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薄壁密封舱大承载胶接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器工程》2016,(5):45-50
载人航天器大型化、轻量化的特点对结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提出一种薄壁密封舱大承载胶接结构设计方法,通过采取胶接区域变厚度设计、通气孔分布式设计、打磨工艺设计和抽真空加压设计等针对性改进措施,有效解决了"浴盆效应"、支座与舱壁的刚度匹配、舱壁局部表面处理以及胶接加压等问题。仿真分析和试验表明:支座在胶层剥离前可承受约12 000N的剪力,胶接性能得到明显提高,此方法可用于密封舱舱内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2.
以导引头组件(石英玻璃罩壳—酚醛塑料骨架)胶封脱落实例剖析证明,在胶接密封技术中,严格工艺控制问题极为重要。采取措施认真进行表面处理,严格控制配胶比例和固化条件,保证配合间隙均匀等措施及检验胶封质量的有效方法,从而获得可靠的胶接密封性能。  相似文献   

3.
从红外跟踪光学系统的常见结构和要求出发,论述光组装配中采用胶接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为光组的胶接和装调阐明了实施工艺准则;并介绍了光组综合性能的测试方法。同时,为不同胶种的红外光组提供了高低温光学性能实测数据和分析对比,从而得出以聚硫橡胶红外光组性能为最佳的重要结论。最后,对聚硫橡胶及其胶接工艺作了简单介绍。可望在其他红外光学系统装配中也将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4.
导弹天线罩连接方式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漠杰 《上海航天》1999,(3):31-33,42
研究了导弹罩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加热加载的工作情况,提出了罩连接方式设计的主要要求,连接环性能及其选择,胶和胶接要求,给出了典型的罩连接环的设计形式,并简要分析了罩与连接环的胶接强度和连接环胶接质量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复合材料胶接接头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阐述了复合材料胶接接头的力学特性;针对单搭接管接头进行了有限元建模;在线弹性分析的基础上,考虑胶层弹塑性特性而进行了非线性分析,得出接头的位移场和各部分的3D应力场;通过初步试验,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分析结果对复合材料胶接接头强度校核及设计改进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蒙皮加筋结构承力筒的结构及其特点,承力筒胶接装配质量的要求。找出了胶接装配型架设计制造技术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难点。确定了型架的设计方案,设计制造出满足胶接装配使用的型架,结果表明型架是研制高质量蒙皮加筋结构承力筒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碳纤维复合材料胶接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之间的胶接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研究了复合材料胶接工艺中的前处理工艺、表层纤维铺层方向、胶层厚度和固化工艺等因素对胶接强度的影响,成功地应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天线面胶接。  相似文献   

