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提供雷达管制服务的工作过程中,管制员须遵守特定雷达管制空域的相关程序和间隔标准,并对其所辖管制空域内的所有航空器负责。间隔标准是航空器与航空器之间安全飞行所需要的间隔,间隔标准的制定,综合考虑了空管系统内设备、技术、人员等各种因素限制(如雷达延迟、管制员反应  相似文献   

2.
随着自动化系统等雷达高新技术的引入,管制方式也逐渐由程序管制转变为雷达管制。雷达管制意味着飞机间隔的缩小,管制部门、技术保障部门安全保障压力的增大。文章探讨了如何在雷达管制条件下有效地进行设备维护人员与管制人员的协调。  相似文献   

3.
面对我国民航业务量高速增长的实际情况,我国民航各相关部门都面临着如何快速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发展压力。空管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新设备、新技术在空管快速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如何把新技术应用到飞行管制中来,从而使飞行管制能力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动力。管制雷达是管制员日常实施飞行管制服务的重要设备,在管制飞行量日益增长的今天,如何让管制雷达更加“智能”,向管制员提供更多真实可靠的飞行冲突报警,这对提升管制员的管制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法国泰雷兹公司在这方面也从事着有益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管制员的技能和素质培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国民航空中交通管制事业必须要面向世界,要不断地学习引进先的科学技能,使空中交通管制事业得到飞速发展。近十年来,民航运输的高速发展,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那就是快速增长的飞行架次与空中交通管制设施和管制能力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我国大量进口了空中交通管制设备,使管制设施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但是,我们的航空服务意识、人员素质、管制人员的指挥能力已明显地不能适应航空发展的需求,特别是管制人员的技能和素质还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5.
探讨雷达管制条件下管制员应具备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随着中国民航业飞速发展,民航空管系统也在不断前进。从管制方式的发展来看,我们经历了程序管制、雷达监控下的程序管制、雷达缩小间隔,直到1997年12月30日和1998年7月6日北京进近  相似文献   

6.
引言随着民航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空中流量大幅度增加,雷达监控、雷达管制等主动式管制已经成为基本管制手段,但属地化管理的中小型机场由于受航班量、经济条件等限制,缺乏雷达等先进监控设备,仍主要依靠程序管制。相对于雷达管制,  相似文献   

7.
2005年12月22日,我国在北京-西安-成都-昆明以东的广大空中交通管制区实施了雷达管制,这使得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进入了新的时代,贵阳区域管制室也开始了划时代的雷达管制工作。实施之后,随着雷达管制工作的深入运行,一些在实施前未考虑到的问题相继暴露出来。在经过前期强化雷达管制模拟机培训后大部分管制员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感到有不理解的问题,涉及到标准通话用语、雷达管制间隔、雷达管制和程序管制之间的间隔、雷达盲区、目视飞行与仪表飞行之间等。尤其是对间隔的掌握和通话术语的理解上存在着偏差,部分管制员在机组不作位置报时缺乏主动管制的意识,感觉到指令发的不流畅。为什么在作了大量的前期雷达管制理论准备工作和雷达管制模拟机培训后,在实际运行中还会有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一、雷达基本理论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释所有问题、解决运行中的所有矛盾。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管制工作是从程序管制向雷达管制过渡而来的。在程序管制的环境下,纸飞行进程单曾是管制现场唯一及时记录管制员指挥航空器的过程和有关要素的“记录器”。但是随着空管自动化的迅速提高和纸飞行进程单本身固有的缺陷,电子飞行进程单走上管制的前沿舞台。笔者作为三亚区管第三批借调管制员,凭着对广州、三亚两地空管设备现状和可挖潜力的了解,就电子进程单这一对中南空管人还是一个较新的事物与大家分享一下工作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雷达管制是一种管制员利用雷达设备提供空中飞行情形作为指挥依据的先进指挥方式。它不同于以往程序管制的主要特点是,雷达设备能提供精确的航空器高度、位置  相似文献   

10.
浅析影响管制技能形成的几个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管工作具有责任重、风险大、要求高等特点,而拥有娴熟的业务技能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管制学员从专业院校毕业后,需在管制岗位上经过为期一年左右的“资格训练”,学习掌握管制技术并获取证书单独上岗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管制员。在这一过程中,见习人员管制技能的掌握和形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每个管制员的见列时问有长有短,进度有快有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