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离子温度对磁化等离子体中非线性静电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无碰撞磁化低β等离子体中离子温度对非线性静电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参量α≡Ti/Te≠0条件下,存在着三种非线性静电波(Ti和Te分别为离子和电子的热能):在波速νp>(1+α)(1/2)cs情况下存在着非线性离子回旋周期波;在(1+α)(1/2)cscosθp<(1+α)(1/2)cs情况下存在着离子声孤立波;在vp<(1+α)(1/2)cscosθ情况下存在着非线性离子声周期波。当参量α增加时,孤立波的波幅(最大电位)减小,而另外两种非线性周期波的电位幅度都几乎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两箱模型导出了大气中的14C浓度与14C的产率、碳元素在大气和海洋中的贮存量及居留时间等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而给出根据树年轮14C数据计算超新星爆发后大气中增加的14C核子数ΔX1(0)和估算超新星爆发发出的γ射线能量Eγ的公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1983年初在海南岛三亚观测哨声的部分结果.记录到大量哨声,其中包括短哨、多源哨和多路哨;约有10%的哨声下截频在0.8kc/s左右.经分析发现:(1)三亚哨声几乎全部出现在f0F2下降的过程中,哨声出现率的峰值在f0f2下降最快处,即电子浓度下降变化急剧处;(2)哨声活动和磁暴的关系与中高纬有所不同,存在明显的相反情况.   相似文献   

4.
常满 《空间科学学报》1982,2(2):118-129
我们利用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矩方程组,研究了非均匀双流等离子体在电流源作用下,激发波的耦合过程。给出了三模[Pe,Pi,Eo]耦合的普遍方程▽2[P]-[C]·▽[P]+[K2][P]=[D][▽·(ωp2Eo)]。作为一特例,本文首先研究了均匀、有损失(v≠0)双流等离子体中,等离子体波的耦合过程。指出v≠0,即使在均匀等离子体中,也将产生电子等离子体波和离子等离子体波间耦合。但不出现光学模和等离子体模间耦合。   相似文献   

5.
2000年4月磁暴期间武汉地区F电离层突然抬升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年4月6-7日的大磁暴(Dst最小值达到-317nT),急始(SSC)在6日1640UT左右出现,随后磁暴主相开始,约在7日0013UT进入恢复相.磁暴主相前期武汉地区F区电离层出现突然抬高现象,在2h内h′F和hmF2分别较暴前日增加约200km.此期间台湾中沥也几乎同时出现了F区电离层突增现象.磁暴主相前期f0F2较暴前日下降1.6MHz,其变化幅度在f0F2逐日变化起伏范围内,但7日f0F2最大值明显低于4-6日暴前水平,并伴随着波动特征.认为此次磁暴主相前期武汉地区F区电离层突增现象,可能和夜间磁暴常出现的扰动东向电场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极盖边界上电离层驱动电位φ0随时间变化的不同模式计算了场向电流J2及电离层对流电场E的演化过程。计算表明,当φ0(t)先升后降有极大值时,J2(t)和E(t)也表现出类似的趋势。但它们的极值滞后于φ0max出现的时刻,即在一段时间内,φ0虽已开始下降,J2及高纬E却继续增大。一般说,E先于J2达到极值,但相差甚小。φ0变化形式不同时,滞后时间亦不同。当φ0陡升缓降时,E、J2的极值相对于φ0max的时延可超过一小时。这与持续时间较长的磁暴期间所观测到的电离层场强响应时延量级是一致的。时延大小还受电离层电导率的制约。低纬电离层场强的响应与高纬不同,其升降趋势与φ0同步。   相似文献   

