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王宏涛  石德平  刘恒军 《推进技术》2018,39(11):2490-2498
冲压动力导弹的进气道性能决定了导弹动力系统的优劣,因此在冲压动力导弹设计初期,有必要对二元混压式进气道超声速压缩段性能进行快速估算及优化。针对该问题,提出将进气道外形进行参数化建模,建立基于特征线及边界层理论的进气道性能快速估算方法,并通过激波边界层干扰分离指标变量以及喉道流动参数二次修正,提高对进气道性能估算的精度。估算结果与CFD计算结果的对比,表明了该方法可以对设计状态下二元混压式进气道超声速压缩段阻力系数、平均总压恢复系数及流量系数进行具有较高精度的快速估算,最大误差不超过1.5%。此外该方法与遗传优化算法结合,对进气道超声速压缩段外形设计参数进行快速优化,使进气道压缩段阻力系数下降了13.8%,表明该结合方法可在冲压动力导弹设计初期阶段提高二元混压式进气道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典型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与侧压式进气道的性能比较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在相同的约束条件下运用高超声速进气道已有的相关设计方法设计了两类典型的二元进气道与侧压式进气道,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两类进气道的流场结构和总体性能开展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二元进气道出口流场畸变较小,流场均匀性优于侧压式进气道;二元进气道流量系数对飞行马赫数的敏感程度远高于侧压式进气道;设计点,二元进气道性能优于侧压式进气道.非设计点,尤其在接力状态下,侧压式进气道性能突出;侧压式进气道阻力特性优于二元进气道,而二元进气道的前体升力则高于侧压式进气道.   相似文献   

3.
超声速进气道进发匹配安装性能快速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超声速进气道与发动机的匹配特性,改善推进系统的安装性能,结合准一维进气道流场计算方法和基于部件法的发动机总体性能仿真模型,发展了一种考虑进发匹配的超声速进气系统安装性能快速计算方法。该方法能够计算不同飞行条件和不同进气道工况下,超声速进气系统的性能和安装阻力。利用文献中的数据对本文的模型进行了校核,并以两斜一正外压式进气道为例,研究了亚声速飞行时的附加阻力和进气道的调节方法。与文献中数据对比表明,进气道总压恢复和流量系数误差小于1.4%,发动机安装推力计算结果误差小于9%。超声速进气道在亚声速巡航状态下由于发动机节流带来较大的附加阻力,而进气道调节可降低高马赫数下的溢流阻力并增加进气道的稳定裕度。  相似文献   

4.
采用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方法,对高超声速一体化飞行器缩比模型在发动机关闭以及发动机通流状态下的气动特性进行研究。实验中采用彩色纹影系统对缩比模型飞行器的超声速流场进行显示,并通过六分量应力天平测得了全机的升力、阻力和俯仰力矩,数值模拟气动力系数以及流场特征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同时分析了飞行器保持静稳定状态下的质心选择范围。结果表明进气道开启之后飞行器升力阻力以及抬头力矩显著下降,但此飞行器配平迎角仍较大。该实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可靠性并为飞行器构型设计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
可变形翼战术导弹气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拓宽现有战术导弹的性能包线,通过工程估算及实验数据校核,分析了一类典型轴对称基准弹的纵向气动特性.然后,分别针对变后掠角弹翼与变翼展弹翼,研究了这两种可变形翼导弹的升力、阻力及静稳定度特性,揭示了弹翼变形对全弹气动特性的影响机理.最后,根据不同变形方式的气动计算结果,提出一种可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同时改善其升力及阻...  相似文献   

6.
某型弹用涡喷发动机安装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S形进气道的总压损失以及进气道,喷管/后体外部阻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针对某型号导弹涡喷发动机的安装性能的计算程序,并结合实际飞行条件,对用户附加引气,功率输出,进气道,喷管安装和环境温度对该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引气和提取功率影响不大,而进气道总压损失和进、排气系统的外部阻力有重要影响,环境温度有一定影响;而且由于弹用涡喷发动机的推力比较小,必须考虑安装性能计算,以便准确判断每一种安装因素所造成的性能损失,为设计和使用方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7.
升力物体跨音速面积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匹配渐近展开法推导出有升力物体的跨音速非线性面积律,给出升力效应当量源应满足的守恒条件及其确定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对于~般飞机及其部件能较准确地估算其在跨音速流中零升力和有升力时的压差阻力,并可在飞机基本设计点状态下进行阻力优化而选择最佳构型。该方法延伸到低超音速情况亦具有足够准确度。计算方法简单、快速。  相似文献   

