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动力学参数修改的耦合模态子空间摄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结构动力学设计中,如果系统的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有小修改,则矩阵摄动法是结构动态特性再分析的重要方法,当系统具有重频或近频耦合模态时,常规的矩阵摄动法失效。本文研究了多组耦合模态结构动力学参数修改的子空间摄动法,将系统振动模态分布为耦合模态与弧立模态,由数组相互耦合的模态张成耦合模态子空间,采用初始模态坐标变换后,在维数不大的耦合模态子空间内进行了特征分析,然后作第二次耦合模态子空间坐标交换,最扣  相似文献   

2.
多体系统结构动力学建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多体系统结构动力学建模方法研究中引入了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空间算子代数和子结构综合分析方法,将多体系统划分为由铰链连接的部件或单一零件组成的子件,用有限元分析和模态分析方法求解各子件的模态广义质量矩阵和模态刚度矩阵。再通过动力学空间算子代数,将各子件模态广义质量矩阵和模态刚度矩阵递推到基础坐标下,构成整个系统的模态广义质量矩阵和模态刚度矩阵,以此建立整个多体系统结构动力学模型。同时,由于动力学空间算子代数运用了K a lm an滤波和B ryson-F raz ier平滑波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白噪声,在结构动力学运算过程中也避免了大量的重复计算,提高了数值精度。此建模方法是一种高效、高精度建模方法,它为多体系统结构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3.
大型复杂结构中试验模态综合的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动态子结构法及试验模态综合技术的发展状况,分析了采用动态剩余模态的试验模态综合技术所产生的误差。进行了减小误差差因素的相应理论研究。研究了结构主模态归一化过程中试验数据修正以论质量矩阵修正,研究了试验实测的动态剩余模太怕非线性修正。通过航天运载器实际应用,证明本文提出理方法及手段是正确和有效的,它对该技术成熟的应用于大型复杂结构,解决全结构动力学试验面临的困难方面作了踏实而富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结构非比例阻尼矩阵的建模和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阻尼是结构动力学分析的重要参数,对阻尼矩阵的估计一直是动力学建模的难点。通常的做法是假设结构中的阻尼满足某种数学模型,然后利用实验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识别。本文针对目前工程上普遍接受的非比例阻尼模型——Liang模型,在粘性阻尼振动系统的实空间解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类似于矩阵Kronecker积和列展开的方法,建立了非比例阻尼矩阵的识别方法及在实验模态不完备情况下的数值迭代算法。文中算例表明了本文方法是正确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态应变能识别复合材料结构损伤的遗传-神经网络法.采用单元模态应变能改变率作为结构损伤标识量,对损伤结构进行损伤识别仿真.采用混合编码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进行拓扑优化,构成遗传-神经网络,并使用其识别复合材料机翼结构损伤的位置和程度. 算例表明,本方法具有高效、稳定的特点,有着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MIMO系统可控性和可观性矩阵的特点,建立了一种区间矩阵MIMO定常系统可控性与可观性的充要条件,并给出了详细的理论推导,最后列举实际的例子。在例中与Frobenius范数区间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如何扰动仅作用于系数矩阵A,则「△A,△B」的Froberius范数区间地大大受到△B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一类变结构控制系统滑动模态的特征值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输入双线性常值变结构控制和比例变结构控制及一般双线性常值变结构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将系统推广到一般多输入双线性系统的比例变结构控制,引入排序截尾算子取变结构控制律与状态变量中m个绝对值较大的分量成比例实现对n个被控变量的控制,采用李亚普诺夫方法研究这类系统的滑动模态,得出此类系统产生稳定滑模运动的条件,并对该条件进行讨论和简化,将其表述成系统矩阵与双线性矩阵特征值之间的关系式。同时给出了一个三阶  相似文献   

