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卫星星座地面供配电测试系统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星地面供配电测试系统是卫星综合测试系统中的重要分系统之一。文章介绍了一套自行开发研制的卫星星座模式下的地面供配电测试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地面电源、PLC通用供配电测试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卫星等效器、DC/DC主备份切换测试设备等构成;其中通用供配电测试设备采用了组态技术,基于PROFIBUS、PLC、STEP 7和WinCC等进行开发,实现了实时显示、控制输出、报警记录、数据归档、冗余备份等功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程度高,为设备的模块化、通用化和系列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满足了卫星星座综合测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知识深度不足的缺点,研究基于知识图谱的航天器健康管理技术,将供配电、信息流、硬件接口、功能、接地、物理布局、上下文动作、故障预案等多个维度的专家知识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关联固化,在检测到异常时,自动关联相关的背景专家知识,辅助故障排查,并结合知识信息进行因果推理分析,提供可能的故障点及因果关系、处置策略,提升航天器故障诊断效率、可解释性与处置能力。该技术用于航天器地面测试及在轨健康管理中,辅助专家快速发现异常线索,可作为国内航天器健康管理技术发展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航天器供配电智能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国外航天器供配电管理技术由传统遥控管理发展到智能管理的4个典型阶段,介绍了航天器供配电智能管理技术在空间站、科学观测及深空探测领域航天器上的应用情况;分析了目前国内航天器采用熔断器作为故障隔离主要手段、依托遥测遥控进行供配电管理的体制,归纳了国内航天器供配电体制的优缺点,并总结出国内航天器供配电智能管理系统的3项关键技术——智能配电管理技术、故障隔离技术和能源计划动态调度管理技术,可为航天器供配电智能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航天器地面综合测试监控管理系统的特点和任务,并对本系统进行了体系结构设计和软、硬件开发。其专用测试语言为航天器自动化测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5.
阎梅芝  李立  章雷  方博 《航天器工程》2010,19(2):113-120
描述了环境减灾-1A、1B卫星供配电测试系统的设计与构建方法,系统采用一套设备完成了双星的测试任务,具有集成度、可靠性高等特点。文章首先介绍了HJ-1A、1B双星供配电测试系统的硬件架构,主要包括数字量采集与控制集成化措施,基于星地隔离与卫星安全的内部功能模块设计方法,以及作为自动化测试对测试设备统筹管理的远程控制功能实现方法;其次介绍了控制与采集软件的结构与功能设计,以及软件设计过程中所采取的抗干扰措施;最后提出了供配电测试系统的设计原则,可为后续测试设备的设计提供理论与工程基础。  相似文献   

6.
《航天器工程》2015,(5):113-118
为解决航天器批量测试、高密度发射、多地并行测试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支持航天器综合测试的远程测试方案,即通过建立前后方高可靠的通信链路,配合前端设备和远程测试支持设备,将主要测试队伍和测试设备置于后方,有效精简前方设备和人员。文章分析了影响航天器远程测试的设计约束,设计了远程测试系统架构与部署,给出了航天器远程测试的工作模式,并通过航天器测试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手动变自动,智能高效的测试系统 航天器低频电缆网承担着航天器各分系统仪器设备及地面设备之间的电力输送、指令传输、信息交换等功能,是星、船系统中的"血管"和"神经网络".航天器低频电缆网的质量影响着航天器综合性能的发挥,决定着飞行任务的成败,特别是在载人任务中更关系着航天员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航天器弱电磁信号处理设备极易受到来自数据管理、姿态控制、供配电等电子设备的噪声干扰而无法正常工作。文章分析了弱电磁信号处理设备受航天器平台干扰的机理和干扰源识别方法,提出低频电缆整束屏蔽、穿舱电缆孔缝屏蔽、舱外设备支架屏蔽和舱体结构电磁隔离等多种抗干扰防护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可有效实现弱电磁信号处理设备的抗干扰防护,具有工程应用价值,可供航天器总体电磁兼容性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
《航天器工程》2017,(4):67-73
为了将地面IP网络技术应用于航天器内部设备间的数据通信,并实现与地面站的互连,根据航天器与地面站之间通信链路的特点,提出一种IP网络协议体系结构,实现天地一体化网络通信。在航天器上采用以太网协议完成内部网络数据交换,配置天地网关设备完成与地面测控通信网络之间的IP包交换;地面测控通信网络采用计算机IP网络,并配套相应的天地网关设备,完成与航天器的IP包交换。根据航天器数据的特点,提出一种速率控制策略,优先传输控制数据,控制图像话音数据周期平均速率,控制试验数据IP包平均速率。地面仿真试验及实际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航天器IP网络设计,适应航天器与地面站的通信链路,可直接应用于高、中、低轨航天器的天地一化网络通信,也可为后续月球、火星等探测任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航天员手动控制系统可作为自动控制和地面处置的备份手段。为了提高航天员在载人航天器驻留期间应对设备故障和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对航天员手动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通过地面试验测试,证明该手动控制系统设计能够有效地降低设备故障以及突发事件给航天员安全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多雷达多目标跟踪仿真系统软件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多雷达多目标跟踪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算法上,具有实用性的系统不多,本文提出模块化、易扩展的软硬件结构,从软件设计角度分析了多雷达多目标跟踪仿真系统实现技术,系统具有跟踪大批次、复杂强机动目标能力。  相似文献   

