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序言二     
正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是我国首颗根据中国科学家独特的创新理论研制的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HXMT卫星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财政部于2011年3月联合批复立项,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民用航天科研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共同支持。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卫星抓总研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  相似文献   

2.
针对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多载荷、高难度、高复杂度的特点,如何确保卫星在轨的安全并可靠完成在轨科学探测任务,是卫星研制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文章在梳理卫星可靠性、安全性保证工作重点的基础上,从卫星平台继承性产品的可靠性保证、面向复杂多载荷探测目标实现的可靠性安全性设计保证,以及整星贮存可靠性保证等三个方面,介绍了HXMT卫星可靠性安全性设计与保证的各项措施,可为后续相似卫星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有效载荷质量大、探测器数量多、地面存储和在轨工作环境要求高的特点,设计了HXMT卫星总装方案,提出了多种探测器电接口集成优化设计、望远镜外热流抑制总装设计、望远镜杂散光消除总装设计和望远镜总装全周期环境保障设计,并得到了研制实践验证。HXMT卫星在轨运行结果表明:总装设计合理可行,能满足望远镜的需求,可为我国后续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的总装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已顺利在轨运行1年多,完成了核心科学目标观测。文章概述了HXMT卫星的观测情况,如顺利完成核心观测源和银道面扫描的观测;重点介绍在银道面扫描、黑洞和中子星双星时变与能谱分析、伽马射线暴探测及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研究、脉冲星观测及脉冲星导航试验等方面获得的初步成果。HXMT卫星与国外空间X射线望远镜卫星及国内外地面望远镜开展的联合观测,促进了HXMT卫星的标定工作。HXMT卫星在黑洞与中子星研究、伽马射线暴探测及银河系内新源与暴发源监测方面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及有效载荷特性,采用基于"下凹"控制策略的环境条件制定方法,有效降低有效载荷界面振动力学环境条件达57%,避免了有效载荷"过设计";提出了有效载荷部件级试验与整星级试验相结合的考核方法,避免了有效载荷"过试验"的风险;针对HXMT卫星研制特点提出了整星级环境试验方案。通过卫星系统级环境试验及在轨飞行验证表明:卫星环境条件设计正确、试验设计合理,达到了考核卫星设计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我国空间科学卫星工程特点与项目实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提出了空间科学卫星工程标准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开展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给出二级分支体系架构,以支撑后续空间科学任务的有效实施,并促进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7.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HXMT)卫星是中国第一颗大型X射线观测天文卫星,文章以HXMT卫星科学和观测需求为基础,提出了HXMT卫星系统设计思路和方案,包括观测需求的分析、轨道及卫星工作模式设计,以及卫星系统设计、分系统设计、卫星望远镜与卫星平台设计等结果,并介绍了卫星在轨评价及取得的技术成就,通过系统设计及优化,HXMT卫星具有先进的暗弱变源巡天能力、独特的多波段快速光变观测能力,以及拓展的200keV~3MeV能区伽马暴探测能力等优势,可为后续天文卫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实践5号卫星两层流体微重力科学实验探讨我国空间科学实验的工程实施。分析了和空间科学实验有关的工程问题,指出空间科学实验应紧密结合工程技术与航天技术的工程实施可行性,需要有很强的空间工程背景。  相似文献   

9.
2015年年底,我国将发射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系列卫星的首颗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DAMPE)卫星。这颗卫星将肩负怎样的使命?我国发展科学卫星系列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后续还将发展哪些空间科学卫星?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航天》记者采访了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卫星工程常务副总指挥吴季。  相似文献   

