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力 《中国航天》2012,(1):18-21
由俄罗斯和乌克兰合造的天顶2SB火箭2011年11月9日凌晨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俄"火卫一-土壤"取样回送探测器及其搭载的中国"萤火"1火星轨道探测器。这项任务旨在从火卫一卫星的表面采集少量样品,并在2014年送回地球。虽然发射取得了成功,但探测器因自身发  相似文献   

2.
早期的探月飞行都采用直接由地球飞到月球的地月转移方式,探测器由运载火箭直接发送到地月转移轨道,这样做的好处是飞行时间比较短,只需3至5天的时间。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探月活动中采用了一种新的飞行方式,探测器飞离地球前,先在绕地球飞行的调相轨道上运行若干圈,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可以在运载火箭能力不够的情况下,由探测器来补充;二是可以减小转移轨道中途修正的负担;三是可以扩大发射机会窗口。文章以嫦娥一号探测器及美、日的两个月球探测器为例,详细讨论了这种新的飞行方式,同时还对我国后续探月计划的飞行轨道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3.
航天短讯     
靳力  瞭望 《航天器工程》2007,16(6):110-111
日本“月女神”探测器近况“月女神”拍摄的高清晰地球图片2007年9月14日,日本标准时间11时44分,通过探测器传回的信号和数据证实,“月女神”(SELENE)探测器的太阳翼已展开;18时52分,接收到的遥测信号证实,高增益天线已经展开;22时53分,接收到星载照像机拍摄的图像数据,探测器目前状态良好。9月29日中午,开始实施第二次轨道调整。卫星在距离地球约8500km时,启动推进器改变方向和速度。9月29日21时46分,高清晰影像拍摄系统从距离地球约110000km处为地球摄影,而此前人类各类航天器拍摄地球高清晰影像的地点最远距离地球不过340km。从画面可…  相似文献   

4.
相信未来     
2008年1月14日,美国"信使"号无人探测器成功完成了对水星的首次飞掠,而且还传回了水星表面一片从未被探测器拍摄过的区域照片(上图),实现了人类探测器在最近33年来对水星的首次近距离观测,图片在传回地球的一小时内,NASA及时在官方网站公布了这些图片。据"信使"号计划的专家们介绍,此次公布的照片拍摄于探测器飞离与水星最近点后80  相似文献   

5.
火星探测史     
《航天员》2007,(5)
1962—1975年间人类的火星探测第一阶段1962年11月,前苏联发射的"火星"1号探测器在飞离地球1亿千米时与地面失去联系,从此下落不明,它被看作是火星探测的开端。1964年11月,美国向火星发射"水手"4号飞船,并于1965年7月,飞近火星。1965年7月,拍摄回21幅照片。1965年,前苏联发射的"探测器"2号与地球失去联系,其探测情况没有  相似文献   

6.
火星探测器全任务期空间环境特征与防护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星探测器任务期间依次经历近地环境、行星际环境和火星环境。文章分析了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发射、地-火转移、火星环绕、直至着陆火星表面并进行巡视探测的任务全过程中的空间环境特征,并对比了火星探测器与地球卫星等面临的空间环境差异;结合火星探测器的任务特点,分析了探测器在不同任务阶段经历的电离总剂量、单粒子、内带电、太阳辐射、真空、火星大气与火星尘等空间环境剖面,提出了火星探测器的空间环境防护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7.
飞向火星     
火星——距地球最近的红色行星,与地球最为相似,让人类产生过无限遐想。近半个世纪,人类在探索这颗"红色星球"的征途上前赴后继,前苏联、美国、俄罗斯和欧洲共发起30多次火星探测计划,其中三分之二以失败告终,但研究一直没有排除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今年8月,美国新的火星探测器"凤凰"号再次升空,它有望成为首个在火星极区着陆的探测器,对寻找火星生命发起新的强有力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天宇来风     
《航天员》2011,(2):6-11
中国CHINA中国火星探测器模型曝光3月7日,"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在这次展览中,我国自主研发的火星探测器模型首次与公众见面。火星探测器模型在公众面前展露真容,引起了在场观众的极大关注。火星探测器主要由火星环绕探测器和小型着陆探测器组成。将对火星地形地貌、地下水源、物质的化学成分进行探测、分析。同时,也会对火星表面的气压、温度和风沙等气候情况进行监测,并将拍摄的照片和数据及时传回地面,为后续火星探测任务作准备。火星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类地行星,由于独特的科  相似文献   

9.
《航天员》2007,(5)
让"勇气"号和"机遇"号差点"罢工"现在的火星上,就这两个从地球上过去的"漫游者"——"勇气"号和"机遇"号。这两个探测器已经在火星上辛勤工作了3年多,远远超出了科学家们的预想。2004年1月"勇气"号首先登陆火星时,专家们为火星探测器设定的工作时间只有90天。可是,两年过  相似文献   

10.
<正>太阳系中的绝大多数岩石天体都满是以往遭撞击的伤痕,但科学家却很少能实时看到撞击发生时的情景。日本"隼鸟"2探测器2019年4月5日利用其自带的"小型搭载撞击器"(SCI)对龙宫小行星实施了一次撞击,让科学家们有了这样的机会。这一撞击行动旨在把地下原始形态的岩石暴露出来,以由探测器采集并送回地球,从而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认识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