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对1989年4月9日与4B级大耀斑伴生的两个波段(3750 MHz,2840 MHz)的射电大爆发进行了简单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波段的爆发不仅各自具有繁多的周期,而且都存在30+3s的准周期振荡。这种现象可能与磁环的准周期振荡有关,或与粒子流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北京天文台2840MHz射电望远镜,1989年1月-1993年12月期间观测到的太阳射电爆发的显着事件与米波Ⅱ型、Ⅳ型爆发的对应关系,从相关结果来看,爆发的峰值流量越高△T越短,这说明当太阳流量越大,高达500s.f.u.以上时,Ⅱ型爆发会在爆发的峰值前后很短时间内发生,可能与粒子的加速有关。   相似文献   

3.
太阳质子事件警报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方法,利用太阳耀斑的日面位置、X射线辐射的峰值流量及其上升时间、2695MHz和8800MHz微波辐射的半积分流量等5个物理参量,提出了一个新的太阳质子事件警报方案,预报太阳质子事件的发生及其流量和时间.该方案在本文检验中达到93.75%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太阳非热高能粒子流是产生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最主要的驱动源之一,其主要观测特征是具有快速频率漂移特征的射电Ⅲ型爆.主要介绍了国际上在空间甚低频波段(<30 MHz)太阳射电Ⅲ型爆的主要观测设备和研究进展,包括具备高时间–频率分辨能力的空间和月基甚低频频谱仪等,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系统分析了空间甚低频射电探测器...  相似文献   

5.
最数字     
《飞碟探索》2011,(4):63-63
6 科学家研究发现,目前地球上诸多生物种群数量出现了下降趋势,并且这种下降速度几乎达到了过去5.4亿年间发生过的5次大灭绝事件的r程度。如果这种灭绝趋势持续,那么在3个世纪~22个世纪的时间内,就将发生第6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击★报★告★集★萃10.4不明飞行物事件分析贵刊于1998年第一期刊登了1997年10月4日在我国河北省等地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事件的多个目击报告。由这些报告看,该事件是一起国内较罕见的大规模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之所以说它罕见和大规模,主要是目击者...  相似文献   

7.
北京天文台在2.84GHz频率上观测到的带短时标精细结构的微波爆发与日本YOHKOH卫星上HXT在1991年10月-1992年12月观测到的硬X射线爆发(HXB)事件作了比较,发现在20个微波精细结构爆发事件只有12个与YOHKOH卫星记录的HXB有对应关系.本文对1992年6月7日典型事件中2.84GHz与HXB共同存在的百秒量级的准周期振荡作了分析及源区参数的计算,并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瑞士Berne大学1988年1月-1989年12月发布的15个太阳微波脉冲事件的观测资料,分析其时间轮廓的3个主要特征:脉冲度、不对称性和半功率宽度频率响应.这些特性,可以定性地用非热电子的连续注入模,和不均匀的源模型给出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骆昌芹 《飞碟探索》2009,(12):26-26
半个多世纪以前,英国的一家电台曾经播出过一部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描述火培飞船降临地球以后,给地球人带来巨大灾难的情景。成千上万的听众信以为真,万分恐怖.纷纷四出逃难,成为新闻史上的一桩著名事件。  相似文献   

10.
WIND飞船在2010年11月15日观测到两个临近的脉冲型太阳能量电子事件, 这两个事件在1AU处呈现出不同类型的通量-时间曲线. 事件一的通量表现出快速上升及快速下降的特性; 事件二则表现为缓慢上升, 更缓慢下降, 事件二的持续时间是事件一的5~17倍. 以往的解释认为事 件二中的电子在行星际受到了更强的散射. 本文引入等腰三角形的释放函数并 求解电报方程, 利用得到的解对1AU处的观测进行拟合. 根据最佳拟合结果 反推两事件在太阳上的释放函数和在行星际传播的平均自由程, 发现造成两事 件在1AU处能谱和通量-时间曲线形状不同的原因是太阳上电子 加速过程的不同而非行星际散射. 结合SOHO卫星的白光观测, 发现两事件可能 与一个CME (日冕物质抛射)相关, 并进一步推测了这两个太阳电子事件可能 的加速图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比较第17—21太阳周黑子数、地磁A_p指数、各周极大年≥2级耀斑数、磁暴数及第一、二、三大磁暴情况;分析了≥2级耀斑数及磁暴的分布。21周3级耀斑对应磁暴比例低于19、20周,Ⅳ型及米波射电爆发是产生磁暴的重要条件。进一步分析了21周最大磁暴、最大射电爆发引起的磁暴,最严重的电离层短波通讯干扰及有明亮物质抛射的大耀斑、双带大耀斑引起的磁暴等典型例子。最后对SMY期间22个无黑子耀斑作了分析,它们可能引起中小幅度的磁暴。   相似文献   

12.
The sun has produced several high energy and large fluence solar proton events during solar cycle 22. This recent activity is similar to activity that occurred in the 19th solar cycle before the advent of routine space measurements. In a review of the recent events and a comparison with significant solar proton events of previous solar cycles, it appears that the 20th and 21st solar cycles were deficient in the total fluence of solar particles as detected at the earth. Therefore, when models of maximum solar proton fluxes to be encountered for deep space missions are developed, solar proton data acquired during the present solar cycle should be incorporated.  相似文献   

