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工程估算和11000多次风洞试验,研究了后掠机翼、三角机翼和曲前缘机翼参数对歼击机升阻特性的影响,以及对改善高机动性歼击机升阻特性的各种气动力措施、增升装置、放宽静安定度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展弦比、中等后掠角的切尖三角翼是一种较好的高机动性歼击机机翼。利用压缩飞机最大迎风面积和面积律修形降低跨、超音速零升阻力,利用机翼前缘扭转减小小迎角阻力,利用机动襟翼和机翼边条减小大迎角阻力,这样可使飞机在各种迎角情况下都具有最佳阻力。利用边条增大飞机升力。综合使用边条和机动襟翼降低抖振强度,提高抖振边界。从而全面满足了战术性能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歼击机空战格斗能力有关的飞机机动性能作了简要的分析,对不同机动性能在空战格斗中的地位提出一些看法、着重探讨改善定常盘旋性能的几种技术措施,及其在不同气动布局形式飞机中的作用,特别对前缘机动襟翼和放宽静安定度对改善机动性能的效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明确指出放宽静安定度能使鸭式近距耦合布局形式飞机的机动性能提高得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无尾飞机布局方向控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无尾飞机布局方向控制特性风洞试验研究的主要结果。在两种典型布局上研究了扰流板、开裂副翼、机头边条、活动和偏转翼梢及舵面的方向控制特性。认为机头边条、开裂副翼、活动(偏转)翼梢及其舵面组合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方向控制方案,可供无尾飞机布局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代歼击机一般都是纵向不稳定的且有过失速机动能力的飞机。静不稳定飞机作过失速机动的前提是在大迎角时具有足够的、可操纵的下俯力矩。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外陆续发表的几项判别准则和我国的歼击机先进气动布局研究成果,论述所需下俯力矩大小及在飞机布局上实现的可能性。文中引用的曲线来自具有超音速巡航、高机动能力、隐身、双发、双立尾的三种布局方案的风洞试验结果。三种布局形式即:正常式,鸭式,三翼面布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93方案的边条又一次精选,得到了满意的新边条,为提高大攻角下横航向气动特性,对93方案的双立尾改动设计加工了三种立尾和一个下反平尾共四种方案,在FL-1风洞中完成了实验选择和分析,认为原立尾向前移的方案是较满意的布局。采用新边条、双立尾前移和弯扭(机翼、所构成的正常式布局方案,其模型实验表现出良好的全机纵横向气动特性,全面满足第四代歼击机气动设计要求,是一个难得的好布局。  相似文献   

6.
无尾飞翼气动布局是UCAV总体设计的最佳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作战要求出发,无人作战飞机(UCAV)应具备全隐身、高机动性、高空长航时及经济性好的设计特点,无尾飞翼气动布局可以满足上述要求,称得上是UCAV总体设计方案的最佳选择,但仍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7.
针对无尾布局飞机高升阻比与小低头力矩的翼型设计要求,在研究前加载与后卸载对翼型气动力影响的基础上,基于前加载与后卸载设计思想,采用调整翼型的厚度与弯度及其分布的翼型设计方法,很好地解决了无尾布局小低头力矩翼型设计问题,实现了具有高升阻比、小低头力矩的翼型设计目标。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可靠,具有较好的工程实用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无尾飞翼气动布局是UCAV总体设计的最佳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UCAV使用要求(作战模式)出发,分析了四个突出的设计特点,并且阐述了无尾飞翼气动布局的固有优势,最后得出无尾飞翼气动布局是我国UCAV总体设计方案的最佳选择。同时分析了无尾飞翼气动布局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设计思想符合航空飞行器设计规律。  相似文献   