10.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用于实现宽能区X射线高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巡天成像。针对HXMT卫星载荷种类多、工作状态多样、卫星数据信息传递实时性和同步性要求高的特点,分析了卫星数据信息链的基本过程,设计了卫星数据信息链系统。通过采取冗余设计、容错设计等方式,保证了数据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地面测试和在轨运行结果表明:HXMT卫星数据信息链系统运行稳定,满足卫星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11.
针对X射线科学数据全天时、种类多、数据率变化大、更高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要求,研制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数据存储系统(DSS),用于实现对有效载荷和卫星平台数据的接收、处理、记录、存储以及回放。文章在给出了数据存储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工作模式灵活多样和在轨长期工作下的高可靠性存储这两个最主要特点的设计和验证情况进行了说明。通过软件注错、辐照试验,以及在轨长期连续运行结果表明:HXMT卫星的数据存储系统灵活性高、可靠性好、运行稳定,完全满足用户需求,对HXMT卫星科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可为后续航天器数据存储系统的设计和验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发射短讯     
《航天器工程》2017,(4):140-141
<正>我国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据新闻网2017年6月15日报道,当日,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见封二)搭载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677s后星箭分离,卫星进入预定轨道。之后太阳翼顺利展开,标志着HXMT卫星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HXMT卫星是我国第一颗大型天文卫星,基于我国学者(李惕碚院士,吴枚研究员)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直接解调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3.
归纳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的系统级测试特点,其中惯性空间动中探测与X射线望远镜性能测试为相对传统遥感卫星特有的测试需求。提出了适用于HXMT卫星系统级测试的动中探测姿态机动测试方案,通过设计GPS动态仿真模拟器和星地高精度时间统一实现姿态机动闭环测试系统;提出了X射线光管打靶测试方案,利用靶板上不同金属材料的荧光效应产生不同谱段特征的X射线,并对热试验罐内测试进行了针对性设计。整星测试结果表明:测试系统设计合理可行,有效验证了HXMT卫星各项功能、性能指标的正确性,可为后续空间射线探测科学卫星开展系统级测试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空间科学不仅能够推动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科学突破,还能够有效牵引、带动航天高新技术的发展。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空间科学领域最重要的系统性进展,开启了中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新篇章。"十三五"时期,我国将继续研制、发射一系列新的空间科学卫星,这对航天运输系统提出了新的技术发展需求。发展空间科学必将推动我国的航天强国、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完成对观测源的科学分析,需要对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进行在轨标定。利用卫星上携带的标定放射源、探测器元素活化后产生的活化线、荧光线及有谱线辐射的天体源,对探测器的增益和能量分辨率进行标定;利用Crab脉冲星的能谱完成高能、中能和低能望远镜有效面积的标定。通过HXMT卫星与射电望远镜和伽马波段望远镜对Crab脉冲星的联合观测,对时间系统进行检验。从联合计时残差对比发现,HXMT卫星的时间系统计时准确,并且高能、中能和低能望远镜的绝对时间精度优于100μs。  相似文献   

16.
多颗小型卫星组装发射技术由于小型卫星的研制周期短,研制成本不高,而且又能满足一般军事和民用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开发应用的要求,所以近年来出现了研制小型卫星的热潮。为适应这种新的航天发射商务形势,国外(特别是美国)许多公司都在研制专门用于发射小型卫星的小...  相似文献   

17.
根据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开展科学观测的需求,提出了地面应用系统科学应用部分的设计方案,包括总体架构、外部接口、功能组成及主要工作流程等。在轨测试阶段的测试结果分析与验证表明,科学应用部分工作正常,实现了有效载荷的在轨监测与参数调整、科学观测计划制定、数据产品生成与数据分析等功能,能为HXMT卫星的在轨正常运行及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发射短讯     
《航天器工程》2009,18(6):146-147
我国实践-11卫星发射升空 2009年11月12日10时4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2C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11号01星送入太空。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航天东方红卫星公司研制生产,主要用于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  相似文献   

19.
据《中国航天报》报导,2001年10月12日,在深圳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由国务委员吴仪颁发、国家计委批准的“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牌匾落户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同日,该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签订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研制意向书”,同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签订了“环境和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研制协议书”,签约金额共约10亿元。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  相似文献   

20.
空间观测科学卫星一般会有多种观测模式,不同观测模式对卫星提出不同的构型布局需求。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在轨能够实现巡天、小天区、定点、伽马暴等4种主要观测模式。通过对卫星不同观测模式进行分析,得出各观测模式对构型布局设计需求,完成HXMT卫星适应多观测模式的构型布局设计。采用模块化、集成化的原理,设计服务舱+载荷舱的整星构型形式,以提高总装操作和测试的开敞性,实现并行研制;采用将望远镜背向安装在载荷舱顶板的布局方式,有效降低卫星平台对有效载荷的感生本底干扰,并屏蔽地球大气的反照本底;采用星敏感器与望远镜一体化安装布局,保证在轨望远镜光轴指向的确定精度;通过设置多维遮阳板,以减小定点和小天区扫描模式下对望远镜的空间外热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