7.
基于VOF方法建立了不同重力条件下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动的三维非稳态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 研究了10-4g0, 0.17g0, 0.38g0, 1g0 (g0=9.8m·s-2)四种重力条件下水平管内气液两流型及变化规律, 比较了不同重力条件下管内截面空隙率的分布和波动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 该模型能够正确预测不同重力条件下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型、截面空隙率和滑速比等重要参数; 同一气液两相表观速度工况下, 随着重力水平的升高, 气相更容易在水平管的上部积聚合并, 致使流型发生变化, 同时, 气液两相滑速比增大, 截面空隙率波动峰值的平均值下降, 波动频率降低; 而随着气液两相表观速度的增大, 两相混合工质内惯性力作用也随之增强, 这将削弱重力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受控生态生保系统内红萍供氧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红萍载人供O2特征, 为红萍生物部件进行系统总体地面模拟试验及空间应用奠定基础,构建了受控生态生保系统密闭试验舱和红萍栽培装置, 在“红萍-鱼-人”共存情况下, 测定密闭舱内O2, CO2浓度的变化. 试验结果显示, 单位重量的鱼耗O2量. 0805~0.0831 L·kg-1·h-1, 排放CO2量为0.0705~0.0736 L·kg-1·h-1; 试验志愿者耗O2量19.71 L·h-1, 呼吸释放CO2量18.90 L·h-1. 人工光照保持7000~8000 lx条件下, 红萍的光合作用与人和鱼的呼吸作用相辅相成, 舱内O2, CO2浓度趋于平衡. 密闭舱内CO2浓度升高对促进红萍群体净光合效率有明显效果, 红萍光合放O2能力很强, 能有效促使密闭舱内O2, CO2浓度朝着有利于人生存的环境方向平衡, 进而验证了红萍的空间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时间尺度的电离层参数时间序列重构的相轨道,表征了该参数的复杂行为,并由此提出了参量预测的相空间相似及回归模型。两模型用于海口(20°2'N,102°20'E)f0F2和M(3000)F2的预测,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叙述确定总电子含量积分常数(Ωc)的一个方法。它是根据同步卫星信号相对法拉第旋转角(ΩR)随昼夜f02F2值的变化,运用最小二乘法计算Ωc对于f02F2的回归直线。此线的斜率正比于电离层等效板厚τ,直线与纵轴的交点给出Ωc。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电离层基本参量与国际参考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我国满洲里、北京、武昌、重庆和广州等台站电离层观测记录,对各层临界频率的实测值(月中值)与IRI-86的计算值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两者存在着显著而系统的偏离.E层和F1层偏离较小F2层偏离较大,其相对值有时超过60%.总的来说,f0F2的相对偏离:夜间大,白天小冬季大,夏季小太阳活动低年大,高年小随着纬度降低偏离增大模式值普遍大于实测值.   相似文献   

12.
考虑磁扩散率为温度的函数以及绝热条件,线性扰动磁流力学方程组的色散方程是频率的三次方程。由于沿磁场流动的速度u0小于声速us,即ε=u02/us2是一个小量,在零级近似下解色散方程,得到了磁扩散不稳定性。本文进一步讨论在一级近似下小流动对磁扩散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流动不破坏磁扩散不稳定性的存在,并且,它对波数空间中的不稳定区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冲击波在变密度、运动介质中的传播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得到了点源爆炸波在变密度、运动介质中传播的分析解(ω=2,γ=5/3),讨论了耀斑引起的击波在太阳风中传播的一些特性。发现1AU附近区域恰是击波各种重要效应的过渡区;击波减速等效指数i(D=K(uo,Es)R-i(uo,Es,R))是介质运动速度uo.击波能量Es,和击波传播距离R的函数,通常是小于1/2的,不是自型理论预言的那样简单;太阳风的对流效应使击波可以传播到10-20AU以远,与飞船(先躯者10、11号)新近的观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本文求解了点源爆炸波在环形磁场中传播的非自型问题。以耀斑引起的击波传播为例讨论了解的应用。从中可以看到,磁场扰动呈U形,主要发生在0.5Re—1.0Re的击波区域;行星际磁场的存在使击波到达1AU的时间延长了几个小时;击波必须具有大于磁截止能量EM1S2/4π J0R时(符号意义见内容)才有可能传播到1AU以远的地方,日冕磁场结构对耀斑击波进入行星际空间的传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983年满州里(磁纬38.07°)的测高仪资料和子午仪卫星资料进行了处理.前者主要是对F2层临界频率f0F2,而后者是对微分多普勒的总含量NT进行分析.得到满州里上空电离层之平均特性,以及磁暴期间电离层的一些异常变化.结果发现,满州里电离层的平均特性具有典型的季节异常,且f0F2和NT的变化呈现较好的一致性.满州里上空电离层的扰动大都发生在两分点季和冬季,且正相大多发生在冬季,双相大多发生在两分点季,负相大多发生在夏季和两分点季.得出1983年满州里暴时NT和f0F2相对于月中值偏移量的均方根值δNT和δf0F2都与磁Ap指数均方根值δAp之间存在一元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1 999年 1月~ 6月 )名称国别发射日期 近地点/ km远地点/ km周期/ min倾角/ (°) 备 注 “火星极地登陆器” +深空 -2美国 1 999- 0 1 - 0 3日心轨道 执行美航宇局制定的火星探测计划的空间探测器“中华星” - 1中国台湾 1 999- 0 1 - 2 7595 60 5 96.6934.98 中国台湾第 1颗科学卫星 “星尘”探测器 美国 1 999- 0 2 - 0 7日心轨道  “发现计划”的第 4次任务全球星 - M36全球星 - M2 3全球星 - M38全球星 - M40美国 1 999- 0 2 - 0 91 3371 32 31 3431 0 0 51 3561 3381 40 41 0 321 1 2 .611 1 2 .2 61 1 3.2 01 0 5.5252 .0 0…  相似文献   