9.
为了降低战斗机的RCS,减小飞行阻力,改善战斗机的机动性能及降低成本,无尾战斗机将成为未来战斗机的一种选择.文中介绍了无尾战斗机的气动布局,探讨无尾战斗机的稳定与控制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首先分析了无尾飞机翼尖失速的特点,包括与其他布局形式共有的和自身特有的特点,重点是翼尖失速对无尾飞机飞行品质的影响。讨论了后掠角和尖削比这两个机翼外形参数对翼尖失速特性的影响。从空气动力学角度出发,根据2种不同的思路,综述了5种解决翼尖失速的方法,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原理。最后提出改善无尾飞机翼尖失速特性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超音速发动机尾喷流的红外抑制是超音速飞行器隐身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两种超音速尾喷流的红外抑制方案二次旋流方案与组合波瓣方案 ,并对两种方案共 7组试验件在不同的结构和二次流速度情况下进行了大量重复试验。在旋流方案试验中 ,对二次流加旋诱发大尺度流向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得到旋流角度、二次流速度等对掺混效果的影响规律 ,试验结果表明 :对于本结构方案 ,当二次流速度为 49m/s,旋流角在 3 0°左右 ,掺混效果最好 ,且随二次流流速的增加而加强。在组合波瓣方案的试验中 ,对组合波瓣用于超音尾喷流红外抑制进行了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可对超音尾喷流的红外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刚  胡峪  宋笔锋 《航空学报》2015,36(7):2214-2224
飞机的飞行性能与重心(CG)位置密切相关,尤其是后掠式无尾飞机的重心位置对其飞行性能影响更甚,如果重心位置发生变化,升力分布随之改变,进而影响飞机航时。针对这个问题,从气动布局和设计方法两方面,设计了一种航时对重心位置不敏感的无尾无人机(UAV)。气动布局上,提出了利用螺旋桨动力配平纵向力矩的鸥翼(GW)布局,以减小重心位置变化对升阻特性的影响;设计方法上,采用稳健性优化设计(RDO)理论,分析重心位置不确定时的航时低敏感度问题。以一架小型电动无人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无尾无人机稳健性优化设计环境,包括总体设计、代理模型构造以及稳健性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螺旋桨动力配平的鸥翼布局使重心可用范围增加了5%;静安定裕度在5%~15%变化时,该布局可以有效提高航时稳健性。采用稳健性优化得到的无人机几何参数,大幅度降低了重心位置对航时的影响,显著提升了满足约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3.
飞机气动力与隐身一体化外形参数模糊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敬  李天  武哲 《航空学报》1999,20(3):283-284
第4代战斗机既要求超音速巡航能力和突出的隐身能力,又要求在高亚音速有较高的机动性即格斗能力,必须综合考虑亚、超音速气动力及隐身对飞机外形参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高机动性歼击机气动布局的一些问题,其中包括机翼平面形状的选择、平尾参数及其位置的选择、立尾参数的选择和进气型武的选择等问题。在机翼平面形状的选择中,还介绍了机动襟翼、机翼边条和翼型前缘弯曲对提高机动性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和设计上的一些问题。进气型式的选择主要从改善大迎角飞机和发动机匹配的角度,比较了机身两侧和腹下两种进气型式,介绍了不同进气型式对全机气动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某大飞机布局风洞实验尾支撑干扰开展了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发展的数值方法计算结果与风洞实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对于类似构型的飞机,在迎角-2°~6°范围,可认为尾支撑干扰量随迎角呈线性变化,采用前位叶片支撑作为辅助支撑带来的二次干扰量可以忽略,新型双天平辅助支撑系统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果;尾支撑对机身、尾翼、机翼等部件的绕流都有影响,干扰量随构型而变,对阻力、力矩影响较大,且随Ma数变化,因此不同构型实验数据需要单独修正。所发展的带风洞支撑系统的数值模拟软件能够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可用于支撑干扰修正研究以及风洞实验支撑系统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得作战飞机在不同的速度阶段始终保持良好的空气动力性能,提出了一种通过改变机翼前掠角进而改变机翼平面形状的方法,来始终保持最佳气动效率——变前掠翼无尾气动布局,即超声速飞行状态(三角翼)、低速飞行状态(平直翼)以及高机动飞行状态(前掠翼)。采用仿真的方法,对上述3种外形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出了3种外形的纵向气动性能数据。结果表明,变前掠翼无尾气动布局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和隐身性能,并且可为后续的型号研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读者之音     
LCA与FC-1比较之我见1布局LCA采用了静不稳定的无尾二角翼布局,而FC-l采用静稳定的常规边条翼布局。前者结构重量轻,超音速阻力小,并且由于采用静不稳定设计,大迎角状态下升降副翼事实上是下偏,起了襟翼的作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升力,改善了起降性能和机动性,但此类布局诱阻大的缺点仍然存在。后者,人边条翼与中等后掠角机翼相结台,大仰角下升力会有显著提高,但因中等后掠角机翼本身大迎角升力较小,因此与单个大后掠机翼比较,并无优势。静稳定设计又进一步限制了边条翼升力潜力的发挥。两相比较,应是LCA占优,胜在静不…  相似文献   

18.
朱一锟 《航空学报》1990,11(4):115-123
 本文通过对初步设计阶段中航天飞机立尾气动布局原则的讨论和现有航天飞机立尾气动布局型式(包括方案)的分析,明确了航天飞机立尾气动布局可能的三种模式和改进航天飞机横侧向气动特性的主要措施等问题。这些结果对航天飞机气动布局和外形初步设计有直接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给出了新一代歼击机的主要战术技术特点及国外为之开发的技术措施主要方向。首先提出了新一代歼击机超声速机动能力和超声速巡航能力的必要性 ,论述了直接控制能力的机动优势及采用超临界迎角的机动对飞机的要求 ,然后对动力装置、操纵系统、结构材料、隐身技术和气动外形布局等 5个方面的技术发展分别作了介绍本文给出了建立新一代歼击机布局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一架双发歼击机以单发巡航的收益。文中分析了单发工作增加巡航性能的机理,研究了当单发工作时作用在飞机上力的变化。并以一架超音速歼击机为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计算。计算表明,对于执行低空作战任务来说,双发飞机以单发巡航可以获得显著的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