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多彩巴西行     
世界上许多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都有狂欢节.但论规模之大.参加者之众.气氛之热烈.要首推巴西;而在巴西各大城市中.又数里约热内卢为最.我有幸于去年春节前夕参加了到南美洲巴西、智利的商务考察团.适逢巴西年末的圣诞狂欢节.倍感荣幸.自己虽不是一个狂热的宗教徒.但作为一个多年来对摄影.对手里的相机一直念念不忘.难以割舍的人来讲:多彩的巴西.这个南美大陆上璀璨的明珠.四处洋溢的欢快气氛和那光怪陆离的迷人景象.完全的抓住了我的视线.对镜头下异域国度奇妙景象的发掘欲望.支撑着我的整个拍摄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2.
秋色光雾山     
深秋,光雾山的枫叶红了.我们驾着越野车在大山里、在铺满黄叶的山道上穿行,寻找我心中的“碧云天,黄叶地“.……  相似文献   

3.
又是满山红叶时,在一年一度的观赏红叶佳期,成都联通车友俱乐部组织了主题为“亲近自然,水墨风情——碧峰峡上里”自驾游活动.近60名客户及家人参与了此次活动。大家一起在纯净的空气里洗去都市的尘嚣.享受着那份难得的宁静与闲适。  相似文献   

4.
任琴 《西南航空》2006,103(8):112-112
大圭山山脉的皱褶中隐藏着无数村庄.额冲衣就是其中一个.额冲衣.撒尼语的意思是山沟沟里的小村庄.在这里居住的二百来户人家大都是彝族的支系撒尼人。勤劳的撒尼人从乱石头里整理出成块的土地.种上苞谷.洋芋和烤烟。我们来到的季节.地里的包谷丰收在望;果实饱满的向日葵等待着人们采摘.板栗树.核桃树,梨树也挂满了累累果实.……眼下也是收获烤烟的时节.在进村的路上.见到人们忙着把一叶叶从地里摘来的烤烟编挂起来送进小烤房。皮肤黝黑的  相似文献   

5.
肖子奇 《西南航空》2010,146(4):86-91
婺源.是一个可以将你的忧愁和喜悦都无限放大的地方.这是我大年十五这天最初踏上这片充满菜籽花香的土地的第一感受。南昌去上饶的高速路宽阔平坦.二月的最后一天.车窗外已经浓郁着春的气息了.我窃喜着在飞速前进的大巴上昏昏睡去.直到同伴们的惊叹四起,再次睁眼时.外面已经是一片黄色的海洋。昌北机场的李大侠告诉我婺源有无数个值得留恋的自然村落,我们马上要到的是李坑。  相似文献   

6.
《西南航空》2006,105(10):124-124
能在书店书架上遇到《烟醉》这样的小说.我实在是有些惊喜交加。大环境中环保和健康观念的强势.使得我已经多年没见到对于烟的真切体验描述。中国有着3.5亿烟民.虽然拥有这么庞大的基数.但在烟的问题上却是个异常沉默的群体。绝大多数时候.我都只能在忍受家人唠叨的同时苦笑着怀念林语堂先生的句子:“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  相似文献   

7.
常湖川  余茂智 《西南航空》2009,134(4):50-57
深灰调子、疏阔高大的古老建筑前,屏气凝神、着各色衣衫的乡人围观中.腾跃彩龙如曼妙少女随风而舞的飘逸裙带;而虚幻了的龙影仿佛一枚汉代的龙纹.高古而悠远。说实话,当我第一眼看见湖川先生这幅拍摄于四川罗泉古镇的图片时,便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热闹的场景.因为在慢速快门展演的某段时刻里,那浓郁的民俗画卷竞仿若一阵山野和风拂来的一则遥远故事——那是古籍里可以徜徉的历代吗?  相似文献   

8.
魏姣  王梓超 《今日民航》2011,(12):128-128
人心里装事儿的时候,行动怪异,表情鬼崇,在人群里一眼就能看出来。我在柜台待了一段时间,也能够判断出谁的行李超重。一位旅客把护照递给我,我翻开扉页,里面夹着200元钱。站在我身后的小坤迅速抽出钱,扔在柜台上。旅客是个戴茶色镜的中年男子,淡淡一笑:"初次见面,请多关照。"这是我工作以后第一次接触到赤裸裸的贿赂。  相似文献   

9.
巴山背二歌     
陈珂 《西南航空》2006,106(11):68-68,70
“弯弯背架一只梭,我是巴山背二哥。太阳送我上巴山,月亮陪我过巴河。打一杵来唱支歌,人家说我好快乐。”“巴山背二歌”是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巴中市辖区内的一种山歌。在当地,人们把从事长途背运的人叫“背老二”或“背二哥”,而在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时所唱的山歌就叫“巴山背二歌”.在隐藏于巴中市南江县大山里的米仓古道上,我们见到一群背运筑路条石的背二哥.他们刚爬过一个陡坡,靠着打杵在山梁上歇脚.“背二哥来好遭孽,连路走来连路歇,一年四季穿一件,浑身晒得黢麻黑。”当一个背二哥即兴而唱,其他人随即和唱起来。他们的眉宇间还滴着汗珠,用粗糙的大手捞起本已盐溃斑斑的粗布衣襟,揩着面颊的汗雨.这些汗湿淋淋,喘着粗气的沉重形象,已经一代代刻在了这条古道上。巴中境内的古道有由巴人在三千余年前开通的“巴岭路”、“大行道”.“米仓道”,北通陕西梁川、南郑、直达关中平原西安,下通巴州直延重庆。巴山背二哥像马帮、驼帮一样组成庞大的背运队伍翻越大山,长途跋涉在这些古道上,而“背二歌”这种在长途背运中产生的山歌,其历史可与巴人的背运一样追溯到秦汉以前,庞大的背运队伍在漫长的背运途中更唱迭合,相互学习交流,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属自发式传承,由于背二歌旋律优美、情趣盎然,故在民间广泛传唱。  相似文献   

10.
“载客的机动船,不管是农历的一四七.还是二五八.只要是逢场日他们都忙碌地穿梭在沿江星罗棋布的小镇之间。船尾的马达肆无忌惮地吼叫着,一团团黑烟直冲江面。船桅上的高音喇叭不断地放着电视节目的打斗声,而帆布盖着的船舱里不时传出乘客们阵阵粗犷的笑声。上下船的人们千姿百态.遇到穿高跟鞋的时髦姑娘不方便上船,总有热心的人帮忙拉一把。要是谁家办丧事,有棺材要上船,那必须鞭炮开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