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前我国除京、沪、穗三大终端区及部分繁忙地区的进近管制区及京广、京沪、沪广主干航路实施了雷达管制外,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在运行的是雷达监控下的程序管制,采用的是程序管制间隔。由于程序管制间隔大,很多冲突无法及时有效解决,雷达监控的优势不能充分利用,给各地空管工作带  相似文献   

3.
为配合雷达管制的实施,实现雷达管制区段内雷达信号双重覆盖或多重覆盖,最终实现全国无缝隙覆盖,民航总局现正大力投资和建设空管雷达设施。按照中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飞行校验规则》规定,所有新建雷达设施在启用之前必须进行飞行校验。飞行校验是验证雷达设备准确性的重要手段,是对雷  相似文献   

4.
5.
2005年12月22日,我国在北京-西安-成都-昆明以东的广大空中交通管制区实施了雷达管制,这使得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进入了新的时代,贵阳区域管制室也开始了划时代的雷达管制工作。实施之后,随着雷达管制工作的深入运行,一些在实施前未考虑到的问题相继暴露出来。在经过前期强化雷达管制模拟机培训后大部分管制员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感到有不理解的问题,涉及到标准通话用语、雷达管制间隔、雷达管制和程序管制之间的间隔、雷达盲区、目视飞行与仪表飞行之间等。尤其是对间隔的掌握和通话术语的理解上存在着偏差,部分管制员在机组不作位置报时缺乏主动管制的意识,感觉到指令发的不流畅。为什么在作了大量的前期雷达管制理论准备工作和雷达管制模拟机培训后,在实际运行中还会有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一、雷达基本理论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释所有问题、解决运行中的所有矛盾。  相似文献   

6.
雷达管制是一种管制员利用雷达设备提供空中飞行情形作为指挥依据的先进指挥方式。它不同于以往程序管制的主要特点是,雷达设备能提供精确的航空器高度、位置  相似文献   

7.
自8月4日零时起。南昌管制区开始全面实施雷达管制.结束了沿用15年的“雷达监控下的程序管制”指挥模式。至8月29日,已有共计1.3万架次班机安全通过该空域。  相似文献   

8.
2007年9月15日零时起,黑龙江空管分局所属的哈尔滨区域管制和塔台管制正式实施雷达管制,标志着龙江地区由过去程序管制转换到雷达管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参考欧洲空域应用雷达最小间隔标准及其所要考虑的因素。结合我国空域结构、空中交通流量、雷达通信设备、管制员素质等方面的综合研究,阐述了在我国空域范围内缩小雷达管制间隔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11.
12.
引言由于国情和国家体制的原因,我国现阶段实施的雷达管制受到了诸多限制,从实施方法和效率要求方面与标准的雷达管制还有很大的距离。在我们向标准的雷达管制过渡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并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才可以使我们在保证空管安全的前提下平稳过渡。一、空  相似文献   

13.
14.
王雨 《空中交通管理》2010,(6):14-15,53
<正>雷达管制是对我们延用了多年的雷达监控下的程序管制方式的质的变革和飞跃。管制人员通过缩小管制间隔,达到改善飞行安全性、提高空域容量、减少航班延误的目的。通过制作最低雷达引导高度图,可以给管制人员提供雷达管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自动化系统等雷达高新技术的引入,管制方式也逐渐由程序管制转变为雷达管制。雷达管制意味着飞机间隔的缩小,管制部门、技术保障部门安全保障压力的增大。文章探讨了如何在雷达管制条件下有效地进行设备维护人员与管制人员的协调。  相似文献   

16.
一、概述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我国民用航空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伴随着飞行量的增长,终端区及航路上的飞行密度也相应地不断增加,从而带动了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空管设备的全面  相似文献   

17.
随着空中交通流量的持续高速增加,有限的空域资源越发紧张。程序管制间隔过大,严重制约了空中交通的有效快速流动,造成航班大面积延误,也给管制员的工作带  相似文献   

18.
空中交通管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旗语管制到今天的雷达管制和自动相关监视技术经历了近70年的发展历程,而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新的管制设备和先进的管制方法不断涌现。随着管制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空域中的航空器数量也在高速递增,天空变得异常拥挤,管制员所承  相似文献   

19.
当雷达失效时,在采取所有必要的紧急措施之后,最终要迅速建立程序管制,继续实施管制服务。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根据西安进近进离场航路的分布和程序管制规定,结合实际,探讨西安进近管制范围内程序管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根据总局空管局批复,昆明地区(进近、区域)雷达、甚高频有效覆盖范围内已于2005年10月27日零时(北京时)顺利完成了由雷达监控下的程序管制向雷达管制的平稳过渡。笔者作为参与准备、实施全过程的一员,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呈现出来以供学习探讨。雷达管制是对我们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