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陈曦 《航天员》2012,(2):60-61
在繁华的都市里,给汽车加油并非新鲜事,而在太空“加油”似乎不可想象.但这或许在不久后也将成为现实。NASA的机器人太空“加油”计划,在2011年9月达到了一个里程碑,国际空间站的机器人已经把太空“加油”验证模块放到它的永久位置——ExPRESS4物流平台上。如果后续试验一切顺利的话,机器人在太空“加油”就指日可待了。  相似文献   

2.
太空·音乐     
2010年底,NASA女航天员凯瑟琳·科尔曼(Catherine Coleman)曾携带4支笛子到国际空间站,后来还向地球传回了她在太空演奏的现场画面和音效。科尔曼坦言,因为有笛子的陪伴。她在国际空间站里度过了最美妙的时光。  相似文献   

3.
李时来 《航天员》2012,(2):16-21
2012年年初,值守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唐·佩蒂特(Don Pettit),在太空给地球上的学生演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水滴绕毛衣针在太空飞舞,以验证带静电的毛衣针在太空如何影响水滴运动。  相似文献   

4.
水客 《航天员》2011,(1):62-63
2010年11月,欧空局航天员保罗·内斯波利(Paolo Nespoli)在国际空间站正式启动微型太空温室计划。此次太空温室计划,是欧空局人类太空飞行理事会构思提议的。温室落户空间站太空温室用来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培育花卉蔬菜等植物。科学家设计出太空温室装置,能够为植物在  相似文献   

5.
浩淼的太空装点着无数人的梦,当航天员在太空遨游或漫步时,我们不禁去想象生活在太空是怎样一番情景,又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国际空间站第33期长期考察组指令长萨尼塔威廉姆斯(suniWilliams)值守国际空间站期间,与我们分享了一次“受挫”的太空出舱活动全过程。尽管数天后她和同事再次进行出舱活动时顺利完成了未完的任务,但那次出舱活动的失败以及为再次出舱的准备过程都更直观、更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航天员生活在太空中别样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6.
2010年1月22日上午,国际空间站航天员蒂莫西·克雷默(Timothy Creamer)向微型博客Twitter发送了首条来自太空的信息。2009年,国际空间站的IT主管介绍了在空间站连接互联网的情况。据悉,空间站配备了68台IBM ThinkPad A31笔记本电脑以及32部联想T61p笔记本电脑。  相似文献   

7.
郭健 《航天员》2014,(6):60-61
孩子们对于机器人都拥有着不同寻常的喜爱。在圣诞树下和生日礼盒中,孩子们总是会得到各式各样、大小不一、充满“人性化”和“智慧”的神奇电子设备。在遥远的太空,空间站机器人技术为孩子们提供的礼物,已经不仅仅是玩具的意义。机器人技术提供了一种辅助臂,这种辅助臂为需要对儿童进行外科手术的医生提供了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R2有腿了     
《航天》2014,(5):F0002-F0002
4月12日,美国太空探索公司“龙”飞船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为2011年2月248到达国际空间站服役的Robonaut2机器人(以下简称R2)带来了一双可攀爬的双腿,这将提升R2在国际空间站工作中的灵活性。有了这双腿,R2将可以在舱内或舱外执行常规及重复性任务。  相似文献   

9.
胡德良 《航天员》2014,(3):50-51
2011年2月,美国向国际空间站发射了全球首个机器人航天员Robonaut-2,并表演性地与航天员进行了第一次太空中的人机握手,该机器人能在舱内协助航天员开展相关工作,但不具备舱外操作的条件。2013年8月,日本研制的世界首款语音机器人Kirobo抵达国际空间站,并发出空间站机器人航天员的第一声,Kirobo可以与航天员进行简单的交流互动,为长期处于隔离环境下的航天员提供情感支持。  相似文献   

10.
云帆 《卫星应用》2004,12(1):31-31
欧洲、印度、俄罗斯和日本的航天部门负责人表示,NASA的新太空探索战略将为人类打开一幅期待已久的画卷,它将超越国际空间站,激起公众对太空的新的激情。  相似文献   

