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神舟二号飞船在太空飞行的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空间生物等实验。在这艘飞船上装有空间晶体生长炉、空间生物培养箱、宇宙天体高能辐射监测仪、大气密度探测器等实验设备,俨然一个太空实验室。火箭腾飞前几个小时,只见几位科学家捧着两个生物培养箱小心翼翼地为它们穿上“棉袄”,送进了飞船的返回舱里。他们在干什么?原来,神舟二号的太空之旅还肩负着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及技术实验的神秘使命。神舟二号飞船的三个舱段的各个角落,几乎都安装了大大小小的科学实验设备,返回舱有15件,轨道舱有12件,附加段竟有37…  相似文献   

2.
雨水 《航天》2010,(3):60-61
1999年11月至2008年9月期间,中国成功执行了7次神舟飞船和6次返回式卫星的回收任务。在历次航天器返回地面期间,陆军航空兵所属的直升机部队承担了飞船、卫星返回舱的回收以及航天员搜救和人员输送等重要任务。为此,中国航天基金会等单位在这13次任务期间,结合回收任务,制发了直升机机载邮件,并由飞行部队及有关任务人员携带,销返回舱着陆地当日邮戳和相关纪念戳记,由直升机机长和飞行人员签名确认,真实记录了历次回收这一航天事件和相关的直升机飞行活动。由于数量有限。是难得的收藏品。这里介绍的是中国航天基金会的全部机载邮件,供大家欣赏。  相似文献   

3.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长征二号 F 捆绑式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成功地把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艘试验飞船送上了太空。21日3时41分,飞船完成了空间飞行试验后,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它表明我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的载人航天工程,在7年时间内攻克了大量关键技术,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11月24日,神舟号飞船的返回舱在北京西北郊的航天城举行了开舱仪式,当天下午国家主席江泽民前往“看望”返回舱。  相似文献   

4.
据《解放军报》7月12日报道:我国在“神舟”2号无人飞船上进行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实现重要突破,在空间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天文探测、环境监测及预报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科学成果。 今年1月10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2号无人飞船,1月6日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按计划正常分离,返回舱返回地面,轨道舱继续留轨运行,进行多学科、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目前,飞船轨道舱已在预定轨道上正常运行近200天,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在空间天文研究中,获得了多个宇宙γ暴完整的光…  相似文献   

5.
《航天器工程》2010,(5):94-94
据今日航天网2010年8月15日报道,日本宇宙航空开发研究机构(JAXA)已经公布了三套无人货运飞船的基本方案,这些飞船将有能力从空间站带回货物。JAXA正在以H—II转移飞行器(HTV)为基础,研制名为HTV—R的新型飞船。这三个计划是:给HTV安装一个直径数百厘米的舱体;给HTV安装一个与俄罗斯“联盟”飞船类似的、直径2.6m的返回舱;把HTV飞船的货运空间改造为达到直径4m,  相似文献   

6.
天宇来风     
《航天员》2007,(3)
中国CHINA阿齐兹做客航天城4月18日,北京航天城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巴基斯坦总理阿齐兹。在航天城的展厅中,我国研制的各种航天器让阿齐兹总理惊叹不已,他不时地提出一些很详细的问题。在参观“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时,这位曾从事过科技工作的总理抚摸着返回舱的外壳,好奇地提出飞船如何防热,降落伞放在哪里等问题。在参观结束时,阿齐兹总理在留言本上欣然写道:“非常高兴能看到中国最顶尖的航天技术,我对中国航天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钦佩。”最后,他还幽默地对在场的人员说:“希望不久后中巴两国的航天员能一同遨游太空。”  相似文献   

7.
《航天》2012,(8):5-5
7月1日上午,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北京航天城内的“娘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开舱,伴随“神九”3名航天员飞天返回的搭载物品一一亮相。  相似文献   

8.
《航天员》2006,(2)
“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运回它的诞生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那天,研究院里喜庆、欢腾,每个工作人员脸上都洋溢着舒心的笑容。这一天,俨然就是一个属于他们的“节日”。在这样舒心的笑容背后,有着我们不曾知道的欢笑和泪水,它们伴着那些令人感慨的故事,留在了飞船发展的史册上……  相似文献   

