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航天器综合测试信息管理平台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航天器工程》2015,(6):123-128
针对航天器研制中综合测试工作周期长,管理难度大,缺乏全过程信息协同管理系统的问题,提出了航天器综合测试信息管理平台设计架构及关键技术,实现了单航天器综合测试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和多航天器并行测试过程的集中监控,为提高综合测试的集成优化和效率提供了支持工具。  相似文献   

2.
《航天器工程》2015,(5):137-143
分析了星载数据总线测试的层次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级处理的数据总线综合测试方法,并设计了专用测试设备。该设备以定制的智能PCI板卡为核心,依托工控机平台,实现了星载数据总线的综合测试,并成功应用在某航天器测试中。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实现综合测试的同时很好地化解数据总线测试的实时性难题,其时序控制精度达到亚微秒级,全面提高了测试精度和测试效率,可为其它航天器数据总线测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志飘  温洁  张鑫 《航天器工程》2015,24(1):140-145
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航天器综合测试系统的现状,指出其资源利用率低、测试成本高的不足;然后针对这些不足,结合未来航天器综合测试业务新需求,提出了一种应用云计算平台的航天器综合测试方法,给出了该方法的综合测试云架构,分析了其在资源利用率、可靠性、可扩展性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最后给出航天器综合测试云系统的实施方案,供今后我国航天器测试系统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4.
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将面临从传统的基于"实物航天器"的测试技术到基于"实物航天器+数字航天器"的测试技术的转变。文章从航天器综合测试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需求出发,以测试技术发展为主线,以测试基本原理方法为重点,从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体系架构、测试设计与实施要点、测试技术发展等方面,全面介绍了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基本内容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航天器工程》2015,(5):113-118
为解决航天器批量测试、高密度发射、多地并行测试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支持航天器综合测试的远程测试方案,即通过建立前后方高可靠的通信链路,配合前端设备和远程测试支持设备,将主要测试队伍和测试设备置于后方,有效精简前方设备和人员。文章分析了影响航天器远程测试的设计约束,设计了远程测试系统架构与部署,给出了航天器远程测试的工作模式,并通过航天器测试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航天器工程》2017,(5):99-108
综合运用航天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系统识别能力提升要素,从系统层面思考和改进航天器综合测试的管理方法、工作程序及工具手段等。结合航天器研制任务特点,在一定资源、时间和成本约束条件下,开展航天器综合测试流程再造、资源优化配置及组织模式创新等一系列专业化测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针对批产航天器,建立流水线组批测试模式;针对复杂新研航天器,建立专业化集群测试模式。通过构建统一的多航天器自动化测试平台,建立测试用例库、测试流程库和测试故障模式库,推进基于测试用例的一键式自动化测试,实现测试任务的精细分解、测试资源的优化配置、测试风险的精细管控。该专业化测试模式既能确保航天器测试任务的质量与安全,又能解决后续日益增长的高峰测试任务需求与有限测试资源之间的突出矛盾,可供其他工程测试任务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航天器测试注入数据序列生成效率低、易出错问题,在Visual Studio环境下运用C++语言和开放数据库连接(ODBC)接口技术,设计了航天器测试注入数据序列自动化生成软件,形成了注入数据序列自动化生成方法。与传统人工序列生成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自动、快速、智能的优点。通过载人航天器综合测试应用,结果表明:航天器测试注入数据序列文件生成效率提高95%。可为航天器自动化综合测试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航天器工程》2015,(4):51-57
阐述了运用最优化方法进行质量特性配平计算的研究现状,针对目前航天器研制过程中的质量特性配平问题,结合配重的离散性及耦合性的特点,提出一种利用序列二次规划结合分支定界的离散变量优化方法,从而获得配平设计最优解。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获得最优的配平布局及配平质量,大大降低了传统配平方法的配重质量,减少了安装时间,有效避免了重复配平的操作,提高了航天器总装配平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多自由度气浮仿真试验台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浮台仿真是卫星等航天器地面仿真试验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多自由度气浮仿真试验台可以用来研究航天器的编队飞行、轨道机动和空间交会等问题.文中对国内外近几年多自由度气浮仿真试验台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归纳总结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相关技术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航天器质量特性测试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航天器质量特性测试提供航天器轨道控制和姿态控制所需的质量特性参数,同时验证航天器结构和布局设计的合理性,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在航天器的研制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在对国内和欧美等航天发达国家航天器质量特性测试技术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外航天器质量特性技术的进展情况,重点分析了NASA哥达德空间飞行中心和欧空局下属法国...  相似文献   

11.
郭新梅  袁修干 《宇航学报》2010,31(1):276-281
个体气冷系统是一种致冷有效、穿着舒适的热防护装备,在设计和使用中 提高其致冷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从工程和生理上分析了影响个体气冷系统致冷力的多种 因素,包括供气温度、湿度、流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致冷面积、流量分配、隔热性 能等。得出了提高蒸发性和对流性两类通风服致冷力和舒适性的方法。为不同工况下合理设 计和选用气冷式个体热防护装备,使之具有更高的人机工效和更好的舒适性提供了参考和借 鉴作用。〖JP〗  相似文献   

