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杨闯  刘建业  熊智  赖际舟  熊骏 《航空学报》2020,41(1):23280-023280
随着脑与神经科学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昆虫和哺乳动物大脑导航机理启发下的感知/认知/路径规划/动作决策一体化类脑导航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可以实现由原始感知信息输入到导航动作决策的直接输出,呈现出接近动物端到端面向目标导航的智能行为,具有提高密集型无人机集群导航鲁棒性、准确性、实时响应动作、自主智能性以及计算效率的潜力。阐述了昆虫和哺乳动物大脑导航机理及其互补对称关系,以及昆虫和哺乳动物大脑导航机理启发的端到端类脑导航技术内涵;论述了类脑导航技术研究进展,包括类脑环境感知、类脑空间认知、面向目标类脑导航;分析了类脑导航向智能化、神经形态系统以及群体导航发展的新趋势;最后讨论了类脑导航技术应用于无人机密集集群系统时存在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论“适度消费”的伦理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行为是道德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统一,这是我们能够对消费行为进行伦理评价的基本依据。本文从个人消费者需要出发,以生态伦理的视角,着重探讨适度消费“度”的确定及其根据。本文认为:社会为消费者提供的“基本生活条件”与自然的可持续能力能够承受“最高消费量”共同构成了适度消费的“度”,这个“度”兼顾了消费者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尤其在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显的现代,后一种伦理关系尤为珍贵,它所体现的理性生活态度,值得人类尊重和坚持。  相似文献   

3.
胚胎电子细胞阵列中空闲细胞的配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空闲细胞是胚胎电子细胞阵列(EECA)实现自修复的前提,空闲细胞越多,系统的可靠性越高,但过多的空闲细胞也将带来巨大的硬件资源消耗。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电子系统追求高可靠性的同时,硬件资源消耗也必须考虑,为优化胚胎电子细胞阵列中空闲细胞的配置,以阵列可靠性和硬件资源消耗为出发点,将多态系统理论引入到阵列的可靠性分析中,优化可靠性计算模型。针对经典胚胎电子细胞阵列,在不同自修复策略下,仿真并分析阵列的可靠性、硬件资源消耗与空闲细胞配置的关系。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不同自修复方式下空闲细胞的配置方法,同时兼顾可靠性和硬件资源消耗的要求。同时,研究了确定规模的胚胎电子细胞阵列自修复方式的选择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对推动胚胎电子细胞阵列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导向及其市场走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6年是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最多和调控力度最大的一年,文章就调控后的房地产业的政策环境、市场情况、价格走势和消费心态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我国2007年房地产走势进行了相关分析,认为随着国家对土地资源的严格控制,土地出让制度的逐步规范,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出现两极分化态势;房地产宏观调控也会对自住者、投资者、中介、银行和开发商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国房产市场将在调控中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飞机短舱声衬作为飞机降噪的关键手段,其设计的成功与否强烈依赖于声学性能验证实验技术的发展。短舱声衬的声学设计一般分为两个层面,各自关注不同的研究目的与验证对象。在初步设计层面,一般借助声衬声阻抗提取技术对阻抗设计进行验证;在详细设计层面,一般使用缩比尺度和全尺寸短舱样件、借助声模态测控技术对整体声学效果进行验证。本文对比了基于双传声器法和直接提取方法发展而来的声衬阻抗提取技术,和基于相位控制阵列方法发展而来的声模态测控技术,以及这两种技术在发动机进排气道声衬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双传声器法在低频下具有更高的精度,高频范围内双传声器法和直接提取方法的精度均降低,中频范围内双传声器法和直接提取方法的无量纲声阻和无量纲声抗差别小于0.2,均展示了较好的适用性。基于相位精细控制的旋转声模态发生技术研制的发生器能够产生超过10 dB以上的模态分辨率,能够用于测试声衬对多个目标模态的调控效果。为了进一步研究无缝声衬降噪量提升的主要机制,实验中使用模态发生器依次发出单独纯净的声模态,对两型声衬实验件开展对比测试。采用新一代技术研制的无缝声衬相比上一代成型工艺制成的带拼缝声衬在多声模态调控和关键...  相似文献   