8.
《推进技术》1996,17(4):56-56
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导弹推进性能的数字模拟加拿大Carleton大学,为模拟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推动的导弹在零攻角下的超音速飞行研制了一种计算机程序,采用经验阻力数据计算射程、飞行速度及时间。首先计算通过锥形脱体激波的变化,在其下游,超音速气流进入进气道...  相似文献   

9.
针对一种超声速混压式二元进气道,设计了多缝放气自适应流动控制方案,采用数值方法分别对有放气措施和无放气措施的进气道特性进行仿真对比分析,获得了放气对进气道自起动能力、临界性能及阻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进气道内收缩段开设系列放气缝,可以在保证进气道自起动能力的情况下大幅提升其临界性能,同时该种流动控制措施可通过唇口斜激波及其反射激波的移动实现放气量的自适应调节。对比分析发现,所设计的多缝放气流动控制方案,在设计状态下进气道的抗反压能力和总压恢复系数较无放气措施方案分别提高12.15%和7.11%,流量损失和阻力增加仅为0.71%和2.7%;巡航状态下,阻力增幅进一步减小,仅为1%。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得采用复杂进气道飞机全机溢流阻力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溢流阻力的因素,以采用基于S形进气道的无人机为研 究对象,对全机所受的气动阻力进行了分析,并给出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了带S形进气道模型的全机阻力求解方案,包括计算网格 及计算设置等;选取无人机某架次空中停车状态为研究对象,对进气道出口的总压恢复系数分布及溢流阻力进行计算,并与缩比 模型测压风洞试验结果及飞参辨识所获得的溢流阻力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可行性;针对流量系数、马赫数、迎角及侧滑角 对溢流阻力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流量系数减小时,进气道内外的压力差及S形内管道的弯曲引起的逆压梯度变大,使得 捕获流管变细,从而导致附加阻力和溢流阻力均增大;当飞行马赫数增大时,发动机需求的流量增加,从进气道溢出的气流减少, 导致溢流阻力减小。从而确定对溢流阻力影响较大的2个主要因素为流量系数和马赫数。  相似文献   

11.
埋入式进气道流场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埋入式进气道总压恢复系统数低、畸变大的特点,提出了利用扰流器对埋入式进气道进行流场控制的方案。通过吹风实验,分析了扰流器的轴向位置、长度、高度、安装角、数目等对埋入式进气道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流场控制方案可以大幅度提高进气道总压恢复和降低流场畸变,总压恢复σ可提高 3.5%以上,流场畸变指数 Δσ可降低 5.4 2 %以上,使埋入式进气道的性能达到可应用的水平,为埋入式进气道流场控制提供理论和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2.
曹正蕊  洪延姬  文明  李倩 《推进技术》2007,28(5):489-494
使用基于有限体积法和分区结构化网格划分的高分辨率数值方法,计算得到了两种吸气模式激光推力器模型在加速度为10 m/s2的发射过程中,其冲量耦合系数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不考虑来流速度和空气补充时,高度特性计算结果与实验吻合得很好。结果表明:推力器与空气具有相对速度时,冲量耦合系数整体明显减小,导致激光推进单级入轨发射由吸气模式向火箭模式的切换点由目前预测的20~30 km明显下移至10~20 km;经过进气道增压处理后,冲量耦合系数大幅度提高,为了增大吸气模式的工作高度范围,进气道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SAM—6导弹进气道的气动特性进行了计算。同时列出了SAM—6导弹进气 道实物吹风实验得到的总压恢复系数σK,对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被动吸气式电推力器气体收集装置设计对其性能的影响情况,本文以200km超低轨道下立方星推进装置为应用背景,进行了被动吸气式电推力器气体收集装置的性能仿真研究设计,采用基于稀薄气体的自由分子流模型对进气道装置内气流进行了仿真,研究了不同关键参数,包括几何形状(抛物线型、圆锥型、棱锥型)、入口出口截面比、长度、进气道内壁光滑程度多种因素对气体收集装置集气效率的影响,选取典型参数模型计算其内部气压分布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在三种形状设计中抛物线型进气道对气体聚焦效果最佳,入口出口截面比越小、长度越大以及进气道内壁越光滑进气道性能越优。文中所设计10cm抛物线型被动式进气道能够实现对大气120倍的压缩效果。  相似文献   

