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根据67次短期飞行和53次长期飞行后立位耐力研究资料分析结果,借助规定的主动和被动立位试验,发现所有航天员立位耐力的下降与飞行时间的长短无关.短期(7-25昼夜)飞行后主动试验时立位耐力下降33%,而长期(49-438昼夜)飞行后立位耐力下降48%.短期飞行后要过一周就能完全恢复立位耐力,而长期飞行后1.5-2个月才能完全恢复正常.飞行后立位耐力的下降程度(相关系数γ=0.81)取决于飞行前的初始状态。可用飞行前立位耐力研究资料预测规定制度下短期飞行后立位耐力变化.长期飞行后第一昼夜根据飞行前的预测评估的立位耐力下降情况:飞行前评价为优秀的立位耐力下20-30%,飞行前评价为良好的立位耐力下降为30-50%,飞行前评价为满意的立位耐力下降55-65%.  相似文献   

2.
航天员返回后的立位不稳定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航天员飞行后的立位耐力下降表现为立位时心率增加更多,而不是出现真正的低血压。但是,参加5~16d飞行的航天员中,约有20%的航天员在返回后的立位实验中出现了心血管反应不良,其严重程度足以导致晕厥前状态(头晕眼花、周边视觉丧失或收缩压突然低于70mmHg)。在以前发表的一篇文献中已经提到:与男航天员相比,女航天员在飞行后似乎有更容易出现立位低血压和晕厥前症状的趋势,引起这种现象的机理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航行情报工作的任务主要是收集、整理、发布、提供各种航行通告,提供飞行前和飞行后航行情报服务以及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所必需的航行情报资料,同时负责航空地图、航行资料的供应、管理工作,并将收集、整理、设计、制作的情报资料发布和提供给航务人员包括机组、管制人员以及有关业务单位,以便他们在组织与实施飞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载人航天飞行的最初30年中,常见报道独立的心脏节律紊乱。“阿波罗”15飞行任务中,一名航天员出现22个连续二联律随后是一系列室性和房性早搏。“天空实验室”任务中,几名航天员都出现了室或室上性异位节律。另外,在一次舱外活动后迩曾出现过一次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1983到1985年,14名航天飞机航天员中9人在飞行前没有心律失常表现,在舱外活动中出现了心脏节律障碍。  相似文献   

5.
对于长期任务而言,营养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并且对于保持乘员健康、安全和工作能力也很重要。在长期(超过30d)飞行,工务前、叶和后监测营养状况将有助于为航天员提供最理想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6.
航行通告(NOTAM)处理是航行情报部门的一项主要日常工作,由NOTAM组成的飞行前资料公告(PIB)在航行情报服务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全国情报系统普遍采用了民航局空管局开发研制的航行情报动态信息管理系统(CNMS),该系统能自动接收、处理NOTAM,以多种方式提供飞行前资料公告(PIB)。目前的CNMS系统各方面功能已趋于完善,但笔者有时仍会碰到NOTAM难以处理、不能入库的现象,仔细研究发现,这种现象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未收到或未及时处理相关的SVC报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抓好型号飞行前的技安保障工作对确保航天型号飞行试验圆满成功的意义,介绍了八院在型号飞行试验前建立和运行的一套较为规范的技术安全管理的做法,包括建立技安管组织、明确岗位职责和技安保障及监督检查等工作,从而确保八院自1994年以来连续七年安全地完成了各项发射试验任务。  相似文献   

8.
蔡金曼 《航天》2014,(12):F0002-F0002
据国防科工局消息,11月28日,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服务舱飞抵地月系统拉格朗日L2点,实施了地月L2点绕飞期间第一次轨道维持控制。在完成地月L2点探测活动后,服务舱将返回月球并进入环月轨道开展后续拓展试验项目。  相似文献   

9.
分析102名航天员飞行前后问卷资料,证明在失重适应的最初的阶段,不是个别的航天员发生本体障碍,而是所有的航天员和机体感知系统的规律性的反应。描述在航天飞行过程中的错觉发生的特点,强度,持续时和动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X┐38将在2001年进行轨道与再入飞行试验X-38的样机现正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进行飞行试验美国航宇局正在为国际空间站研制的X-38机组应急返回飞行器(CERV)将在2001年进行首次轨道和再入飞行试验。目前该救生飞船的一台样机正在利用一架B-52飞...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判定是否在航天中从下肢向头向转移的体液导体上体的静脉压持续升高,在飞行前及恢复期1h,12h对4名航天员进行静脉压,HCT的测量,与飞行期间的测量对照。  相似文献   

12.
飞行器的模拟飞行试验(simulated flight test)--模型自由飞试验(model free-flight test)是这种飞行器进行真实飞行试验(real flight test)或载人飞行试验(piloted flight test)前的“准真实飞行试验”(quasi-real flight test),所获得的试验数据比理论计算与地面模拟试验更真实、更可靠,但费用更高、技术更复  相似文献   

