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教育引导和鼓励优秀毕业生到国防急需单位和艰苦地区就业创业,确保高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日设立了多种毕业生就业奖励。国防人才奖。凡进入国防系统就业的毕业生,学校发放纪念品予以鼓励。根据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域情况,对去位于  相似文献   

2.
高职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培养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详细地阐述了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对其就业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在当前社会推行"双证书"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毕业生就业由原来的“统包统分”体制逐步改为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入劳动力市场自由择业。这样就使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双向选择”、“供需见面”与“统包统分”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很快地尖锐起来。如果说,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在国家计划内,通过“供需见面”落实毕业生去向,过渡到除委托、定向培养生外,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经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制度,是对建国40年来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的重大突破;那么,在劳动力市场发育完善,全面实行缴费上学制度之后,毕业生将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则是一次质的变化。分配就业制度的改革,给大中专毕业生带来了日益广阔的择业自由与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这对一个刚踏上人生之路的青年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我校毕业生需求态势和毕业生择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思想政治教育,择业技巧指导、教学改革及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全力优化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断采取多种举措改善毕业生的就业模式,力求尽快建立起一个“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机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和就业模式的改变,与计划分配时代及改革初期相比,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部分同学能认可和适应“双选会”并积极投入到这场改革中去,他们择业观念正确,择业能力较高,能通过合理的就业途径在就业市场上找到满意的工作单位。但有部分毕业生因缺乏科学正确的择业观念而不能顺利就业。要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就必须对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的空前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文章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探讨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所在,指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机遇,进而提出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些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毕业生就业指导调查,分析当前毕业生择业观,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方面的要求,提出要坚持素质教育,加强思想教育,并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市场,同时,加强对毕业生在就业政策、择业技巧、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相似文献   

8.
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的经济形势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也势必会引发毕业生离校前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并诱发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的发生,由此给学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带来一定的压力.通过对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产生原因进行分析,阐述了相关问题的预防机制及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9.
高职高专学生自主创业培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活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的著名企业Google、微软、Dell等都是由学生创业成功的。高职高专学生作为潜在的创业生力军,培养其自主创业的倾向有助于加深对发展学生创业的探索,有利于其创业前端的倾向研究,进而推进高职高专学生创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专业产学研结合的学生能力培养方式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构成与专业能力索质要求,针对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介绍了两种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高校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与企业需求对接的培养方式及近年来在学院内的实践结果.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正确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如何准确地对自己进行就业定位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通过对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定位不准现状的分析,提出大学生准确进行就业定位的思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目标。  相似文献   

12.
多年的高校扩招,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全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人职难以匹配,其症结可归结为大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缺乏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我国起步较晚,仅有十几年的时间,这一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难免问题多、效果不佳;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美国,已经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美国并且已经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文章对中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进行分析和对比,查找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存在的问题,总结美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经验,通过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论妇女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平等就业权的保护是妇女劳动权益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析我国妇女平等就业权保护现状,提出如何加强对我国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对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推动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辽宁省弱势群体的总体形势及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缓解弱势群体就业的严峻形势,从而提出在辽宁产业结构调整中扩大弱势群体就业规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危机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就业冲击。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这对就业增长将是非常不利的。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为此必须落实好高校就业工作,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发挥好这部分人的作用,这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中国青年报》关于大学生就业报道内容的分析,得出其立足点与政府立场和就业政策的高度一致,注重报道和反映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就业的内容,并在报道中呈现出其报道的服务性、实用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对当前我国的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结合实际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高校、家庭的焦点问题。由于多方面原因,作为就业的主体—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影响到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到自身就业的质量,甚至影响终身的成长。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从大学生自身特点及生活、学习等方面进行剖析,使大学生能较客观、正确地认识就业中存在的心理现象与问题,并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专业如何迎战IT就业"寒流",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是众多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分析就业形势,认真查找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并提出了解决目前IT学生就业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Change in employment of engineers is shown to be related to the Deutsch and Shea Index of Engineering Demand. A relationship is given that shows the changes in engineering employment on a quarterly and annual basis. Engineering employment has turned upward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last quarter of 1969. We have displaced and stored over 90 000 qualified engineers since 1969, in addition to displacing over 40 000 not qualified by an engineering education. Estimates by some of the need for 48 000 engineers per year is shown to be highly questionable. Current demand is still insufficient to absorb the current output without displacing some currently employed. It is suggested that demand in specialties can be determined by advertising lineage devoted to specialties in the same manner that the engineering demand is determined by the Deutsch and Shea Index. The years 1970, 1971, and 1972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decrease in employment of 62 000 engineers, 150 000 new graduates, 25 000 immigrants, and only 55 000 normal retirements and deat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