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延安精神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过程中所孕育的革命精神。近十年来,学界围绕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逻辑关系、当代价值和弘扬路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要进一步展开延安精神研究,需从加强延安精神的生成逻辑和传播路径、深化延安精神与其它革命精神的比较、丰富延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关系、推进延安精神研究成果的创新运用和转化等方面着力,以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华夏中心主义被质疑,严重的内忧外患促使国人逐渐觉醒,帝国朝贡体系的崩溃虽在甲午战败后加快了步伐,但全社会仍未实现国家观念的彻底转变,直到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念的传入,国家观念的转变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观念。从传统的天下观念向近代国家观念的转变是一个破旧立新的历史过程,对这一进程的梳理,可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历史思维镜鉴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3.
“五四”先进分子“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科学和民主精神,推动了我国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改革开放中,要学习先辈们科学和民主的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观念,建设现代化的中国。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闭幕后再一次来到延安红色革命纪念地,着重强调要代代传承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探索、总结并传承至今的崇高精神信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是我们党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既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引领大学生奋发有为的应然之举。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创新实践方式方法、健全考核考评机制,能够更好地将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主渠道功能。  相似文献   

5.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其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基础,以人的思想、观点、立场为对象的社会科学。它是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中心环节。中国共产党六十多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精髓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不可能取得伟大的胜利;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去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可能为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6.
党和国家杰出领导人周恩来同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他的崇高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马克思主义革命人生观的完美结合。通过对周恩来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如何实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超越式传承"的分析解读,不仅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以及实现创造性转化提供了范式,也为新时代领导干部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书海拾贝     
《中国航空史》 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0年10月出 版,是我国著名的 航空史专家姜长英 教授所编著。全书 大16开精装,208 页,共计43万字,并 有百余张历史图 片。 《中国航空史》 是将姜长英教授以 前出版过的《中国 航空史料》、《中国 古代航空史话》和 《中国近代航空史稿》加以综合、补充而成的一本航空史学专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此书不仅详尽介绍了我国历史上航空科技的发展,还通过大量照片和图表对我国近代航空工业和技术的发展状况及经验教训进行了客观的叙述。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详细的描述了我国近…  相似文献   

8.
社会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认真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论断精神,对于搞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于对社会历史规律和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有学者错误地将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为某种"宿命论"和"目的论",从而进一步质疑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为资本主义之恶作辩护"的"道德困境"。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所言说的社会历史规律的过程内涵,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价值旨趣,是剖析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之评价向度的关键,也是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之现实意义的重点。只有破除历史唯物主义"宿命论"与"目的论"的双重误读,才能对"马克思主义存在道德困境"的质疑展开针对性的反驳,而这一过程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之正确性和崇高性的一次再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任伟 《大飞机》2021,(5):34-40
在中国革命史上,井冈山素以"中国革命的摇篮"著称,朱德称之为"天下第一山",彭真称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在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伟大实践;在这里,见证了党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脉相连优良作风的养成;在这里,见证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的孕育与形成.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相似文献   

11.
中医史     
《中医史》是中华文化最具体的生命科学,也是关于中医历史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李经纬以跨民族、跨门类的大中医史观全面述说了从炎黄到21世纪的中医发展历程,着重论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继承性发展,注重对创新发明事例的记述。全书作通史体例,以断代论述,包含少数民族医史成就,直面近代西医冲击,章节题目反映医学发展的时代特点,结合中国朝代与公元纪年的方法,进行全面的论述与评介。  相似文献   

12.
民法精神的复兴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中国对市场经济的历史选择,意味着中国法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源于罗马法的民法为主导。本文从法理和中西法律传统的比较中,阐释了培养民法的意识,强化民法的基本理念,树立人文主义的民法精神对中国迈向物质和精神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建群是当代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其文学创作中蕴含着世界主义精神,具体表现为对多元文化及思想的认同,对全人类生存状态和个体命运的关注,以及"大人类"与"民胞物与"的思想。其作品中的世界主义精神一直贯穿于他的创作生涯,从《遥远的白房子》《最后一个匈奴》到《大平原》,再到《统万城》《我的菩提树》,世界主义精神体现于他对各民族及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中,体现于他广阔的世界观中。发表于2019年的新作《我的黑走马——游牧者简史》,以历史上亚欧大陆各国族的交往与冲突为题材,全书对多元文化的讨论多有涉及,体现出比较成熟的世界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航空港》2011,(6):12-17
红色石库门,90载伟大航程从此起航——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新修上海兴业路76、78号,是一幢建于1920年的具有典型上海风格的石库门楼房,楼下一间18平方米的客厅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地。就在这座普通楼房内召开的中共一大改变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命运。这次会议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  相似文献   

15.
"美丽中国"作为一个新的时代名词,赋予了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内涵,站在人文主义的角度,解析它的美学价值与思想内涵,进而更好认识"美丽中国"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主旨。  相似文献   

16.
探讨并建立中国革命史学科的科学体系是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和重要内容。对此,我有如下一些见解: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革命史的主体内容。对中革史学科体系和内容,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为传统的看法,即不注重社会生产方式的分析研究,只讲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把多次起义和战争平行为中革史的内容。另一种为近年兴起的见解。李新等认为中革史之“革命”的概念是具有严格科学意义的概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用新的生产方  相似文献   

17.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和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自由与必然的辩证统一;也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唯物辩证法原则和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用中国传统文化建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浓缩;它对于建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向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做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论述,体现了中央对该项工作的高度重视。高校作为知识分子汇聚之地,教师和学生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如何在高校中深入开展该项工作值得思考。结合这样的社会背景,阐明了高校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和巩固高校党员主体地位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判而形成的理论成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现阶段的世情和国情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定位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中国方案"。总的说来,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新时代飞跃。另一方面,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了同一精神内核——超越"资本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