8.
该文讨论利用多点自由衰减响应测量数据识别结构模态参数的Prony识别方法。为了解决噪声干扰情况下的参数估计有偏性和定阶问题,采用了扩阶特征矩阵法的思想。文中对Prony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的理论和实施过程进行了阐述,并应用Prony方法对某仪器舱模型进行了模态参数识别。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热应力、热模态求解方法。采用多变量有限元方法进行几何非线性单元列式,将温度的影响转化成热载荷进行静力学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得到结构内部热应力,然后计算受热应力影响的结构非线性热刚度矩阵。由热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进行广义特征值分析得到结构的热模态及其模态频率。最后,给出了热屈曲的计算方法。针对典型壁板结构计算了热应力和热模态,计算结果与Nastran相差在10%以内,分析了热应力对壁板结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自由试验提取具有弹性支承的阻尼约束结构的主模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已对边界固持(即刚性支承)的无阻尼和有阻尼的约束结构,从自由试验提取其实模态和主模态的方法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同时,对于具有弹性支承的无阻尼约束结构模态的提取,也建立了一种可行的方法。这些方法和技术途径都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仅剩下具有弹性支承的阻尼约束结构主模态的提取方法尚无。对此,本文企图建立一种工程中可行而实用的方法。在该方法中,阻尼分为瑞利阻尼和粘性阻尼两种模型,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结构选用不同阻尼模型下的提取方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方法虽然不像以前无阻尼下的类似方法那样,具有普遍性,即取任何支承刚度(可以很大或很小)都可获得满意结果。不过,对于工程中常见的支承刚度比结构刚度大或等量级的实际情况,本文方法是能取得满意结果的。这表明,本文方法已基本满足工程要求了。  相似文献   

11.
结构系统静强度可靠性分析理论与算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了适用于大中型结构自动化可靠性分析的全局临界强度分枝-约界准则和相应的算法,证明了所提算法在一级和多级搜索纵深的条件下可严格确保不遗漏主要失效模式。采用全局分枝-约界法,对系统可靠性分析中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伪失效模式和虚拟极限状态等新的理论概念。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利用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结构静强度可靠性分析的一种方法。利用工程上较为成熟的一次二阶矩法计算结构单元可靠度,用数值积分法求主要失效模式间的二阶共失效概率,然后采用0Ditlevse的二阶窄边界法计算结构体系的失效概率,最终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两个分布参数都未知的极大值Ⅰ型-正态模型,在结构强度的方差比应力的方差大得多的条件下,给出了它的结构可靠性的近似置信下限。  相似文献   

14.
结构的模糊随机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工程设计中存在的大量的模糊性因素,将模糊理论与结构可靠性理论相结合,分别建立了基本空间为连续集和离散集时结构的模糊随机可靠度公式及一些特殊可靠度公式;运用模糊集合基本运算法则,获得结构安全这一模糊随机事件的隶属度表达式;通过算例形象地阐述了计算方法,并分别给邮由随机模糊性,随机性和模糊性所引起的结构可靠度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糊理论的遮阳罩结构可靠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基于模糊理论的结构可靠性评估。运用模糊可靠度理论对遮阳罩可靠度进行了评估和设计,在保证系统结构可靠度的同时,有效的降低了结构的质量,实现了预期的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6.
给出再入飞行器结构强度可靠性设计、检验和评定的一种设计方法。包括按照可靠性设计思想采用数理统计理论来降低安全系数、引入合格系数和给出结构强度可靠性定量评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胡仔溪 《强度与环境》1993,(2):16-22,15
结构可靠度是结构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工程设计中,作用在结构上的载荷往往是一个随机过程,例如,作用在高耸结构上的阵风,作用在建筑物上的地震载荷以及作用在火箭弹体上的脉动载荷等等。本文采用结构有限元分析方法,基于首次超越破坏模型和累积疲劳损伤破坏模型,介绍了一个计算在随机载荷和随机运动约束下的结构动力点可靠度的计算系统。  相似文献   

18.
复合材料结构灰色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肖芳淳 《强度与环境》2000,(1):60-64,F003
本文在蔡-希尔失效判据的基础上,结合可靠性分析与灰色系统理论,对复合材料结构,进行灰色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有其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福林 《强度与环境》1993,(1):30-37,53
本文研究了阻尼介质对刚塑性圆板在高载(冲击荷载)作用下塑性动力响应的影响,得到了解析解并对此解进行了讨论。当阻尼介质参数趋于零时,本文结果与无阻尼解一致。文中还画出了荷载与阻尼介质对圆板运动时间和板中心点残余挠度的影响曲线。  相似文献   

20.
高可靠性分析中分布函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构可靠性设计与分析方法要求用概率分布函数描述某些设计变量,这时,有可能选择了非真实的概率模型。利用蒙特卡洛数值仿真方法,就同此而产生的可靠性设计与分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给出了工程上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