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尹江辉  刘昶 《飞行力学》1995,13(4):34-38
建立了现代高机动性能战斗机俯仰敏捷性仿真计算数学模型和机动飞行时的操纵动作,以F-16战斗机为例,计算并讨论了初始飞行状态以及飞行控制系统参数对战斗机俯仰敏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适当的飞行状态,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飞机的俯仰敏捷性;降低飞机整体系统的阻尼,将有利于提高飞机的俯仰敏捷性;控制系统有关参数的设计,除考虑飞行品质要求外,还需综合考虑飞机敏捷性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基于非线性逆变换的控制选择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郭锁凤 《飞行力学》2000,18(2):77-80,84
提出一种非线性逆变换控制选择器的设计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先进短距起飞/垂直着陆(AS-TOVL)技术的战斗机控制系统。该方法基于非线性逆变换原理,对飞机进行多气幼舵面和多推力矢量舵面的融合控制,合理地分配飞机上的力和力矩,克服了传统设计方法的不足,使设计简单化。最后通过ASTOVL飞机减速过渡的仿真计算与分析,证明了所设计的控制选择器,能够使飞机在低速飞行包线内具有良好的飞行品质。  相似文献   

3.
现代战斗机飞行力学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昶 《飞行力学》1999,17(1):8-14
阐述了现代战斗机研制中若干飞行力学问题研究现状,内容涉及敏捷性设计指南和空战敏感性管理系统,过失速飞行包线扩展和机动飞行,大迎角飞行控制律设计,推力矢量控制和准无尾飞行,大迎有特性分析方法-开环和闭环特性分支分析方法和大迎角飞行品质要求六个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出这些大迎角飞行力学领域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在现代战斗机研制中的作用地位。  相似文献   

4.
战斗机大迎角气动特性研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机布局的大迎角气动特性是决定飞行包线左边界的主要因素之一。飞行包线左边界区域的扩展增强了飞机的大迎角机动性和敏捷性,但是同时也极大地挑战着飞机的安全。几十年来,随着大迎角飞行研究技术的发展,战斗机飞行不断突破失速迎角附近及以上区域,将飞行左边界左移,扩大了飞行包线,减少了飞行限制,挖掘了战斗机的作战潜能。本文对战斗机大迎角飞行相关的气动特性研究技术,包括流动机理研究、数值计算方法研究、风洞气动试验、气动建模与数据库构建、气动与控制综合验证等关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阐述。基于这些技术的发展,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战斗机大迎角气动特性研究的整体思路和方法,包括大迎角气动力预先设计、气动力获取、气动力表达、气动力综合分析和气动-运动-控制一体化验证五个部分,以供相关装备研制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介绍战术飞行管理系统的概念、要求和展望。战术飞行管理系统是最近才提出的区域导航、能量管理、突防、地形跟踪/回避、提高机动武器效能的综合系统概念。把提高武器效能自动地与飞行控制系统交联的飞行管理技术已发展成综合飞行/武器控制,而导航系统、飞行控制系统及推力控制系统的交联则涉及综合飞行轨迹控制,现代突防概念要研究地形跟踪/回避。战术飞行管理系统是在这些技术基础上发展一个统一任务使命系统,以明显提高作战效能和生存性.  相似文献   

6.
先进战斗机采用飞行/推进一体化控制技术对各个子系统进行控制,使各个子系统达到整体性能优化,提高飞机综合性能,减轻驾驶员负担,大大提升飞机作战性能。文中针对飞行/推进系统一体化控制问题,对国内外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新一代战斗机的主要发展方向,将以采用飞行控制、推力控制和公共设备管理等系统综合的飞行平台关系系统(IVMS)为基础,实现不同安全级别功能,在单处理器模块上的综合,在整个系统中实现功能的多余度配置和故障自动重构,并对我国新一代飞行/推进一体化控制系统提出了总体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7.
全飞行包线LQG/LTR多变量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某型涡喷发动机不同飞行条件、不同工作状态设计了一组双变量LQ/LTR控制器,同时利用一个神经网络对这组控制器的控制参数进行拟合,以使发动机在全飞行包线内各工作状态都有良好的控制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整个飞行包线内,控制系统不但有良好的鲁棒性,而且调节性能良好,能满足发动机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大迎角飞行品质要求的背景众所周知,在失速迎角前,能大迎角作无忧虑机动是当代(第三代)战斗机的标志,而具有过失速机动能力却是下一代(第四代)战斗机的重要特征。战斗机在失速迎角前后大迎角区作机动飞行的要求也是根据作战环境和作战方式确定的。当代战斗机面临着地(面指挥所)、空(中预警机)、天(卫星)实时侦察情报和指挥、控制和通信的统一这种作战环境。同时,70年代以来,随着机载雷达、火力控制系统和导弹武器的迅速发展,在战斗机上已经实现了雷达与火控系统甚至飞行控制系统的一体化。作为空战的主要武器──导弹也已发…  相似文献   

