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08年11月12日,在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一周年之际,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举办了绕月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暨科学数据发布仪式,正式公布依据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球地形地貌数据制作的我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月球形貌可视化技术的研究, 分析了利用嫦娥一号获取的月球地形和正射影像数据制作月球形貌图的技术方法. 重点介绍了广泛应用于嫦娥一号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晕渲地形图制作、月球地形影像假彩色融合和三维形貌场景构建的原理, 并给出了每种方法的应用实例. 这些方法为后续月球探测研究、月球空间信息系统以及``数字月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短消息     
<正>我国利用探月工程影像数据申报“嫦娥四号”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获得国际组织批准2019年2月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了利用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和“嫦娥四号”高分辨月面影像数据申报的“嫦娥四号”着陆点及其附近5个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嫦娥四号”着陆点命名为天河基地;着陆点周围呈三角形排列的三个环形坑,分别命名为织女、河鼓和天津;着陆点所在冯·卡门坑内的中央峰命名为泰山。这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数据成果在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上的又一次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4.
2008年11月12日,在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一周年之际,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举办了绕月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暨科学数据发布仪式,正式公布依据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球地形地貌数据制作的我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并将卫星获得的第一批科学探测数据按照有关规定向科研单位移交。以开展科学研究。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说,全月球影像图的发布,标志着绕月探测工程圆满完成科学探测任务,这一时刻将被历史铭记。  相似文献   

5.
2008年11月12日,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局发布了依据“嫦娥一号”卫星拍摄数据制作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见封三图)。  相似文献   

6.
正2020年1月3日是嫦娥四号探测器月背软着陆一周年纪念日。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预选地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嫦娥四号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中国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合作,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2019年,"嫦娥四号"捷报频传,收获众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成为国际航天界的明星。  相似文献   

7.
2月6日,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北京发布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制作完成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分幅影像图产品共746幅,总数据量约800GB。同时,科研人员还制作完成50米分辨率标准分幅影像图产品和全月球数据镶嵌影像图产品。  相似文献   

8.
嫦娥一号卫星紫外月球敏感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月工程是我国航天领域的又一项重大工程项目,嫦娥一号卫星是探月工程的第一步。嫦娥一号卫星首次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光学姿态敏感器——紫外月球敏感器,实现在卫星环月飞行期间的姿态测量任务。紫外月球敏感器是一种以月球为姿态参考源的大视场成像式光学姿态敏感器,本文介绍其工作原理、功能与组成以及在轨飞行试验的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9.
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有效载荷技术的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效载荷是实现科学目标最直接的工具,其技术手段和水平影响科学目标的可实现程度。简要回顾了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的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介绍了"嫦娥1号"和"嫦娥2号"月球环绕探测器中采用的CCD立体相机、干涉式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探测仪、伽马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太阳风粒子探测仪、高能粒子探测仪等遥感探测类有效载荷的技术实现、探测结果和取得的成就。同时,也介绍了"嫦娥3号"月球着陆器和巡视器中采用的地形地貌相机、月基光学望远镜、极紫外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测月雷达等就位和巡视探测类有效载荷的技术实现、探测结果和取得的成就。分析了有效载荷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了我国未来有效载荷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5月21日凌晨,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中继卫星"鹊桥"。随后,中继星"鹊桥"飞行到月球背面上空的地月引力平衡点L2点,并在那里稳定运行,为下半年发射并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提供通畅的地月中继通信支持。那么,为什么发射嫦娥四号之前要先架设"鹊桥"?对于月球背面探测这一世界难题,中国给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月球的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以GRAIL重力场数据和LOLA地形数据计算的月壳厚度,将月球构造格架初步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主要覆盖月球正面风暴洋区域的月海构造单元、主要覆盖月球背面高地的月陆构造单元以及主要位于南半球背面的南极艾肯盆地构造单元。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各构造单元上的重大地质事件包括岩浆事件、火山事件和撞击事件分别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结果表明月球不同构造单元的演化事件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月球表面没有磁场的保护,粒子辐射是人类在月球活动的重要风险要素。概述了月球的辐射环境以及辐射来源,并介绍了月球探测的现状,特别提及了近年来几个较为典型的月球辐射探测实例及其探测结果;介绍了我国“嫦娥4号”上搭载的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Lunar Lander Neutron&Dosimetry,LND)的科学目标及其技术指标。LND的科学目标主要包括:载人登月辐射剂量的测量、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水含量的测量、艾特肯盆地FeO含量的测量,以及为日球层科学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The RV-2N-series instruments onboard Luna missions and the Cosmic Ray Telescope for the Effects of Radiation (CRaTER) instrument onboard 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 (LRO) were designed to characterize the global lunar radiation environment and its biological impacts by measuring cosmic ray (CR) intensity. In this study, we have shown that the RV-2N-series instruments onboard of Russian Luna missions and the CRaTER reliably detect both background CRs and solar proton events (SPEs) in the lunar radiation environment using the proton intensity measured by the RV-2N-series onboard Luna missions out of the Russian Luna program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oon (November 1970–August 1975) and the CR intensity on the Moon observed by the CRaTER (June 2009–March 2011). Those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R intensities observed by neutron monitors (McMurdo, Thule, Oulu) on the Earth. The sunspot number is used as the index of solar activity (NOAA National Geophysical Data Center). As a result, the background CR intensities on the Moon turned out to have a good anti-correlation with the solar activity. We have also identified the proton intensity increasing events on the Moon which have the similar profiles to those observed by neutron monitors on the Earth. Most of these events show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proton intensities in the lunar radiation environment when the SPEs associated with solar eruptions are verified. Therefore, most of the proton intensity increasing ev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energetic solar particles in the lunar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4.
位于月球南极–艾肯(South Pole-Aitken Basin,SPA)盆地内的前酒海纪阿波罗盆地跨越了SPA盆地的瞬时穴和盆缘。SPA盆地是已确认的月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因此阿波罗盆地对于认识月球的内部结构和成分、区域地质作用和演化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阿波罗盆地区域月壳具有很强的不对称性,靠近SPA盆缘处厚而靠近SPA盆地中心处薄,其峰环内部拥有最薄的月壳厚度。阿波罗盆地区域具有不同的光谱吸收特征。在阿波罗盆地外,靠近SPA盆缘具有更多Mg辉石吸收特征的短波吸收,而靠近SPA中心区域具有更多高Ca辉石吸收特征的长波吸收。盆地内部不同地质单元的光谱吸收特征也有差异,月海为高Ca辉石的吸收特征,峰环为Mg辉石的短波长吸收。阿波罗盆地具有最薄的月壳厚度、高程差达8 km的地层剖面、位于月球背面SPA盆地内的月海、发育充分的中央峰环,其独特性使它成为最有价值的采样点。  相似文献   