11.
太空镜头     
丹·塔尼是国际空间站上的随机工程师,在空间站进行过4次太空行走,绕地环行时拍了大约6000至7000张照片,目前与妻子和两个孩子在休斯顿生活。2008年2月,在国际空间站上生活了4个月后,他为NPR(美国国内公用无线电台)的一档节目“我相信”投稿,将稿件的录音传回了地球。他在太空告诉我们:他看到了完整的、唯一的地球。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地球家园。  相似文献   

12.
刘苗 《航天员》2012,(6):50-51
2012年3月3日。佩蒂特在空间站轨道实验舱完美地拍下了圣安东尼奥天文台给国际空间站发射信号的那束蓝色激光,描绘了“最美的地球夜景”。就在我们惊叹于佩蒂特在太空捕捉到这一“精彩瞬间”时,4月13日他又在NASA网站上分享了自己在太空创作的诗作《我想知道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未央 《航天员》2010,(4):56-58
空间机器人按用途主要分为星球(月球、火星等)探测机器人和空间站应用机器人,可以在太空恶劣的环境下代替人类完成危险和难以完成的任务,如探索火星和水星等行星,搭建空间站,进行太空实验和空间飞行器、卫星、太空望远镜等的维修和维护任务,甚至保卫太空安全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天》2004,(3):46-46
太空历险公司近日宣布,它已与其长期合作伙伴俄罗斯航空航天局和能源公司签署了一份新协议,从而获得了在2004~2007年间利用俄制联盟TMA飞船把4位航天爱好者送往国际空间站的独家经营权。太空历险公司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成功地帮助平民进入太空的太空旅游公司。此前该公司曾于2001年和2002年分别把美国富翁蒂托和南非青年沙托沃斯送上了国际空间站。它还开办了失重飞行和宇航员培训等其它一些太空旅游项目。太空历险公司将送更多游客上天  相似文献   

15.
令飞 《航天员》2012,(2):25-27
去年,国际空间站参与国决定将其运行寿命由2015年延长到2020年。投入近千亿资金之后,美、俄、欧、加拿大、日本等成员国(组织)都在努力拓展其应用,让国际空间站能“物有所值”,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国际空间站作为教育平台的开发。其实,早在国际空间站建造初期,驻守其间的航天员就意识到了太空生活、微重力环境下的种种奇妙现象对于学生的巨大吸引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相似文献   

16.
身居太空的国际空间站上设有一个由七扇窗户组成的观景台,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的长期考察组成员可以通过它来观赏太空和地球美景。在这座特殊的观景台上,有随时可以拍摄宇宙的长焦相机,每一组用大约半年时间在空间站坚守执行太空任务的长期考察组成员都会在这里拍摄到很多有关太空和地球的美丽画面。  相似文献   

17.
谢琼 《航天员》2014,(3):20-22
1998年11月20日,白国际空间站第一个部件“曙光”号功能货舱发射升空那天起,一个独特的微生物环境开始在太空密闭座舱中十肖然形成。有利的环境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舒适的摇篮,那么作为这些微生物来源的摇篮又是什么呢?据科学家统计,空间站微生物的来源主要分为四类:一、飞船来源。空间站由多个舱体组成,尽管各组件(包括往返飞船)均在超净工作间组装,但仍不可避免微生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迄今已有6年多了,国际空间站成为世界上一些国家进行学生教育的课堂。在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家,从幼儿园到大学,将近有320万的学生,有机会通过空间站的下传线接受到有关航天知识的教育。通过它,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回答学生提出的有关太空生活、工作和进行科学实验的问题。此外,美国有近100万学生亲自参加了空间站的实验,或者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空间站的实验,数千名国际组织的学生也参加了这项活动。  相似文献   

19.
钱航 《航天员》2014,(4):62-64
航天员在太空种植植物,目前已成为他们在密闭的空间站内,调节身心的有效方式。不过随着未来太空技术的发展,太空种植将成为太空中的一种潮流产业,而那时如果还让身兼科研重任的航天员米负责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20.
美国太空历险公司9月30日称,去年4月乘俄联盟号飞船到国际空间站上旅游的美国亿万富翁查尔斯·西蒙尼将接受训练,准备明年春二游天宫。西蒙尼首次上天时在太空中逗留13天.创下了太空游客停留时间纪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