13.
已知重力引起通气的不均一,非重力因素也被认识,但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还不清楚。因此我们了太空实验室SLS-19天飞行期间持续策重和作用下通气的不均一。所有七名乘员作了单次呼吸N2清洗。他们吸入肺活量(VC)的100%O2,在吸气开始时有一团Ar2吸气和呼气流速控制在0.51/s,对照取正常重力(1G)飞行前后立位和仰卧位测量值,与1G立位测量相比,在微重力期间通气不均有明显下降,其证据是:N2和A  相似文献   

14.
韩增尧 《中国航天》2006,(7):39-41,46
2005年8月9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在执行完14天的太空飞行任务后,安全返回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此次飞行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的首次飞行。虽然在此前两年半的时间里美国航宇局(NASA)耗资30多亿美元,在六个方面改善了航天飞机的性能,但整个过程并不顺利,可谓一波三折,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让美国人引以自豪的航天飞机日显老态,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这对美国今后的航天事业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太空飞行期间人体生理学研究是太空探索的重要方面,30天以上的长期飞行尤其如此。NASA/“和平”号科学计划为研究人体对失重的适应性提供了唯一的机会。虽然在这些研究中还存在着航天时间、机上硬件应用、操作限制及飞行异常等制约因素,但在“和平”号飞行前、飞行中和飞行后仍进行了16项实验。实验对象是16位航天员,实验主题是人体对太空飞行的适应性,包括肌与骨、神经前庭、神经前庭、新陈代谢、人体行为和心血管等方面。从NASA/“和平”号科学计划中得到的结果对于认识人体是否适应长期太空飞行至关重要,这类研究将为认识健康试验对象的生理反应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也钭促进对地球上的疾病状态的了解与治疗。  相似文献   

16.
航天员在飞行过程中,由于失重的不良影响使航天员工作能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为了保障航天员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工作能力,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本文阐述了失重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及其产生机理,并介绍了防止和减轻失重不良影响的一系列措施:飞行前的适应性训练,飞行中的体育锻炼、肌肉电刺激、下体负压、药物、体内水盐补充,飞行后的康复措施等。  相似文献   

17.
黄文德  郗晓宁  王威 《宇航学报》2010,31(9):2067-2074
中止能力是载人登月出现故障时保障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的基础。针对混合轨道的中止需求,建立直接中止、多脉冲中止和借助自由返回轨道中止等三种中止方式的轨道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主要分析了中止轨道在能量需求(用ΔV表征)和返回飞行时间等方面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借助自由返回轨道中止所需能量只相当于最短返回时间直接中止的约1%~5%,但其返回飞行时间在初始段约为最短返回时间的7倍,并随地心距的增加而减小,直至与最短返回时间相当;多脉冲中止在能量需求和返回飞行时间方面均介于两者之间。仿真实例验证了三种中止轨道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发射消息     
《中国航天》2010,(7):48-48
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5月14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执行其最后一次轨道飞行任务。这是它的第32次飞行,也是美国航天飞机第132次飞行。飞行编号STS-132。机上乘有6位宇航员。此飞后,美航天飞机在退役前只剩下两次飞行还未进行。不过,NASA官员并未排除亚特兰蒂斯号再飞一次的可能。亚特兰蒂斯号此行为空间站携带了12吨多的补给和设备,  相似文献   

19.
2003年5月9日,日本发射了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它是日本深空探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更大规模空间探测和样本返回的验证机。经过两年多的飞行,隼鸟号于2005年9月接近了其目标——系川小行星。根据隼鸟号研制单位——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宇宙科学研究本部 (ISAS)的设计,隼鸟号要在系川表面软着陆,用高速子弹打碎系川表面的岩石,将岩石的碎片和灰尘收集起来送返地球,并向系川表面施放一个微型机器人。 2005年11月27日,在隼鸟号经过一次试着陆和两次正式着陆后, ISAS宣布他们认定隼鸟号已经完成了主要科学任务,准备携带着系川的岩石样本返回地球。但是,由于姿态控制系统已经有两个反作用飞轮失效,隼乌号目前自动进入了安全模式,能否把样本送回地球尚且是个问题。本文将根据日本方面公布的资料,对隼鸟号最后一个阶段的飞行,即接近系川并着陆采样的过程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20.
微小卫星绕飞空间站的动力学和控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微小卫星围绕空间站飞行,监视空间站运行和外现状态,减少航天员舱外活动。这是小卫星一种新的应用概念。本文主要研究绕飞轨道动力学和稳定性,以及在有摄动情况下保持绕飞轨道的控制策略。这种控制策略所消耗燃料非常少,根据仿真实验结果,绕飞卫星飞行一个月时间仅消耗燃料的速度增量约为3~4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