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实践十号于2016年4月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后,其回收舱于4月18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着陆区。这是我国第一颗专门用于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研究的返回式卫星。  相似文献   

2.
我国"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成功进行了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基础物理、微重力燃烧等9项空间实验。该项目将育种卫星的留轨舱作为一个微重力实验平台,利用遥感科学技术进行了一批不需要样品回收的微重力实验,发展了我国的卫星微重力平台及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微重力火箭是近20年来从探空火箭系列中发展出来的一种用于微重力科学研究的技术实验火箭。微重力科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微重力材料科学和微重力流体科学,并涉及到空间生命科学。1971年10月美国航宇局发射了空蜂170A,首次利用探空火箭进行空间材料加工实验尝试,1972年1月在发射黑雁5C火箭时,再次进行了金属熔炼实验。这两枚火箭的发射,证实了用探空火箭进行微重力科学实验是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从而揭开了微重力火箭研制和应用的序幕。  相似文献   

4.
发射短讯     
正实践十号已运抵酒泉将于4月发射据中国航天网2016年3月9日报道,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抓总研制的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十号已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于4月发射。据悉,作为将要发射的第25颗返回式卫星,实践十号进行了大量适应性创新设计。该卫星将为专门用于微重力科学和生命科学提供试验平台,为我国太空微重力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欧俄"火星生物学"探测器发射升空据科技日报2016年3月15日报道,ESA和俄  相似文献   

5.
从实践5号卫星两层流体微重力科学实验探讨我国空间科学实验的工程实施。分析了和空间科学实验有关的工程问题,指出空间科学实验应紧密结合工程技术与航天技术的工程实施可行性,需要有很强的空间工程背景。  相似文献   

6.
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的材料加工业还刚刚开始,研究人员正在为随时都可以获得微重力环境而努力,这是空间材料加工进入 商业化的基础。目前美国和欧洲在载人航天器上进行了大约140项材料流体科学实验,而且还利用探空火箭进行了250项同类试验。由于美国航天飞机飞行曾一度受挫,使西方各国进入空间的机会受到了限制,苏联光子号回收舱和中国的返回式卫星在市场上倍受青睐并极有可能获得成功。中国和苏联在其返回式卫星上不止一次为西方搭载过微重力试验装置。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在国际空间站上所能进行的生命科学、生物、航天医学、材料科学、流体物理、燃烧科学和对地观测、天文观测等微重力科学和空间观测科学的8个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国际空间站应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3):354-354
[据美国《大众科学》网站报道]国际空间站"身价"不菲,很多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的科学实验似乎都与地球生活有关。而且,很多科学实验只能在此进行。国际空间站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微重力研究,  相似文献   

9.
自1987年8月进行了第一次空间微重力试验以来,我国已先后进行了5次空间微重力试验,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本文比较全面地综合介绍了我国在空间材料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研究和试验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科学家对空间飞行器所具有的宇宙射线辐照、微重力、高真空、磁场等特殊环境进行不懈地探测,把空间特殊环境当成一种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进行大量的空间科学试验,取得重要成果。本章记述2000年以前通过我国返回式卫星搭载进行国内外新技术搭载试验、微重力测量搭载试验、微重力材料搭载试验、空间生命科学试验、空间育种试验,开展空间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一种用于空间机械臂的 微重力模拟悬吊配重试验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空间机械臂工作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中,广泛用于太空中的舱段对接、在轨维修等操作,因此需要在地面模拟微重力环境以满足空间机械臂研制试验要求。文章基于国内外模拟微重力环境领域技术现状,依据型号研制试验要求,提出了一种用于大型空间机械臂性能和可靠性验证的微重力环境模拟悬吊配重试验系统,并给出了悬挂机构子系统、二维随动子系统、恒拉力子系统、位姿测定子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2.
空间微重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就具有进行空间微重力研究和试验的较好条件,但开始试验是在1987年8月。从那时起共进行了4次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笔者认为应该把微重力科学和技术作为国家的重点前缘学科,有目标、有计划地加以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苏建  周晴 《航天器工程》1999,8(3):34-37
论述了实践五号卫星空间流体实验温控部分的原理、构成和技术特点,并阐述了空间流体实验的遥测、遥控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微重力落塔电磁悬吊、释放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磁悬吊、释放、提升机构是微重力落塔的一个主要分系统。文章论述了微重力落塔电磁悬吊、释放、提升机构研制的关键技术及难点、电磁释放过程的特性分析以及微重力落塔实际试验的情况。采用万向架悬吊结构和电磁释放过程可调技术解决了落塔微重力试验落舱释放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释放过程可调和控制,减少和降低了落舱释放的干扰,保证了落舱的微重力水平。实验结果表明:落舱释放平稳,下落状态无倾斜,完成了电磁释放全过程并安全回收。  相似文献   