8.
胶接作为一种联接形式,在机械加工工艺技术中可作为一种工艺手段,不仅其应用面宽广,而且有其独特约功效。可以制作工件,尤其是锻铸件的临时工艺基准面;可制作胶接法心轴,用来加工高精度茸壁筒体外圆表面;也可设计成胶接滚砂研磨心轴,用来加工精密内孔;刚性差的零件,还可以采用胶接法定位装夹;改装量具,应用胶接技术也是十分方便。针对不同类型的零件,应当选用不同品种的工艺用胶粘剂和使用不同的胶接方法,并应注意到胶接时工件表面的洁净和胶接后对工件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复合材料胶接工艺和胶接接头内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材料胶接连接工艺已被人们所肯定,在实践应用中反映出复合材料胶接接头中内应力是影响其胶接性能和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文中简述了胶接工艺特点扣应具备的主要条件,胶接接头形成和胶接接头内应力分析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针对工程实践中铝合金的胶接剥离强度数据差异大、胶接可靠性急需提升的现状,开展了常温常压环境下铝合金金属对金属,以及蜂窝夹层结构胶接剥离强度的测试验证,分析了试片表面处理工艺和试样周围有/无胶瘤对胶接剥离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样周围保留0.5~1 mm宽的胶瘤有利于提高试样的剥离强度;仅用有机溶剂清洁试片胶接面,试样的剥离强度最低且数据离散性大;对试片胶接面进行砂纸打磨后再清洁,试样的剥离强度有较大提高,但数据离散性仍然偏大;对试片胶接面进行磷酸阳极化氧化处理可使试样的剥离强度提高最多。所得结果可为胶接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再入返回式航天器飞行过程中,在轨温度交变环境下防热结构胶接热应力一直是航天器可靠性设计的关注內容恼乱浴爸忻芏确廊炔牧?硅橡胶-金属“”的胶接结构作为对象,针对典型的低地球轨道温度交变环境,选取±100℃/5个循环环境作为分析条件,用ANSYSWorkbench建立了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考察了不同胶层厚度对于结构热应力及热变形的影响。基于有限元计算结果、热应力理论及胶接工艺分析,给出了温度交变环境下防热结构的胶层厚度设计结果.该有限元模型分析方法可为防热结构热匹配特性研究和设计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阶梯式胶接连接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铺层角度、搭接长度对胶接连接后层合板拉伸和弯曲强度连接效率及失效模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搭接长度对试件的刚度影响较小,强度影响较大,随着搭接长度的增加,连接效率逐渐增大;[0/90]4S铺层试件拉伸和弯曲强度的最大连接效率分别为23.5%和34.7%,[±45]4S铺层试件拉伸和弯曲强度最大连接效率分别为37.2%和106.0%;与斜接式胶接连接复合材料相比,阶梯式胶接连接效率低于斜接式胶接连接效率,[±45]4S铺层试件连接效率优于[0/90]4S铺层试件连接效率;拉伸试件主要的失效模式为胶层失效、分层失效和纤维撕裂。搭接长度较小的弯曲试件容易在胶接处断开,出现胶层失效和纤维撕裂,搭接长度较大的弯曲试件胶接处未完全断开,出现分层失效。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硅橡胶胶黏剂胶接石英陶瓷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和耐温性能,研究了胶接面湿热状态、打磨程度、胶层厚度、操作等待时间等工艺参数对胶接强度的影响。在试片正常烘干、打磨的情况下,当胶层厚度为0.4 mm、操作等待时间小于0.5 h时,胶接效果最优,其压缩剪切强度达到了3.06 MPa。探索了底涂剂处理对胶接强度和耐温性能的影响。在温度不高于100℃时,底涂剂A的效果较好。经底涂剂A处理后,胶接试片常温下的强度提高了13.7%,达到3.48 MPa;100℃时的强度提升率达到37.7%。在更高温度下,底涂剂B的效果更为显著。经底涂剂B处理后,胶接试片常温下的强度提升了10.1%,达到3.37 MPa;300℃时的强度提升了44.0%,达到1.57 MPa;200℃时的强度提升率最高,为49.0%。测试结果为高温条件下石英陶瓷胶接结构的胶接工艺优化及其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马立  王存斌  白越  吴一辉 《宇航学报》2009,30(1):290-292
阐述了卫星用复合材料储能/姿控一体化飞轮的结构设计及制造技术。采用独特的线型设计和结构设计,利用高强碳纤维缠绕技术成型飞轮转子,选用钛合金经精密加工成轮毂,用胶接技术将两者装配胶接为飞轮。通过有限元的方法对飞轮进行了模态分析,一阶基频为956Hz。试验测得的飞轮储能密度为79.8 Wh/kg,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5.
石墨/环氧宇航结构的连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介绍了石墨/环氧宇航结构的3种连接方法:(1)只胶接,不用紧固件;(2)胶接与紧固件并用;(3)只有紧固件,不胶接。测定了原始试件及热交变后试件的拉仲强度和刚度。胶接与用紧固件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最高的连接强度。  相似文献   

16.
首先,提出了复合材料胶接修补结构与胶接装配结构的冲击损伤容限问题,指出该类结构冲击后拉伸承载能力需要关注。然后,选用基于中心差分法的显式有限元和基于D-B模型的内聚力单元法,以二次名义应力准则为胶层损伤起始准则,并采用混合型幂准则形式的能量释放率准则作为胶层破坏准则。对无损斜胶接CFRP的拉伸基准进行了确定,指出破坏位置、破坏形式和破坏载荷。另外,选取5个典型位置进行损伤容限敏感性的位置研究。在敏感性最高的位置,用不同能量级别的冲击进行胶层损伤分析,并将冲击损伤引入拉伸模型,进行冲击后剩余承载能力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中介绍了石墨/环氧宇航结构的3种连接方法:(1)只胶接,不用紧固件;(2)胶接与紧固件并用;(3)只有紧固件、不胶接。测定了原始试件及热交变后试件的拉伸强度和则度。胶接与紧因件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最高的连接强度。  相似文献   

18.
文章叙述了航天器复合材料胶接工艺应具备的条件,航天器产品常用胶粘剂及其特性,研制航天器复合材料耐久型胶接结构基本要素及复合材料胶接连接工艺特性和品质控制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复合材料胶接连接工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中叙述了胶接工艺应具备的条件,复合材料胶接连接工艺特点和质量控制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一、简述 胶接技术在现代化技术领域,特别是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具有不少其他技术难以匹敌的优越性。因此,胶接技术,包括胶粘剂、胶接工艺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发展很快。无损检测过去和现在一直是胶接结构的主要检测手段。近年来,我国在胶接结构的无损检测研究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