15.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内外流同时测力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新型测力试验技术的可行性,在马赫数Ma=6、高度H=27km模拟飞行环境下开展了风洞试验。以轴对称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无舵翼简化构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合理的试验系统设计解决内外流解耦关键技术,采用两个环式六分量天平在同一车次上测量模型内外流气动力载荷。试验结果表明:内外流气动力天平测量数据和全模气动力数据准确反映了内外流解耦、内外流窜流、进气道起动/不起动以及溢流影响等物理现象;从物理上实现了内外流解耦;内流气动力对全机气动性能贡献大;内外流解耦、进气道起动时,气动力数据准确、重复性好;窜流产生的传力属于内力。试验证明,同时测力试验技术可行,为解决内外流气动数据源于不同试验所致的不确定性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利用小尺寸风洞进行亚跨声速挂弹/载机干扰试验的试验技术,该试验技术是在小尺寸风洞内进行挂弹/载机局部干扰试验,可以测量挂弹投放过程中作用于挂弹及其折叠尾翼上的气动力和舵效率。为验证该试验技术,选取了某空射型导弹进行了挂机干扰试验验证,试验前对局部干扰流场和完整干扰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局部干扰流场与完整干扰流场流态基本一致。试验结果表明,小风洞对局部流场的模拟可以取得合理的试验结果,该试验技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液体火箭发动机在二次启动前,发动机泵系统各构件的温度特性和泵腔含汽率。建立了基于集总参数法的发动机启动前排放过程中涡轮、泵及进口管的温度变化计算模型。排放冷却过程中冷却剂N2O4的单相强制对流换热系数用Dittus-Boelter公式计算,流动沸腾换热系数采用Shan M M强化模型。并对某液体火箭发动机二次启动前排放过程涡轮泵系统各构件温度变化和泵腔含汽率进行了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试车数据吻合良好,研究结果表明,二次启动前的主动排放过程对泵壳体及进口管的冷却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8.
吴虎  廉小纯  崔建勇 《推进技术》1997,18(3):56-58,91
基于多级轴流压气机的逐级特性详细研究了跨音多级轴流压气机对突变型温度扰动、突变型压力-温度联合扰动的动态响应和气动稳定性。同时还给出了动态扰动下多级轴流压气机失稳识别的新的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9.
赵克云 《推进技术》1992,13(5):34-37
简要地介绍了固体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进气道设计思想,叙述了后置旁侧进气道突扩的特点,由于气流的拐弯、突扩和掺混,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辐度下降。因此过于讲究进气道本身型面设计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而尽可能减小外阻却是极为重要的。 固冲组合发动机多用于加速式地空弹,这就需要增加接力点附近的推力,因此应考虑采用超额定工作进气道,增大流量以提高地空弹加速式冲压型发动机和导弹性能。 文中对后置旁侧气道攻角适用范围以及大攻角进气道性能进行了讨论,因为这是组合发动机用于地空弹和反辐射弹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加大组合发动机攻角范围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丁一波  岳晓奎  代洪华  崔乃刚 《航空学报》2021,42(11):524838-524838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跟踪误差瞬态性能约束与发动机进气条件约束问题,提出约束预定性能控制方案。首先,设计新型设定时间性能函数用于限定跟踪误差的瞬态与稳态性能。相比传统方法,新型方案可保证性能函数在设定时刻精确收敛至稳态值,同时可灵活调整函数初始收敛速率,避免控制饱和。其次,将速度与高度受约束跟踪误差进行无约束转换,通过控制转化误差有界满足原始跟踪误差的预定性能约束。在高度子系统中,通过结合预定性能控制限定攻角变化范围,能够满足发动机进气需求。最后,以考虑参数摄动的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为对象执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满足跟踪误差的性能约束与发动机进气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