15.
双温区可控梯度空间晶体炉是一种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进行碲镉汞晶体生长的装置。该晶体炉针对我国返回式卫星设计,工作环境为卫星返回舱。文章结合碲镉汞样品加热器和搭载环境等热真空边界条件,分析了晶体炉的换热机制和传热规律;通过地面热真空模拟试验,探索了保温绝热材料在不同环境压力和加热功率下的绝热性能;定量地分析了环境压力对晶体炉的加热功率和炉壳温度的影响。从而优化了晶体炉的热结构和工艺设计,并保证了卫星总体的温控要求。该晶体炉在我国新型返回式卫星上进行了搭载飞行试验,成功地实现了碲镉汞晶体的空间布里奇曼生长。  相似文献   

16.
航天手套箱     
新宇 《航天员》2010,(6):58-59
航天手套箱(Glove box),也被称作微重力科学手套箱,是一个内置手套的实验用密闭设备,提供微重力环境下的密闭研究工作空间,航天员利用它在其内部进行小型实验和硬件测试。就像在地球上每天研究用的一个部件,没有它,许多用手操作的研究任务将不能进行或会受到严格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利用我国返回式卫星进行超导材料的空间加工实验,自1987年我们首次在世界上完成到现在已进行了五次,先后进行了 YBCO;BPSCCO;YICO Ag_2O;YBCO 薄膜等材料的空间热处理实验和重熔再结晶实验。文章总结报道了前四次搭载实验情况,(’93年搭载实验因卫星故障未能完成回收)。YBCO 和 BPSCCO 超导材料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加工试验表明:空间处理样品在超导电性上变化不大,零电阻温度和超导起始转变温度基本相同;但空间处理条件对样品的微观形貌,晶体内部结构,组份和相结构有较大影响,具体说空间微重力条件下处理的超导材料样品组份较地面样品分布均匀;晶粒生长较大且呈有序性;XRD 谱图分析表明空间样品具有较纯的超导相;空间真空环境对超导材料加工处理的主要影响表现为 YBCO 材料的失氧效应,所有这些特点对研究超导形成的机制和改善超导材料的地面处理工艺具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物大分子晶体生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空间微重力环境是研究复杂的蛋白质结晶过程和生长其高质量晶体的理想地方。1992年8月,应用国内研制的装置在返回式卫星FSW—2上完成了空间蛋白质晶体生长实验。有六种蛋白质在空间长出了晶体,其中酸性磷脂酶A_2和溶菌酶的晶体明显优于地面对照实验长出的晶体。对结果的分析还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9.
何兴 《中国航天》1992,(10):9-9,13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完成了创记录的14天空间飞行后,于1992年7月9日载着7名宇航员,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这次飞行是美国航天飞机第48次飞行,也是哥伦比亚号的第12次飞行。这次飞行的目的是研究微重力环境对材料、人和生物技术的影响,并验证航天飞机可在空间至少飞行2周的能力。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是6月25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的。这次代号称为STS-50的飞行共进行了31项科学实验,主要包括材料科学、流体物理学、燃烧学及生物工艺学等4个领域,其主要有效载荷有美国微重力实验室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返回式卫星在完成预定的主任务外,利用其剩余的载荷能力,以搭载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空问科学和空间技术试验,达到一星多用,一次发射多方受益的目的。文章简要地叙述了这些年来的搭载任务,特别是在空间材料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试验方面取得的成果,其效果相当于搭载发射了1颗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