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众眼看宇宙     
易轩 《航天》2011,(10):62-64,F0003
灶神星是小行星中的明星,它是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中唯一一颗可在地球上直接用肉眼看到的小行星,直径约为483千米,质量大约占所有小行星带天体的9%。研究这颗直径500千米的小行星,有助于了解它和太阳系的早期历史。  相似文献   

2.
<正>北京时间2015年3月6日20点39分,"黎明号"探测器经过近8年、49亿千米的飞行,抵达矮行星谷神星。继2011年探测岩石质灶神星后,"黎明号"将对冰质谷神星进行为期14个月的科学探测,以增进人类对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了解。"黎明号"探测器是第一个环绕主小行星带天体的探测器和第一个在一次任务中先后环绕两个地外天体的探测器,也是第一个矮行星探测器。该任务是NASA第一次采用离子推进作为动  相似文献   

3.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7,16(4):133-133
2007年7月7日,NASA宣布,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原定本月升空的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将推迟至9月发射。探测器将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开始对太阳系中两颗最大的小行星——灶神星和谷神星的深探索进程。探测器预计在2011年抵达灶神星并围绕此星开展观测研究,此后,它将于2015年飞至谷神星周围对其探测。据认为于46亿多年前形成的灶神星和谷神星保存了它们的原始记录,由此可揭开小行星演变和这些天体形成条件之谜。  相似文献   

4.
今年4月24日,欧洲天文学家宣布首次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Gliese 581c",这颗行星围绕的恒星"Gliese 581"就是一颗红矮星。"Gliese 581c"是迄今为止太阳系外被发现的两百多颗行星中最像地球的。报道还提到这颗新行星距离地球有20.5光年,虽然哈佛天体物理中心的一个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就这颗行星的距离,我们是完全有能力达到的。话虽这么说,但是到达这个天体,至少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若把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设为一个天文单位,用AU(1个天文单位约等于1.496亿千米)表示。人类的航天器到目前为止飞的最远距离是100个AU左右,而且还是用的核电源。人类的航天器现在知道的最快的是去年1月份发射的冥王星探测器"新视野"号(New Horizons,又译作"新地平线"号),它的速度在木星引离助推以前是每秒21千米,木星引离助推以后是每秒25千米,所以它是属于人造航天器飞得最快的一颗。以这个速度,它到月球九个小时就到了,而阿波罗飞船需要三天多时间,因为这个飞船飞到冥王星大概是9年半的时间,冥王星在30个AU左右。短期实现不了并不等于说我们没有办法对这个星球进行了解,因为我们可以发射一些探测器在太空对这些天体进行探测。如今世界性的外太空寻水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目标对准了木星和月球,对准了小行星和彗星,对准了金星和火星……在这方面,美国、俄罗斯以及欧洲共同体已经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日本也上去了,我们国家的‘嫦娥’一号也奔了月。问题就在这里,人类不可能对太阳系内外的行星逐个逐个去探测,了解是否有水,有生命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孔梁叶 《航天员》2013,(1):18-20
1801年1月1日,意大利西西里天文台台长皮亚齐发现了第1颗小行星——谷神星(Ceres)。从那以后。不断地有新的小行星被发现.人们也开始将它们一一进行系统地编号、命名。  相似文献   

6.
《航天器工程》2008,17(6):148-149
2008年9月24日,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欧洲航天局称,小行星采样任务——“马可波罗”(MarcoPolo)太空探测计划将在未来10年的最后阶段(2017年前后)实施。按照这个计划,科学家在地球附近挑选一颗直径不超过1km的小行星,并将一个探测器发射到那里,去钻取泥土和碎石样本进行分析,以更多了解人类太阳系的形成以及地球等行星的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NASA"黎明"探测器3月6日抵达其探测任务的第二站谷神星,进入绕这颗矮行星运行的轨道,成为首个绕矮行星做轨道运行的探测器和首个先后绕地月系统以外两个天体做轨道运行的探测器。该探测器是2012年9月离开其首个探测目标灶神星小行星的。当时它利用其氙离子推进系统挣脱了灶神星的引力,重新进入绕太阳运行轨道,踏上了向谷神星转移的旅  相似文献   

8.
刘家桐  闻新 《航天》2013,(12):58-59
火星在哪里? 火星是太阳系中从内到外的第四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2.28亿千米。天文学家将火星定义为“内行星”中最外面的一颗,另外三颗内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和地球。  相似文献   

9.
空天瞭望     
《中国航天》2012,(10):51-53
美探测器启程转往谷神星NASA"黎明"探测器9月5日凌晨利用其小推力氙离子推进系统挣脱了灶神星小行星的引力,重新进入绕太阳运行轨道,踏上了飞往其下一站谷神星的旅程。探测器将通过小行星带向谷神星转移,2015年初到达谷神星。"黎明"探测器发射于2007年,2011年7月进入绕灶神星运行轨道,对这颗巨型小行星进行了13个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空天瞭望     
<正>行星资源公司搁置对地观测项目一年前宣布要先建设一个对地观测星座的美国行星资源公司已悄然搁置了这一项目,以便集中力量履行其核心使命——小行星勘探。该公司去年5月宣布完成2110万美元的一轮融资,要建设称为"谷神星"的一个卫星系统。这一系统最终拟由10颗能拍摄高光谱和中波红外图像的小卫星组  相似文献   