17.
太阳风中动力论Alfven波的湍流谱(a)朗道衰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个太阳风中Alfven脉动湍流的新模式,动力论Alfven波是Alfven波和离子声波非解耦的新波模。由太阳向外传播的各种波长的动力Alfven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推导出动力论Alfven脉动湍流功率谱Pk,在Alfven半径以外,Pk∝k-3/2,而在Alfven半径以内,由太阳附近的Pk∝k-1变化成Pk∝k-3/2动力论Alfven脉动在Alfven半径以内完成朗道衰减。新模式克服了以前理论模式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summary of our recent work based on global MHD simulations of the Solar wind-Magnetosphere-Ionosphere (SMI) system with emphasis on the electrodynamic coupling in the system. The main conclusions obtained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As a main dynamo of the SMI system, the bow shock contributes to both region 1 Field-Aligned Current (FAC) and cross-tail current. Under strong interplanetary driving conditions and moderate Alfven Mach numbers, the bow shock's contribution may exceed more than fifty percent of the total of either region 1 or cross-tail currents. (2) In terms of more than 100 simulation runs with due southward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IMF), we have found a combined parameter f = EswPswMA-1/2 (Esw, Psw, and MA are the solar wind electric field, ram pressure, and Alfven Mach number, respectively): both the ionospheric transpolar potential and the magnetopause reconnection voltage vary linearly with f for small f, but saturate for large f. (3) The reconnection voltage is approximately fitted by sin3/2θIMF/2, where θIMF is the IMF clock angle. The ionospheric transpolar potential, the voltage along the polar cap boundary, and the electric fields along the merging line however defined they may be, respond differently to θIMF, so it is not justified to take them as substitutes for the reconnection voltage.   相似文献   

19.
利用赤道异常峰区台站(Okinawa)观测的, f0F2资料(1977—1990), 分析计算了赤道电离层行星波周期振荡(2日、3—4日、5—7日及10—16日)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发现其在一年四季都有出现, 但相对强度在冬、夏季较大, 且冬季更强;其振荡周期也随季节有所变化, 以2日波而言, 夏季更接近于2日, 而冬季则多在2日多至2日半区间振荡;更长周期的波的所谓夏季峰值的出现, 还有向夏初和夏末过渡的趋势。并发现振荡与太阳活动性呈负相关, 即低年的相对幅度要强于高年, 并且周期越长负相关越显著;同时显示出振荡的出现率及频率变化受到QBO的调制, QBO东风相期间比西风相更易于出现长周期振荡。这些结果说明赤道电离层明显受到中低层大气动力学变化的向上耦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查了120°E附近的五个中低纬电离层观测站在极光强扰动下的f0F2行为。共考查了从1966—1970年五年资料中AE>1400日及1969年中AE>1000日的f0F2行为。研究得出了与印度站链有所不同特征——在极光强扰动下120°E中低纬五站之f0F2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而不是增加,并且在中纬较高纬度的满州里站之f0F2减小比北京站要显著。扰日后效在中、低纬区不同,低纬之武昌、广州和海南岛三站均呈现扰动过后次日上午段的f0F2增加,中纬较高纬度的满洲里站仍呈现f0F2减少。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低纬区主要受赤道喷泉效应改变的影响,而中纬及亚极光纬区主要受极光强扰时产生的环球电场的直接作用结果,它反映了纬向电场耦合传递的影响。当然极光扰动时对中性大气层的能量输入亦对观测到的现象有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