12.
国际空间站信息系统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支持在轨系统和有效载荷的操作 ,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空间站信息系统为处理器、工作站、大容量存储单元以及设备接口提供了一个高速、宽带网络。这种结构的关键点是 :1开放式的并且是非专用的 ,避免传统设计方法的浪费。 2结构化和标准化 ,支持组装、增长性和技术性插入。 3采用标准的与用户隔离的硬件和软件接口组成 ,使用户避免了系统的复杂性 ,并且简化了集成 ,缩短了设计周期 ,压缩了研制和维护费用。文中对国际空间站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初期设计、接口和向用户提供的服务做了概要性叙述  相似文献   

13.
介绍运用计算机检测和控制技术的遥测电池的自动检测装置,及其主要功能、硬件结构及软件流程,简述设计中所采用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六轴联动缠绕机数控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立伟  路华  富宏亚  王永章 《宇航学报》2003,24(3):295-298,326
纤维缠绕复合材料由于具有优良的性能而在许多领域广泛应用。数控系统作为其成型工艺装备的重要部分,如果采用标准数控系统,会使它的扩充和修改极为有限,并难以将自己的专用技术、工艺经验集成到控制系统中去,且成本较高。针对这些情况,文中提出以IPc和多轴运动控制器为基础构成开放式的六轴缠绕机数控系统,阐述了该数控系统的硬件构成,并重点介绍了系统应用软件的结构、系统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以及如何在win—dows环境下进行用户化开发。该数控系统的实际工程应用,验证了系统的实用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5.
侯冰 《遥测遥控》2021,42(4):66-75
软硬件划分是SoC软硬件协同设计中的重要步骤之一。针对软硬件划分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无向图的软硬件划分方法,将软件成本和硬件成本设定为网络图的节点,将功能模块间的通讯成本设定为无向的边,从而将芯片的软硬件划分问题归结为基于无向图理论的多目标优化求解的问题。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法在算法效率上优于GA算法和KL算法。并且设计研制了FPGA测试平台,实现软硬件并行开发,提高了基带芯片开发的效率。以BDS/GPS双模基带芯片为例,对本方法进行了具体实施,为基带芯片的软硬件划分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国外航天器协同设计中心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协同设计技术的关键要素和发展历史,对国外各宇航公司、研究机构所属的航天器协同设计中心的应用阶段、软硬件配置、节点划分和应用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在对国外设计中心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建设类似功能的系统设计与仿真平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林世雄 《上海航天》1995,12(5):51-55
介绍了防空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控制工程(CADCE)及其软件技术,并给出了飞行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例子。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在轨卫星功能维护、扩展和更新的需求,设计一种星载FPGA可重构方法。通过硬件三模冗余、软件三模比对,提高星载信号处理FPGA配置的可靠性;通过地面向卫星配置FPGA发送擦除、写、读指令,实现星载配置数据存储FLASH芯片的擦除、写、读操作,从而实现星载信号处理FPGA的重构,进而可以实现有效载荷功能的在轨更新或升级,减少硬件重复开发,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9.
热响应测试是真空热试验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测试过程,是验证热试验工艺准备和测控系统软硬件配置是否正确的有效手段。文章基于Excel VBA平台和VISA仪器驱动标准,设计了通用的热响应测试程序,具有界面熟悉、操作简单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热响应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