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月25日,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模型亮相央视春节晚会,这场中国未来空间站的处子秀,让民众对太空生活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为了更清晰地让读者了解"天宫"是如何建成的,本刊特从这期开始以图解的方式连载"国际空间站是如何建成的?",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2.
<正>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全新实验展现空间科学魅力本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适逢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1周年之际,是空间站全面建成,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课程。相较前三次授课,本次“太空教师”的活动范围更大,相应在直播当中利用的摄像机机位和保障设备也变得更多。在约48min的授课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9月15日晚,中秋之夜,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2"号开启太空之旅。"天宫2"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国大步迈向空间站时代,吸引了全球目光。中国空间站预计2020年左右建成,如果"天宫2"号状态良好,延期"服役",太空上或将首次出现空间实验室与空间站交相辉映的画面。  相似文献   

4.
前言     
《太空探索》2023,(6):6-7
<正>伴随着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相继升空、对接空间站,中国人的“太空之家”——天宫空间站正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回顾中国空间站建设过程,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瞬间:2020年5月5日18时,为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任务取得成功,为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太空》2013,(7):20-26
载人航天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和军事力量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010年,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工作正式启动。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和运营近地载人空间站。1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总体构想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所属航天员系统负责选拔训练航天员乘组;空间实验室系统负责研制天宫-2空间实验室,为空间站研制进行先期技术验证;空间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2018年核心舱发射的临近,天宫空间站的新闻报道不断增加。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庆祝活动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举办座谈会并发布了《空间站工程研制进展》的资料,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天宫空间站的发展动态。6月1日北京展览馆的"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更是展出了天宫空间站的大型仿真模型。921工程第三步的空间站已经不再是遥  相似文献   

7.
和平号是20世纪人类建造的最大的太空工程,也是唯一能永久载人的空间站,由于超期服役和经费问题,和平号几乎成了即将坠落的“人造天宫”。  相似文献   

8.
<正>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起飞,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并与空间站对接。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舱门开启,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进入“天宫”,与神舟十四号乘组3名同事激动拥抱。中国首次实现空间站三舱三船构型及6名航天员“太空会师”。  相似文献   

9.
中国载人航天CMS 1 1 宏伟的空间大厦 2013年,我国天宫-1与神舟-10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全面进入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阶段.我国下一步将研制和发射天宫-2空间实验室和货运飞船,最终将在2020年左右建成我国第一座空间站. 犹如空间大厦的空间站也可称为航天母舰、宇宙城堡,是一种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居住和工作的大型航天器,于20世纪70年代问世.其主要特点是体积大、寿命长、功能强,可长期有人照料,大规模开发太空资源;但它不能天地往返,需用宇宙飞船或航天飞机等天地往返运输器把人和货物送上去或接回.  相似文献   

10.
1996年2月20日,在和平号空间站上航天员们隆重庆祝了该站十周岁生日。至此,和平号空间站已绕地球飞行57157周,近25亿千米。可是作为空间站的最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舱却仍在地面上。按前苏联原定计划,和平号空间复合体应于1990年全部建成...  相似文献   

11.
正1971年4月19日,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升空。如今,距离"礼炮"1号这个人类的第一个空间站升空已经过去了45年。现在,国际空间站已经运行多年,而中国也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送上太空。人类是如何决定开始发展空间站的?一个成功的空间站上面需要有哪些独特的设计?早期的空间站又给后人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呢?浪漫又理性的计划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加加林乘坐"东  相似文献   

12.
正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遨游太空五年之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任务接力开展。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二阶段的首发空间飞行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天宫二号是我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与天宫一号相比,天宫二号所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将为我国空间站  相似文献   

13.
<正>2023年2月24日,“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空间站组合体模型、各型运载火箭模型以及航天服、空间站环控生保设备等展品悉数亮相,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等未来载人登月主要飞行产品模型更是首次公开展出。盛大开展,展示载人航天三十年辉煌成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立项实施,2022年圆满完成“三步走”战略任务,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目前空间站已正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本次展览全面系统回顾工程全线30年来自信自强、  相似文献   

14.
至今,一共有59个国家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建造或应用。美国航空航天局目前正在与“国际空间站”其他成员国共同努力拓展“国际空间站”的应用,以便使科研人员拥有更多机会进行站上微重力实验。该站有两个主要功能:进行科学实验的国家实验室和开发新技术的试验平台。“国际空间站”已基本建成,正成为近地轨道上有人直接参与各种科学研究活动的基地。它能进行最先进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并有望执行载人绕月飞行任务。由于“国际空间站”将至少工作到2020年,所以可充分利用其设备开展多项科研;美国也将借助私营商用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国际空间站”。因此,它不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还将采用新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全国两会上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将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作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六大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3月8日接受新华社专访,解读2020年前后建成的中国空间站和今明两年将实施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和平”号空间站是前苏联于1986年建造成功的 ,至1999年在太空中已飞行了13年之久。按照其设计寿命早已超期 ,因此“和平”号的退役是必然的。但是 ,在新的空间站尚未建成之前 ,“和平”号不得不继续肩此重任。“和平”号被送入太空后 ,原定使用期限为5年。由于缺少资金 ,无法及时进行“新老更替” ,在超期服役的过程中 ,虽然宇航员不断对空间站上的设备进行维修更新 ,但事故仍时有发生。1997年9月8日 ,一个集成块损坏 ,空间站中央计算机出现故障 ,并导致飞行自动定向系统失灵。同年6月 ,“进步”号飞船与“和平”号相撞…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国际空间站项目科学家朱莉·鲁滨逊博士在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上的报告整理。在国际空间站运行十几年来,科学家们从这座"天宫"里经过大量创造性的劳动,取得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成果。下面是国际空间站项目科学家和项目合作各方共同选出的十大科学成就。  相似文献   

18.
1日美国航宇局局长戈尔丁和俄罗斯空间局局长科普捷夫签署了共建空间站的协议:根据这项协定,空间站将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1995~1997年间,由美国航天飞机向俄和平号空间站运送太阳能电池板;第二阶段,两国从1997年起,向太空运送“建造一座全新的先进轨道研究设施”所需的硬件;第三阶段,1998~2001年间,由美国航天飞机运送组装空间站的其它材料及其人员。国际空间站的建成估计需要10年的时间。美国东部时间10时06分,载着7名航天员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安全…  相似文献   

19.
天宫-2和神舟-11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交会对接 10月19日03:31,神舟-11飞船与在轨飞行一个多月的天宫-2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顺利入驻天宫-2,并按计划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11飞船入轨后,历经5次变轨,达到与天宫-2相同的393km高的轨道,之后,飞船进行了4次停泊,离"天宫"越来越近.捕获、缓冲、拉近、锁紧,神舟-11与天宫-2最终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同时,此次交会对接首次模拟了未来空间站交会对接方式,即载人飞船利用自身机动能力去追踪空间站.  相似文献   

20.
王翔  陈立  宿东 《太空探索》2023,(6):8-11
<正>“一横一竖”,十年的苦功。空间站建成,说明我们的系统工程实践向前跨了一大步,这是我最引以为荣的。大家都很开心,我也是,但感受还不太一样。这是新的开始,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好戏在后头。我很期待这座由中国人设计并主导、向世界开放的空间站,在运营中充分体现载人航天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