9.
谢琼 《航天员》2014,(3):20-22
1998年11月20日,白国际空间站第一个部件“曙光”号功能货舱发射升空那天起,一个独特的微生物环境开始在太空密闭座舱中十肖然形成。有利的环境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舒适的摇篮,那么作为这些微生物来源的摇篮又是什么呢?据科学家统计,空间站微生物的来源主要分为四类:一、飞船来源。空间站由多个舱体组成,尽管各组件(包括往返飞船)均在超净工作间组装,但仍不可避免微生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天》2008,(6):46-47
《国际飞行》杂志网络版5月8日报道说,俄罗斯能源公司的联盟号飞船将通过修改设计来解决舱问分离不当问题。返回舱与服务舱分离不当可能是造成联盟TMA11飞船4月11日返航时转为弹道式再入的原因。该杂志从相关渠道得到消息.称分离不当导致了TMA11的弹道式再入。并称最近对飞船所做的几项“改进”有可能造成了上两次返回着陆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利用虚拟振动试验软件系统、多用途飞船返回舱的有限元模型和"神舟一号"返回舱的历史试验数据,对多用途飞船返回舱进行虚拟正弦和随机振动试验,考核了返回舱经受动力学环境的能力,研究发现设计方案在一阶共振区响应过大,存在较大的设计缺陷,经过多次迭代优化设计后的模型满足设计要求。研究结果为多用途飞船返回舱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撞击的弹性模型,通过计算得到了返回舱着陆撞击的力学特性;详细推导了返回舱偏心着陆动力学方程,得到返回舱在各种着陆状态下获得的转动速度,为分析返回舱着陆后的运动奠定了基础。着陆撞击模型对航天回收,航空空降都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对载人飞船着陆待援段返回舱换热过程中各传热途径的量级范围及影响因素进行计算分析和对比的基础上,简化返回舱传热模型,提出返回舱综合换热系数的概念;并通过载人飞船返回舱换热试验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获取了返回舱综合换热系数的工程数据,所获数据可用于实现长时间地面待援期间返回舱内热环境的快速预示。  相似文献   

14.
前哨 《航天》2009,(6):40-42
乘“太空出租飞船”到太空旅游 什么是“太空出租飞船”?载人航天发展至今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太空出租飞船”。这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是哪一国发明的?为什么要发展“太空出租飞船”?当一听到“太空出租飞船”这个名词时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和问题。其实所谓“太空出租飞船”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主要是用来说明未来的载人飞船不是由国家或政府出资建造的,而是由民营企业或公司建造的。当有人因公或因私要到太空去,即可租用这种飞船。  相似文献   

15.
当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带着耀眼的火光划破苍穹,从太空返回地球表面时,地面的人们不禁会担心,返回舱会被烧坏吗?返回舱里的亲人安全吗?在黑障区(指飞船返回大气层后无线电信号中断的飞行区段,离地80公里到40公里)飞行的几十秒,地面的人们更是会把心提到了嗓子眼。要验证飞船是否会因为受热破坏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进行大量的地面防隔热试验。大气层外物体在高速返回地球表面的过程中,由于与空气的剧烈摩擦产生强烈的气动加热,从而会被全部或部分烧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载人飞船返回舱的选形设计问题,对返回舱的类型和基本设计参数作了分析比较。文中还对截锥形返回舱的气动优点和主要气动特性作了详描述。  相似文献   

17.
《航天》2012,(8):13-13
日前,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吴斌接受采访时表示:“为确保神舟八号飞船顺利安全返回,着陆场系统通过技术创新和硬件升级,首次实现了返回舱搜救全程北京中心与着陆场之间调度、话音和图像通信的连续不间断。”  相似文献   

18.
飞船返回舱着陆撞击分析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材料、几何及边界条件非线性的动力接触理论的推导,研究建立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撞击的数学模型,为进一步的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撞击动力学分析提供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热控设计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再入过程气动热环境和返回舱传热特性,建立了气动热环境下返回舱动态耦合传热集总参数模型,能够描述返回舱防热层内侧蜂窝板、舱体、设备和舱内空气间的导热、对流及辐射动态耦合换热过程。文章应用该模型对典型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气动热环境下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热烧蚀层内侧铝蜂窝板表面包覆多层隔热材料、增强舱外设备与返回舱壁热耦合、降低设备表面红外发射率等返回舱热控优化设计措施。热控优化措施应用于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并通过首次在轨飞行验证,在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气动热环境下,返回舱结构、空气、设备等各项温度指标均满足指标要求,验证了返回舱热控设计的合理性。研究结果可为返回式航天器热控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6月29日,在太空翱翔了13个日夜,圆满完成“四个首次”神圣使命的神九,就要回家了。 早在6月16日,当神舟九号飞船飞向太空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35所Y高度控制装置的研制队伍就为神九回家开始了倒计时。有了这个装置,返回舱落地前才能利用射线精确地知道自己的高度,才能在落地前1米立即打开反推发动机,向地面发出反推力,让返回舱避免冲击、平稳着陆,让航天员安全回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