9.
 先进战斗机具有超声速巡航、隐身性、敏捷性和短距/垂直起降(STOVL)等技术特征。这要求先进战斗机不但在气动外形和推进系统与传统战斗机不同,而且还必须改善飞行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首先详细分析了F-22战斗机和联合攻击机(JSF)的飞行控制计算机系统组成和结构,并对它们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随后,根据中国目前的微电子工业技术和软件技术水平,探讨了研制适合中国的下一代战斗机飞控计算机系统的多项关键技术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防喘系统为某型歼击机研制,采用了数字式防喘控制器,能适应战斗机发射多种武器的要求,可按不同弹位、不同弹种和发射导弹时的不同飞行条件实现不同的控制规律。通过试验室物理模拟试验、火风洞温度畸变试验、地面和飞行台吞噬火药气体试验、高空台试验,优选了防喘控制规律,完成了全飞行包线的实弹考核飞行试验。研制过程中采用发动机进口热扰动参数和防喘系统有效性准则来评价防喘系统的工作能力,使研制工作逐步规范。   相似文献   

11.
飞机综合机电系统热管理技术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喜奎  王伟 《飞机设计》2006,(2):60-62,71
介绍了国内外飞机综合机电系统热管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该技术在下一代高性能飞机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开发飞机综合热管理系统仿真软件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12.
屠敏  袁耿民  薛飞  王晓明 《航空学报》2020,41(6):523629-523629
分析了国外先进战斗机的发展情况,对比了需求的变化和发展趋势,阐述了综合热管理思想的内涵。结合中国先进战斗机的研制,论证了综合热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热收集、热传输、热排散等综合优化设计方法,采用了多路径高效热收集传输手段、基于隐身的热排散等工程实现途径。综合应用基于温度控制的流量调节、内外循环热综合控制、多模式重构技术等手段,实现了热沉与制冷量的管理,满足了不同状态的热管理需求。针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战斗机热管理面临的难题,提出了一定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刘艳  高正红  商重阳 《飞行力学》2006,24(4):22-25,29
通过分析飞控系统各环节对飞机动态特性的影响及第三代战斗机控制律的特点,为战斗机综合设计仿真系统建立了飞控系统模型。该模型是能够反映飞控系统功能的简化模型。通过对飞控系统各项功能与特点的检验,对飞控系统简化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简化飞控系统模型能够满足战斗机综合设计仿真系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The "electric airplane" 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 (ECS) design drivers is discussed for an electric airplane from two aspects. The first aspect considered is the type of aircraft. The three examples selected are the 150-passenger commercial airline transport, the military on-station electronic-surveillance patrol aircraft, and the air-defense interceptor fighter. These vehicle examples illustrate the effect of both mission and mission profile on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of the ECS and the differences that the requirements make on the resulting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lectrification. For the commercial transport, the selection of the air source for ventilation will be featured. For the patrol aircraft, the cooling unit will be evaluated. For the fighter, emphasis will be placed on the need for systems integration. The second and mor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is the defini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 requirements for both energy supply and heat sink thermal management integration from the power plant (engine) that make an electric ECS viable for each type of vehicle.  相似文献   

15.
对新一代综合航电系统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航空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国防建设的需要,我们已经面临着发展一个什么样的新一代综合航电系统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战斗机综合航电系统发展的回顾和展望,分析了国外第四代战斗机及其航电系统的主要特征,并对我国新一代综合航电系统的能力、功能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简化的机载综合热管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系统在不同控制模式下的变化特性进行分析,为系统控制方案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一种以燃油为主要热沉,具有空气/燃油换热器、燃油/PAO(聚α烯烃)换热器等主要元器件的机载综合热管理系统整体模型,并提出一种模糊自整定的PID(比例-积分-微...  相似文献   

17.
高性能军用机环境控制系统研究发展趋势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袁修干 《航空学报》1999,20(Z1):2-4
讨论了未来高性能军用机环境控制系统发展可能采用的技术,例如:闭式空气循环技术;综合数字控制技术;蒸发循环技术;先进驱动的空气循环机和压气机技术;以及从属于综合机载机电系统的综合环境控制系统技术。  相似文献   

18.
战斗机综合航空电子系统现状与发展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归纳了第三代战斗机与第四代战斗机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的系统结构和特点。结合国外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内的实际情况。其次,从实现资源与技术共享、强强联合与突破技术难关、分步发展与分步实施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战斗机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19.
高超声速飞机热管理系统控制模型构建与仿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高超声速飞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相流体回路的热管理系统(TMS)模型,通过热控制策略与热沉调度模型实现热沉制冷能力最大化目标,解决新型高速飞机日益彰显的冷源不足问题。热控制策略利用系统辨识与热载荷预测算法,提出基于能量平衡与温度反馈配合的热控制模型,解决热惯性带来的控制延迟问题。基于热沉冷却能力评估与热载荷匹配提出热沉调度模型,旨在合理利用各种冷源,解决飞行后期冷源不足的问题。研究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模型及算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TMS能够满足高超声速飞机长时间飞行需求;考虑能量平衡的控制模型在超调量及衰减比方面均优于温度反馈控制模型;基于热沉调度策略能够降低冷源消耗速率,更充分地利用各种机载热沉。   相似文献   

20.
何凡  吴文海  曲建岭 《飞机设计》2007,27(3):67-69,62
详细介绍了空战自动攻击引导仿真系统,包括模拟座舱、左右操纵台和计算机网络,着重介绍了该系统飞行仿真计算机、虚拟仪表计算机和DSP等各模块所完成的功能,给出了主要程序模块及运行流程。对其中主要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经过调试和试验,系统工作可靠,可以用于现代战机自动攻击引导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