11.
子力 《中国航天》2007,(12):38-41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黎明"小行星/矮行星探测器9月27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由德尔它2火箭发射成功,将执行一项前所未有的探测任务,对小行星带中最大的两个天体灶神星小行星和谷神星矮行星进行探测。除因一艘船意外闯入大西洋上的火箭落区而使发射推迟了14分钟外,当天的发射进展顺利。  相似文献   

12.
章园 《航天员》2013,(1):14-17
小行星是指不易挥发出气体和尘埃,在太阳系里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小行星由岩石或金属构成。开展载人/非载人的小行星探测活动将为我们应对小行星撞击,探索宇宙演化和生命起源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士元 《中国航天》2006,(7):33-38
在太阳系边陲地带,有一颗70多年前才被发现的“小冰球”。它在苍茫的宇宙中绽放着暗红色的光芒。这就是冥王星。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冥王星离太阳最远,探测难度极大,是至今人类惟一未用空间探测器“专访”过的太阳系行星,所以至今人类仍对其知之甚少。不过,美国1月19日用宇宙神5重型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的冥王星探测器——新视野号将有望改变这一局面。这个总耗资7亿美元左右、钢琴般大小的探测器将高速行驶约50亿千米,最早可于2015年飞抵太阳系尽头,对冥王星及其卫星以及所谓的柯伊伯带开展首次近距离探测活动。该探测器将通过近距离飞越采集冥王星大气、地理环境和温度等数据,寻找关于太阳系起源和地球生命起源的线索。新视野号是美国航宇局“新边疆”空间探测计划中的首项中级别探测任务。它将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太阳系的每颗行星都进行过考察的国家,是一次历史性的探测,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又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精简行星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但位居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发现之日起其地位就备受争议。随着近年来一颗比冥王星更大、更远的天体的发现,使得有关冥王星行星地位的争论愈演愈烈,是否要给冥王星“正名”也因此成为8月份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大会讨论的焦点。天文学家拿出了多种方案,并最终于8月24日表决通过决议,取消冥王星的行星资格,把它降级到矮行星家族。大会通过的有关行星定义的新决议把太阳系天体分为三类,即“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这一表决结果是历史性的,它让困扰天…  相似文献   

15.
袁越 《中国航天》2000,(4):29-30
美国航宇局的近地小行星交会 ( NEAR,简称“尼尔”)探测器 2月 1 4日在茫茫太空中多游荡了一年后 ,终于进入了围绕爱神星小行星运行的轨道。这是人类制造和发射的航天器首次成功地进入围绕小行星运行的轨道。在此之前 ,人造航天器已进入过6个太阳系内天体的轨道。这 6个天体分别是地球、月球、太阳、火星、金星和木星。尼尔的成功入轨 ,使爱神星成了第 7个有人造航天器环绕其飞行的天体。首次尝试尼尔是美国航宇局在其低成本行星科学探测计划——发现计划下发射的第一颗探测器 ,重80 5公斤 ,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实验室设计和建…  相似文献   

16.
谢懿编译 《航天》2011,(10):50-53
美国航宇局的黎明小行星探测器在2011年7月抵达了小行星灶神星。关于太阳系行星的形成它会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司马杭仁 《航天》2009,(3):46-48
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并有很多卫星,很像是一个微型的太阳系,故科学家认为,了解它有助于揭开行星系统的起源之谜,找到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模型。  相似文献   

18.
众眼看宇宙     
易轩 《航天》2010,(1):58-59
前不久“信使”号掠过水星时,拍下了这个绵亘160千米的“双环”盆地。之前人们曾在火星、金星等行星上捕捉到此特征,不过并不常见。水星上巨大的卡洛里盆地、Rembrandt盆地、以及神秘的Raditladi盆地也都拥有双环特征。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很可能是小行星或彗星碎片在撞击行星表面形成第一个环形坑后,在中心涌出的火山熔岩和撞击碎片混融而成第二个环。  相似文献   

19.
阳光 《航天》2012,(4):F0002-F0002
2月27日美国太空网报道,一颗直径在140米左右的小行星有可能将在2040年与地球相撞。在2月初于维也纳召开的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科学技术小组会议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这颗小行星撞上地球成为空间专家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宋健 《中国航天》2005,(8):13-16
空间监测数据表明,太阳系内空间微粒较多,大于1厘米的碎粒每平方米每年碰到1个的概率为10-6(见图1)。为防止与小行星或彗星相撞,飞船上应装有预警雷达,预先发现和改变轨道,避免直接碰撞。当飞出小行星带(5天文单位)和凯珀带(500天文单位)以后,这种撞击概率比过去估计的要小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