12.
闫峰 《火箭推进》2009,35(4):38-43
空气泄入式扩压器是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设备,扩压器内流场情况是评价扩压器性能的重要依据。使用CFD软件分析计算了三种不同空气间隙(0mm,10mm,20mm)的扩压器模型,得到了不同间隙下扩压器内流场压力、温度等参数的分布情况。探讨了发动机喷管偏心对扩压器内流场造成的影响。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相吻合,证明扩压器模型正确。  相似文献   

13.
载人航天器大功率智能配电单元电磁兼容性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功率智能配电单元是载人航天器的核心设备,其原理复杂,电磁兼容问题突出。文章针对大功率智能配电单元的3个主要功能模块,分别采取吸收、滤波、元器件合理选择、印刷电路板设计和屏蔽设计等多种措施,有效抑制了大功率智能配电单元的电磁干扰,同时解决了多个大功率DC/DC变换器并联工作时干扰叠加的问题。经测试验证,优化改进后的大功率智能配电单元的电磁兼容性能无超标点,满足电磁兼容性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空袭能力的快速提高,防空防天装备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首先分析了空天威胁环境,从预警探测、指挥控制、防御拦截3个方面阐述了国外防空防天装备的发展现状。最后指出了防空防天装备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认为更精确的预警探测能力、更高自动化的指挥控制系统、一体化的拦截系统是今后技术发展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用三轴气浮台进行混沌控制与反控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孔令云  周凤岐 《宇航学报》2007,28(1):99-102
以航天器姿态运动为工程背景,以三轴气浮台为物理实验平台,研究了混沌控制与反控制问题;提出了用外控制力矩进行混沌化,然后再将混沌控制信号施加于动量轮来进行混沌控制实验的方法;通过引入非线性解耦反馈,构造了一种易于物理实现的具有更强代表性的连续非线性系统,从中发现了一大类新的形态各异的混沌吸引子。  相似文献   

16.
邵长胜  张克 《宇航学报》2001,22(3):81-86
带滑环伺服系统且采用空气静压气浮轴承的高精度陀螺漂移伺服转台,其控制精度受到气浮轴承粘滞力矩、涡流力矩、轴系质量配置不当造成的静不平衡力矩和滑环伺服系统对主轴干扰力矩的影响。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认为,当主轴轴系垂直于地面放置时,其主要干扰力矩来自滑环伺服系统。论文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各项检验和处理的基础上给出了主轴常值和随机干扰力矩的数学表达式,为进一步提高同类伺服转台的伺服精度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黄成  王岩  陈兴林 《宇航学报》2016,37(10):1222-1231
针对卫星交会对接中相对姿态和位置的控制问题,设计一种6自由度(DOF)气浮台,并推导出描述两个气浮台模拟卫星交会对接运动的耦合6自由度(DOF)动力学模型。为解决气浮台模拟空间失重环境中的重力力矩干扰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应用新颖的快速非奇异终端滑模面的自适应有限时间控制器的自动平衡系统,估计出质心位置,通过控制三个平衡质量块补偿姿态平台质心与旋转中心之间的位置偏差。李雅普诺夫理论推导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完成对姿态平台质心位置的准确估计,实现质心与旋转中心的高度重合。  相似文献   

18.
介绍一种全姿态定北装置,它以动调陀螺仪和加速度计为测量元件,利用正切法双轴测速定北和重力加速度信息,进行全姿态方位角计算,采用浮点片TMS320C32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进行计算和控制,提高了系统的运算精度和速度,可快速自动准确测出真北方位角,着重讨论基于DSP的动调陀螺定北仪的原理,信号处理和误差分析,以及与人工调平定北仪的比较。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有洛伦兹力磁轴承功耗较高、工作气隙磁场非均匀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组合磁钢叠加磁场的新型洛伦兹力磁轴承设计方法。首先建立了传统洛伦兹力磁轴承电磁力矩模型,揭示了洛伦兹力磁轴承功耗和控制精度与其磁场性能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磁场强度均值和磁场均匀度的概念,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出一种轴向整环充磁磁钢与径向分块充磁磁钢组合工作的新型方案。其中轴向充磁磁钢产生主磁场,保证工作气隙周向均匀性,辅助以径向充磁磁钢,使磁场主要聚集在工作气隙处。相比现有洛伦兹力磁轴承,在相同尺寸约束条件下,新型洛伦兹力磁轴承径向磁场均匀度提升了8.7%,磁场强度提升了51.8%,周向磁场连续性显著提高。仿真结果表明,新型洛伦兹力磁轴承可以有效降低功耗、提升控制精度,研究成果可为研制超高精度磁悬浮惯性机构提供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舱段间连接装置,分析了其在轴向力载荷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并以相对滑动作为失效判据给出了预紧力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卡箍倾角、摩擦系数以及预紧力等对该结构承载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直径为1 200 mm的连接结构能够满足1 000 kN 轴拉载荷下的使用要求。卡箍与壳体配合面倾角、摩擦系数以及预紧力等均会对该连接结构的承载能力产生影响,其中预紧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预紧力增大,卡箍与上下壳体对接面的压力增大,产生的摩擦力增大,因此其轴向承载能力增大。此外,随着配合面倾角增大以及摩擦系数的减小,则会导致该连接装置承载能力产生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