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长征二号 F 捆绑式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成功地把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艘试验飞船送上了太空。21日3时41分,飞船完成了空间飞行试验后,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它表明我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的载人航天工程,在7年时间内攻克了大量关键技术,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11月24日,神舟号飞船的返回舱在北京西北郊的航天城举行了开舱仪式,当天下午国家主席江泽民前往“看望”返回舱。  相似文献   

2.
张智慧  刘爽  杨吉 《航天员》2011,(6):28-30
2011年11月17日19时32分。在5架搜救直升机的密切关注下。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地面。与以往无人飞行不同,返回舱在现场即进行了开舱。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从返回舱中取出一个神秘的像“黑匣子”一样的箱子,然后快速送上直升机。与此同时,远在距离飞船着陆千里之外的北京。来自中国和德国的几十名科学家也都激动起来,他们急切盼望着这个箱子在未来几个小时后抵达北京。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箱子?里面有什么样的“宝贝”?为什么会让中德两国的科学家如此热切盼望?  相似文献   

3.
在对载人飞船着陆待援段返回舱换热过程中各传热途径的量级范围及影响因素进行计算分析和对比的基础上,简化返回舱传热模型,提出返回舱综合换热系数的概念;并通过载人飞船返回舱换热试验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获取了返回舱综合换热系数的工程数据,所获数据可用于实现长时间地面待援期间返回舱内热环境的快速预示。  相似文献   

4.
超声速稳定伞能有效避免飞船返回舱姿态不确定性引起的主降落伞系统开伞故障,在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的再入过程中得到了应用。相比于亚声速开伞过程,稳定伞超声速开伞时会遇到强烈的气动加热问题。文章采用流固耦合方法模拟稳定伞超声速时充气的动态过程,利用气动热数值仿真方法对稳定伞在超声速段的气动加热情况开展研究,确定典型弹道下的伞船系统的流场环境以及稳定伞面热流、温度分布。该数值研究方法可为中国返回式航天器再入返回过程中的超声速稳定伞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载人飞船返回舱的飞行动力学之特点是其主要研究内容,以一种典型的载人飞船返回舱之构型作为实例,说明返回舱沿其再入轨道飞行时一些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返回舱的气动特性、质量特性、旋转角速度、再入角、再入速度以及地转风对其再入轨道运动特性的影响,由此所得到的一些普遍规律,对当今世界上普遍采用的钝头轴对称旋成体外形的载人飞船返回舱之气动外形设计、结构设计、舱载设备/乘员的安装、控制规律  相似文献   

6.
载人飞船飞行任务中搭载的有效载荷设备质量、体积大并且安装要求苛刻,而返回舱内空间狭小且舱内环境复杂。针对这个问题,文章提出了通过改装返回舱座椅作为有效载荷搭载安放的方案。经过试验验证表明,该方案对飞船的影响很小,并且满足有效载荷设备搭载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热控设计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再入过程气动热环境和返回舱传热特性,建立了气动热环境下返回舱动态耦合传热集总参数模型,能够描述返回舱防热层内侧蜂窝板、舱体、设备和舱内空气间的导热、对流及辐射动态耦合换热过程。文章应用该模型对典型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气动热环境下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热烧蚀层内侧铝蜂窝板表面包覆多层隔热材料、增强舱外设备与返回舱壁热耦合、降低设备表面红外发射率等返回舱热控优化设计措施。热控优化措施应用于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并通过首次在轨飞行验证,在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气动热环境下,返回舱结构、空气、设备等各项温度指标均满足指标要求,验证了返回舱热控设计的合理性。研究结果可为返回式航天器热控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航天》2008,(6):46-47
《国际飞行》杂志网络版5月8日报道说,俄罗斯能源公司的联盟号飞船将通过修改设计来解决舱问分离不当问题。返回舱与服务舱分离不当可能是造成联盟TMA11飞船4月11日返航时转为弹道式再入的原因。该杂志从相关渠道得到消息.称分离不当导致了TMA11的弹道式再入。并称最近对飞船所做的几项“改进”有可能造成了上两次返回着陆问题。  相似文献   