15.
月球探测器发射机会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射月球探测器实际上是使探测器与月球交会的问题,由于月球位置的变化,选择不同的交会日期相应的地月转移轨道是不相同的。文章分析了月球在一个恒星月内位置变化与相应的地月转移轨道升交点赤经和近地点幅角变化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讨论了发射机会和发射窗口问题。  相似文献   

16.
The measurement of the rotation of the Moon is one of the key techniques to ge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For this purpose, we proposed a small telescope experiment on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in which motion of stars are utilized for the estimation of the rotation parameter. This paper describes results of simulation of observation, in which star trajectories observed are decomposed to librations, polar motion, and the precession and the amplitude and phase of each component are estimate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parameter estimation becomes nearly 1 ms of arc, which will be better than the Lunar Laser Ranging observation. From the viewpoints of accuracy of observation, thermal condition, and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the instrument should be placed where the much sunshine is achieved on the lunar polar region.  相似文献   

17.
The final great impacts, creating the multi-ring basins on the Moon, must have altered its principal axes of inertia and, assuming solid state creep in its interior, caused successive reorientation relative to its pole of rotation. Lunar palaeomagnetism has been explained by an early lunar magnetic field generated by a core dynamo. The palaeomagnetic directions of the lunar crust determined from the Apollo 15 and 16 subsatellite magnetometer surveys, by L.L. Hood and colleagues, challenges interpretation on this idea. The palaeoequators so determined for Imbrium, Nectarian and pre-Nectarian times place impacts of the same age in low latitude: there must have been small moons in the Earth-Moon system, which impacted the Moon in its retreat from the Earth. Sources of presumed Imbrium age are magnetized in agreement with the dipole formula: proving the existence of an early lunar core-dynamo field.  相似文献   

18.
月表磁异常区的分布是月球探测工程的重要内容. 但是由于月表电磁环境错综复 杂, 通常认为月球表面在特殊的空间天气条件下会带有数千伏电压. 以往的空间研究已经证实, 表面的带电与放电容易造成卫星仪器的异常或失联. 月表电场对电子 反射法有重要影响, 研究分析不同电磁条件下太阳风电子的运动轨迹,对月表环境 (电磁环境, 太阳风条件, 等离子体参数等)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细致. 通过模拟向月表运动的太阳风电子的运动轨迹, 分析了月表电磁环境的改变对太阳风电子反射 的影响, 并着重研究了月表电场对电子反射法遥感探测月表磁异常的影响, 为探测 月表电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探月工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嫦娥4号"于2019年1月3日成功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玉兔2号"月球车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足迹。至今,国际月球探测活动共实施126次,期间出现两个探月高潮。20世纪50—70年代,美苏两个航天大国之间的竞争引起第一轮探月高潮。20世纪末至今,各航天国家意识到月球探测的战略意义,纷纷提出月球探测计划并积极实施,月球成为各国争先探测的热点,掀起第二轮探月热潮。中国自2004年首次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实施以来,共开展了"嫦娥1号""嫦娥2号""嫦娥3号""嫦娥4号"及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共5次月球探测任务,实现"五战五捷",在空间技术、空间科学与应用、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续将继续开展以无人月球科研站为主的月球探测活动。  相似文献   

20.
我国探月工程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的探月工程,在2020年前分“绕、落、回”三步实施。本文以我国探月工程各次任务为脉络,针对目前已经完成的“嫦娥1号”“嫦娥2号”“嫦娥3号”及“嫦娥5号”高速再入试验任务,简述了工程和科学目标,介绍了实施效果,总结了主要技术成就。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探月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给出了月球后续任务的总体思路和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