13.
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及其计算功率谱的方法研究了第22和23周磁静日北京宇宙线台站记录的银河宇宙线强度的周日变化与半日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在两个太阳活动周交替时,银河宇宙线的周日变化与半日变化特征消失,在太阳活动低年逐渐向高年过度时,首先出现的是周日变化。半日变化特征出现要滞后于周日变化,22周太阳活动高年看不出周日变化,而23周太阳活动的高年周日变化非常显著,22周太阳活动的下降期。只有周日变化而无半日变化。这是分析北京宇宙线台近2个太阳活动周数据得到的新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第21周太阳活动峰年期间,“太阳峰年”卫星和“火鸟”卫星上的硬x射线爆发探测器探测到数千个硬x射线太阳耀斑.研究这些事件的瞬时特性,我们发现它们当中几百个样品具有1秒以下持续时间的快速尖峰结构.我们分析了其中部分观测资料,发现它们之间具有四个共同特征.在这些特征中,准周期振荡使我们认为,在日冕上可能存在着快速振荡.本文导出了它们的周期表达式并讨论了这种振荡的俘获条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云南天文台4波段太阳射电快速同步观测系统"1990-01-1994-01取得的103个射电爆发,发现其中29个存在不同类型的快速精细结构(FFS).尤其是发现了几个少见的亚类FFS现象.本文仅介绍两个亚类型:窄带变周期脉动和宽带慢漂移长周期脉动.这些现象表明太阳射电FFS的多样性,它们发生在射电爆发的不同阶段(耀斑不同相),从而说明在耀斑演化中日冕非热电子的加速或注入可能贯穿于整个耀斑发展过程.由于耀斑后相FFS的发生,可验证耀斑后相存在磁重联和似环结构(耀斑后环)的重新形成.由于不同的亚类FFS反映日冕中存奇特别的环境条件,从而推测日冕中可能存在更复杂的多重类型的磁结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太阳22周峰年期云南天文台日冕射电频谱仪观测到的60个快速事件作了分析。从中获得了尖峰辐射、增强噪暴、快速起伏、类尖峰、叠加脉冲五种快变型别,对它们的亮温度、叠加特性、特征时间、辐射源尺度、偏振特性以及辐射机制六个方面作了分析研究后,对射电爆发、缓变分量和宁静太阳的辐射特征参量也作了研究,从而得出基本分量特性。  相似文献   

17.
质子事件上升时间及峰值强度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耀斑已基本确定为质子耀斑的情况下, 为了对即将到达地球的太阳质子作出半定量的粗略预报(警报), 即估计从观测到光学耀斑开始, 需经多长时间质子通量将到达峰值;峰值强度有多大。为此, 我们收集了1967年5月—1972年12月约五年半期间国外发表的比较系统的质子事件资料, 以及相应的太阳耀斑和太阳射电资料。   相似文献   

18.
The high-speed plasma streams in the solar wind are investigated during the solar cycles nos. 20–22 (1964–1996), separately on the two types of streams according to their solar origin: the HSPS produced by coronal holes (co-rotating) and the flare-generated, in keeping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made in different catalogues. The analysis is perform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following high-speed stream parameters: the durations (in days), the maximum velocities, the velocity gradient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reams. The time variation of these parameters and the high-speed plasma streams occurrence rate show an 11-year periodicity with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lar cycles considered.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high-speed stream 11-year cycles is made by comparison with the “standard” cycles of the sunspot relative number (Wolf number). The different behaviour of the high-speed stream parameters between even and odd solar cycles could be due to the 22-year solar magnetic cycle. The increased activity of the high-speed plasma streams on the descendant phases of the cycles, regardless of their solar sources, proves the existence of some special local conditions of the solar plasma and the magnetic field on a large scale that allow the ejection of the high energy plasma streams. This fact has led us to the analysis the stream parameters during the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solar cycles (minimum, ascendant, maximum and, descendant) as well as during the polar magnetic field reversal interval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hases considered are pointed out. The solar cycles 20 and 22 reveal very similar dynamics of the flare-generated and also co-rotating stream parameters during the maximum, descendant and reversal intervals. This fact could be due to their position in a Hale Cycle (the first component of the 22-year solar magnetic cycle). The 21st solar cycle dominance of all co-rotating stream parameters against the 20th and 22nd solar cycle ones, during almost all phases, could be due to the same structure of a Hale Cycle – solar cycle 21 is the second component in a 22-year SC. During the reversal intervals, all high-speed stream parameters have comparable values with the ones of the maximum phases of the cycles even if this interval contains a small part of the descendant branch (solar cycles 20 and 22).  相似文献   

19.
一种新的太阳质子事件警报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分析了第21太阳活动周后半期的太阳质子耀斑硬X射线辐射资料, 发现它们的峰值流量、积分流量、上升沿斜率、X光子的最高能量和持续时间等物理参数之间有着不同于非质子耀斑的相关性。据此, 本文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 对21太阳活动周期间(1980.2—1986.2)的质子事件进行预报试验。其报准率为88.5%, 虚报率为53.1%, 漏报率为11.5%。本文提供了基于X射线辐射特征的太阳质子事件警报的新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