9.
据《解放军报》7月12日报道:我国在“神舟”2号无人飞船上进行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实现重要突破,在空间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天文探测、环境监测及预报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科学成果。 今年1月10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2号无人飞船,1月6日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按计划正常分离,返回舱返回地面,轨道舱继续留轨运行,进行多学科、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目前,飞船轨道舱已在预定轨道上正常运行近200天,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在空间天文研究中,获得了多个宇宙γ暴完整的光…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由于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自身故障导致无法启动回收着陆工作程序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航天员自主识别、判断和控制的回收着陆新模式。首先从手动控制工效学、航天员主观识别和判断的参考物以及手控指令发送的时机等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探讨,然后分析了工程实现的技术路径。结果表明:航天员可通过载人飞船仪表系统显示和语音播报的途径获取返回舱返回过程中的关键时间点信息,通过亲身感受返回舱有无弹盖开伞时的振动冲击、脉冲噪声和过载来判断返回舱是否完成了弹盖开伞动作;同时在天气晴朗时通过舷窗进行对地观测可初步估计返回舱离地高度;当判断回收着陆分系统自身故障无法启动回收着陆工作程序时,航天员可以进行手动控制发送手控指令以启动回收着陆工作程序。这种新模式不影响现有回收着陆工作程序的执行,可以消除回收着陆分系统自身故障导致无法启动回收着陆工作程序的风险,提高了弹盖开伞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当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带着耀眼的火光划破苍穹,从太空返回地球表面时,地面的人们不禁会担心,返回舱会被烧坏吗?返回舱里的亲人安全吗?在黑障区(指飞船返回大气层后无线电信号中断的飞行区段,离地80公里到40公里)飞行的几十秒,地面的人们更是会把心提到了嗓子眼。要验证飞船是否会因为受热破坏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进行大量的地面防隔热试验。大气层外物体在高速返回地球表面的过程中,由于与空气的剧烈摩擦产生强烈的气动加热,从而会被全部或部分烧毁。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载人飞船返回舱的选形设计问题,对返回舱的类型和基本设计参数作了分析比较。文中还对截锥形返回舱的气动优点和主要气动特性作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载人飞船返回舱的选形设计问题,对返回舱的类型和基本设计参数作了分析比较。文中还对截锥形返回舱的气动优点和主要气动特性作了详描述。  相似文献   

14.
王朋 《航天》2012,(8):11-18
经过12天15个小时的飞行后,6月29日10时03分,3名航天员乘坐的神舟九号返回舱平安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在他们长达13000千米的回家“路上”,守候着成千上万的护卫者。本文作者就是多次在飞船着陆场迎接航天员归来的工程管理人员,请看他从回收现场发回的记实报道。  相似文献   

15.
利用虚拟振动试验软件系统、多用途飞船返回舱的有限元模型和"神舟一号"返回舱的历史试验数据,对多用途飞船返回舱进行虚拟正弦和随机振动试验,考核了返回舱经受动力学环境的能力,研究发现设计方案在一阶共振区响应过大,存在较大的设计缺陷,经过多次迭代优化设计后的模型满足设计要求。研究结果为多用途飞船返回舱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航天》2012,(8):5-5
7月1日上午,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北京航天城内的“娘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开舱,伴随“神九”3名航天员飞天返回的搭载物品一一亮相。  相似文献   

17.
6月29日10时03分,在经过13天太空飞行后,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朗草原的主着陆场,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先后健康出舱,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总装备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并参加天宫一号与  相似文献   

18.
1γ源高度控制装置功能"神舟"系列飞船返回舱在进入大气层时,通过静压高度控制器判定离地面高度,并自动打开伞舱盖,带出引导伞,引导伞再拉出减速伞;同时,航天员的缓冲座椅升起。在距地1.2m时,由安装在返回舱底部的γ源高度控制装置,通过向地面发射和接收经由地面散射的γ射线确定返回舱离地面高度,发出控制指令,启动返回舱的4个反推发动机点火工作,产生反向推力,使返回舱速度降到2 m/s以下。  相似文献   

19.
神舟二号飞船在太空飞行的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空间生物等实验。在这艘飞船上装有空间晶体生长炉、空间生物培养箱、宇宙天体高能辐射监测仪、大气密度探测器等实验设备,俨然一个太空实验室。火箭腾飞前几个小时,只见几位科学家捧着两个生物培养箱小心翼翼地为它们穿上“棉袄”,送进了飞船的返回舱里。他们在干什么?原来,神舟二号的太空之旅还肩负着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及技术实验的神秘使命。神舟二号飞船的三个舱段的各个角落,几乎都安装了大大小小的科学实验设备,返回舱有15件,轨道舱有12件,附加段竟有37…  相似文献   

20.
《航天员》2006,(2)
虽然中国人涉足太空的时间不长,中国的“神舟”号载人飞船也刚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但是这一自主研发的系列载人飞船不仅备受外国同行的关注,也是中国老百姓所津津乐道的话题。“神舟”飞船是飞船系统上上下下的研制人员精心为航天员打造的,除了设计师外,最了解飞船的要数航天员,而飞船在太空中安全、舒适与否,他们更是深有体会。费俊龙:大家好,很高兴能应《航天员》杂志的邀请,在这里给大家说说我们的飞船。在太空飞行的5天时间里,飞船就是我们的“家”。聂海胜: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并了解我们国家自己研制的飞船。同时,我们也要向飞船系统的科研人员致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