和渗漏等...  相似文献   

12.
陈丹 《航天》2009,(1):62-64
为纪念伽利略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400周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提议将2009年定为以“探索我们的宇宙”(The Universe,yours to Discover)为主题的国际天文年。这项提议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支持,并在2007年12月20日由联合国正式宣布2009年为国际天文年。为使广大读者了解国际天文年的历史背景,编辑部和笔者共同策划了这个图说系列连载。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Catherine Cesarky说:“天文学是历史最悠久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人类智慧的集中展现,直到今天,天文学仍对我们的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刊载在这里的这些科学图片和历史图片,或许就是对Catherine Cesarky主席这一论述的很好注释。  相似文献   

13.
叶子 《航天员》2013,(6):46-47
莫斯科时间9月25日6时59分俄罗斯“联盟号TMA-10M”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实现对接,将3名航天员送至国际空间站,与之前在国际空间站值守的36/37期航天员费奥多尔·尤尔奇欣(Fyodor Yurchikhin),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际空间站的轨道组装工作的日益临近,航宇局已制订了一个确定要在轨道上进行研究的战略级计划。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材料研究,流体和燃烧研究,生物技术、细胞生物学和重力生物学研究,人的生命科学,先进的人员保障与材料技术研究,地球观测和大气与空间环境,以及天文物理学研究等。还制订了一项计划,要在国际空间站建造期间,以研究经费和空间站技术能力有保证的进度把用于研究的有效载荷送入空间站。这些研究计划在  相似文献   

15.
邸乃庸 《航天》2009,(9):48-50
2002年国际空间站的主要组建任务是组装巨大的构架结构和机动运输车。 2002年4月,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将长14.7米、宽4.5米、重14吨的SO构架结构运送到国际空间站,为国际空间站又增添了一组中央核心构架组件,同时将轨道运输车部件也运送至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16.
《航天》2011,(2):F0002-F0002
莫斯科时间2010年12月15日22时09分(北京时间16日凌晨3时9分),国际空间站第26宇航组3名航天员乘俄罗斯联盟TMA20载人飞船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17.
叶子 《航天员》2014,(4):38-39
众所周知。采用波长极短的光波进行空间卫星通信。是实现高码率通信的最佳方案.甚至被认为是唯一手段,尤其是在空间卫星日益拥挤的今天。6月6日,NASA利用激光束把一段高清视频以50Mbps(兆位/秒)的速度从国际空间站传送回地面。  相似文献   

18.
《航天员》2012,(3):46-47
莫斯科时间2012年5月17日8点39分,3名航天员乘坐“联盟”TMA-04M载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自动对接,与空间站上的3名航天员正式组成第31长期考察组,值守国际空间站。这是2012年人类的首次太空之旅,3名航天员即将在空间站度过126个不平凡的昼夜。  相似文献   

19.
《航天员》2010,(4):12-12
据俄新社8月19日报道.当天.俄罗斯任务控制中心发言人称.控制中心调整了国际空间站轨道.将其提升了2.2公里。目前国际空间站运行轨道高度为355.5公里。  相似文献   

20.
广龙 《中国航天》2004,(12):34-36
经过多次推迟.国际空间站第10长期考察组终于在10月14日乘联盟TMA5飞船升空。飞船飞行2天后.于莫斯科时间16日8时15分与空间站码头号对接舱成功对接.比预定对接时间提前2分钟。由于最后时刻自动对接系统出现小的故障.对接临时改为手动完成。尽管如此,地面控制中心官员认为.整个飞行总体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