6.
刘鹏宇  朱雪耀 《航空学报》2023,(S1):160-168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数量与空域需求显著增长,无人机进入融合空域成为趋势。为改进传统的“人在回路”空管模式,提高融合空域的管控效率,对深度学习方法用于空管指令解析进行了研究。根据空管用语的特点对指令进行整理、扩充、分类和标注,编写了可用于自然语言理解模型学习的空管指令数据集。使用BiGRU-CRF模型作为深度学习的基础架构,加入注意力机制与意图反馈机制构建联合模型获取指令意图及指令参数。分别在空管指令数据集和ATIS数据集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模型在意图识别和槽填充任务较基础架构均有近1.5%的提升,证明论文方法具备实用性和有效性,为无人机自然语言指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应用设计过程的胚胎硬件细胞单元粒度优化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砦  王友仁 《航空学报》2016,37(11):3502-3511
胚胎硬件的高可靠性主要由新颖的硬件体系和细胞电路结构来保障,缺乏应用设计过程的可靠性提高方法研究。分析了在应用设计过程中可调的胚胎硬件可靠性影响因素,针对细胞单元粒度不同会导致细胞面积变化从而影响细胞阵列可靠性的实际情况,对传统可靠性模型无法体现细胞面积变化的不足进行了改进,建立了新的可靠性模型。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出不同细胞单元粒度情况下的细胞阵列可靠性变化规律,进而给出细胞单元粒度优化选择方法,设计者基于该方法不需设计完整电路就能确定自身设计能力范围内获得最大可靠性的细胞单元粒度。  相似文献   

8.
目前,医学超声技术正逐渐从传统的基于波动效应的组织器官结构成像,以及基于热效应和空化效应的病变组织毁损等治疗方式,逐步向多功能诊疗技术融合的方向发展。超声力学效应 (即声辐射力),作为其最重要的生物学效应之一,越来越受到科研和医疗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受益于对超声力学效应理论和机制的不断深入了解,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涌现出多种基于声辐射力的超声诊疗新技术,如能够对组织力学参数进行定量测量的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以及能够对脑部等神经细胞的活动抑制状态进行无创调节的超声神经调控技术,极大地拓展了超声在医学临床领域的应用,为肝硬化、乳腺癌等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以及脑疾病治疗和脑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方法和工具。本文将对这些基于超声力学效应的医学超声新技术近年来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介绍,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声爆影响航空器飞行的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等,通过飞行试验进行真实条件下的声爆测量是进行声爆问题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声爆飞行试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全传播路径声爆测量技术难点。首先,对近70年的航空器声爆飞行试验研究进行概览,总结了技术发展阶段;其次,对声爆传播特征及对测量的要求进行简要分析,总结了声爆飞行试验测量技术方案;再次,对近场至地面的全传播路径声爆测量关键技术以及辅助参数测量技术进行综述,解析技术要点和发展趋势;最后,对声爆飞行试验测量技术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且对中国声爆飞行试验技术研究现状进行简略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无人系统免疫智能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雷  袁源  乔建忠  余翔 《航空学报》2020,41(11):24618-024618
传统的无人系统人工智能技术重点研究人脑思维、感知和肌电反应等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实现。免疫反应是生物体在面临病毒、细菌和天敌时保持生存和健康的独特生理机制,是智能系统技术研究领域的崭新视点。受动物应对病毒侵袭、环境剧变、天敌威胁等不利态势的免疫反应、保护自我和进化机制启发,提出无人系统在包含攻击、干扰、拒止、封锁、损伤、故障和博弈等恶劣环境和对抗模式下的生存安全问题,建立无人系统免疫智能技术的一般框架,架设无人系统和生物体之间免疫机制的桥梁。主要内容包括无人系统免疫智能技术的基本概念、反应机理、关键技术和研究框架,并分别从感知与诊断、适应与激励、学习与进化等技术层面进行了问题描述。最后,对免疫智能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张英  李青峰 《飞机设计》2020,1(1):90-95
组织间隙内镜外科 (Tissue Interspace Endoscopic Surgery,TIES) 是应用于体表软组织、肌间隙、脂肪筋膜间隙、面部器官等部位的内镜手术。相关探索已有近40余年历史,但一直没有提出明确的概念,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技术研发, 发展较缓慢。当代微创精准医疗引领着外科前沿技术,本文结合内镜技术进展,对组织间隙内镜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梳理,并首次提出组织间隙内镜外科TIES概念,对其在临床的应用、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回顾和技术展望。  相似文献   

12.
全球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加。病理性心脏重塑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在病理性心脏重塑中心脏代谢的改变。心脏肥大和心力衰竭时心脏代谢紊乱,心肌从脂肪酸为主的代谢特征转变为葡萄糖为主的代谢特征,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本文综述了病理性心脏重塑中脂肪酸、葡萄糖和氨基酸不同底物代谢变化特征及其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基于病理性重塑的代谢改变分析潜在干预靶点,从代谢调节的角度为药物研发提供新路径和理论依据,以改善心脏肥大和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孔圆  黄晓军 《飞机设计》2020,1(1):21-25
造血功能不良是骨髓衰竭性疾病的共同特征,但是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是亟待解决的重要临床科学问题。 生理情况下,造血干细胞受到骨髓微环境的严格调控。造血干细胞移植不仅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研究造血调控的理想模型。移植后造血重建不良是研究骨髓衰竭性疾病的良好疾病模型。总之,积极探索造血调控的新机制,对于建立骨髓衰竭性疾病的新型干预策略具有重要临床转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陈娟娟  王奇  孙辉 《飞机设计》2020,1(1):66-72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微生物菌库,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改变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和代谢系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宿主的遗传、年龄、性别、疾病状态、用药、激素水平、生活环境、地域、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体肠道稳态。饮食和生活习惯不仅会在短期内塑造肠道菌群,长期来看也是调整和干预肠道菌群最有效的方式。有研究认为肠道微生物差异始于宿主基因,但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宿主基因型仅可解释个体间微生物差异的1.9%, 而生活在同一地域环境中、饮食和生活习惯相近的人,其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更加相似[1]。一项中国人群的研究中也证实了地域是决定肠道菌群特征的决定性因素[2]。这一方面提示我们在进行肠道微生物与疾病的临床干预性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宿主生活的地域环境、饮食和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进行地域特异性肠道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我国幅员辽阔, 地域丰富,民族众多,但目前我国的肠道微生物研究多集中在东南沿海等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在西北地区却相当缺乏。 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高原地带,高海拔,低氧压,昼夜温差大,造就了独特的生活环境、饮食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当地生活着包括藏、回、东乡、裕固等多个少数民族的人群,因此进行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群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对探究特定地域环境和饮食生活条件下人群的健康和疾病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寻找新的疾病治疗菌株,为地域性高发病和疑难杂症等的预防和诊治提供基于肠道微生物的参考[2]。  相似文献   

15.
肝内胆管癌是仅次于肝细胞肝癌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肝内胆管癌的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目前,肝内胆管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由于肝内胆管癌在早期多无特异性症状,患者常在确诊时即为晚期,失去手术机会。转化治疗是近些年被提出的新概念,其认为初始无法手术切除的恶性肿瘤可以通过多种治疗方式进行降期,从而使患者得到手术的机会,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随着各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以及疗效的验证,肝内胆管癌的转化治疗也迎来了曙光。本文即围绕肝内胆管癌转化治疗的现状以及本团队在该领域的实践经验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吴舒  杜军保 《飞机设计》2020,1(1):61-65
川崎病多发病于 5岁以下的儿童,静脉免疫球蛋白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 无反应的川崎病患儿罹患心血管并发症风险明显增高,而早期识别IVIG无反应的川崎病患儿并予以积极治疗可有效改善其预后。本综述结合文献,对IVIG无反应川崎病的预测单项指标及预测模型进行总结,为川崎病患儿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由遗传、环境等因素引起的胰腺组织进行性慢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在国际上广受学者关注,较为密集的发表了多篇高质量临床指南和研究。该疾病目前发病率逐年增加,病因和机制复杂,临床病程多变,早期诊断困难,临床缺乏有效治疗药物,患者生活质量较低,未来仍有诸多问题有待攻克,基础与临床研究空间大。本文就近年来针对慢性胰腺炎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做一回顾,以期为国内胰腺炎研究领域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吕克洪  程先哲  李华康  张勇  邱静  刘冠军 《航空学报》2019,40(11):23285-023285
电子设备是各类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装备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械类设备存在明显退化状态征兆不同,电子设备退化状态无明显的外在表现,尚无有效征兆对其状态进行刻画,对其进行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该问题,梳理了电子设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介绍了电子设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复杂电子设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在此基础上,结合未来复杂电子设备新特点及该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从基于间歇故障特征的健康状态表征、面向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的测试性设计和多源特征融合的健康状态评估等方面,提出了电子设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李铁  徐文东 《飞机设计》2020,1(1):86-89
肢体瘫痪是人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仅脑卒中等造成的偏瘫在我国就达两千余万患者,长期“无医可治”。中国原创的左右颈七神经交叉移位,将瘫痪上肢神经换接到同侧健康大脑,不仅偏瘫肢体功能显著恢复,更进一步更新发展了传统脑科学理论。然而对于脊髓损伤后肢体瘫痪或严重肢体残缺患者来说仅依靠医学方法尚不能有效治疗。近年来,围绕传统脑电技术发展而来的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衍生出的交叉学科逐渐兴起,拥有能够解决医学遗留难题的潜能,在国内外掀起一番热潮。作为国家战略需求,研究者应当抓住机会,加大力度支持跨领域、多学科融合,共同研发肢体功能重建新方案,实现新兴科技与中国原创技术融合的再次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