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对单室火灾中流动,传热,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采用PI辐射模型计算火焰传热,并将计算机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得出了较为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为识别大跨度桥梁主梁断面在龙卷风作用下的风荷载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实验参数,在龙卷风风场特性模拟的基础上,基于龙卷风模拟装置和刚体模型测压实验方法,对流线型扁平钢箱主梁表面风压分布、断面三分力系数等风荷载特性进行了识别,并讨论了涡流比、高宽比等龙卷风相似参数对风荷载识别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桥梁主梁在模拟龙卷风作用下的风荷载特性与常规边界层风洞实验结果明显不同。高宽比对风荷载特性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其对风场特性的影响。不同涡流比下,高宽比对风荷载特性的影响程度不同。高宽比和涡流比是影响桥梁主梁龙卷风荷载的关键相似参数。风荷载模拟结果及其关键相似参数的影响规律将为桥梁抗龙卷风设计提供基础气动参数数据。  相似文献   

3.
网格湍流CAARC模型风洞实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大气湍流边界层的真实模拟是风工程风洞模拟实验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之一,平均速度剖面,湍流度剖面,积分尺度和风谱是反映大气湍流边界层流动的四个最基本的因素。本文首先研究了不同孔隙率的均匀网格湍流场的流动特性,得到湍流度,积分尺度以及风谱的变化规律,然后在变化基中某一个因素而保持另外三个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研究了处于均匀网格湍流场中的CAARC模型风荷载响应的变化,从而确定每个因素的独立变化对模型所受风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湍流度和积分尺度对结构物所受风载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在风洞大气湍流边界层模拟中应该予以充分的考虑,否则将会引起风荷载实验结果的偏差。  相似文献   

4.
北京国际金融大厦风荷载风洞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具有独特外形,荣获1994-1995年度首都十佳建筑设计方案第一名的北京国际金融大大厦风荷载风洞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该建筑独特的门廊型南北错落 表面风荷载随风向角变化很大,这对今后同一类型的建筑设计从风荷载角度来考虑具有指导意义。笔者还结合北京地区特定的气象条件,参考国外文献,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可靠的玻璃幕墙风荷载设计值。  相似文献   

5.
应用风洞模拟实验研究了光盘形状结构的风荷载特性.风洞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周围建筑物影响时,由于光盘形结构的截面具有对称翼型,上、下表面受到风荷载基本上都是负压分布,叠加后作用在光盘结构上的总体风荷载很小.周围建筑的存在对光盘形的风荷载影响很大,有周围建筑时光盘形结构所受的升力要比没有周围建筑时的值大1~3倍以上.特别有趣的是单独光盘形结构的整体风荷载除了受到一个升力的作用外,还受到了一个迎风低头的翻转力矩,为类似结构的风荷载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运用通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LUENT,对建筑物表面风荷载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和分析了采用不同湍流模型获得的结果差异.通过与风洞实验结果的对比,选择了v2-f湍流模型对40°风向角建筑物顶面出现锥形涡现象进行了成功的模拟.进而利用数值模拟的优势给出了典型建筑物顶面锥形涡的空间演化规律及其和侧面脱体涡的相互作用.还获得了锥形涡的演化、强度和位置与建筑物表面压力分布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建筑火灾发展过程与人员安全疏散之间的关系,应用区域模拟方法对大空间建筑内火灾烟气运动进行模拟,并结合实例对火灾中人员疏散安全性进行定量预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8.
X型超高层建筑扭转风荷载谱计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X型超高层建筑模型多点同步测压风洞试验,文中研究了高层建筑扭转风荷载系数平均值、均方根值沿高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X形高层建筑扭转动力风荷载功率谱密度函数的数学计算模型,并根据试验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该计算模型与风洞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文中还探讨了各层扭转动力风荷载的相干特性,以Vickery提出的尾流激励相干函数公式为计算模型,根据风洞试验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模型参数,并给出拟合的计算参数.文中最后研究了扭转风荷载与顺风向、横风向风荷载的相干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数学计算模型,结果证明该模型与试验数据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复杂截面高层建筑角对角布置的气动干扰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两栋角对角布置、横截面复杂的实际超高层建筑的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数据,分析了综合体型系数以及风压系数分布特性,详细讨论了建筑间的气动干扰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两栋塔楼在气流方向上串列布置时,其间可能产生恒定的旋涡,使得上游建筑背风面和下游建筑迎风面的平均风压都表现为较高的负压,上游建筑的平均风荷载会大大超过单体建筑的情况;两栋塔楼在气流方向上大致并列布置时,建筑两侧可能产生周期性的旋涡脱落,导致横风向响应的均方根值较大。此外,建筑的等效静力风荷载以平均风荷载为主,且建筑的自由振动频率远远大于气动力的卓越频率,脉动风荷载以背景分量为主而共振分量较小,这使得结构刚度的增加无法显著降低建筑的等效静力风荷载。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窑尾塔架在实际风场下的真实风荷载,本文通过风洞实验对水泥厂窑尾塔架在大气边界层流场中的风荷载进行了研究,并详细介绍了风洞试验中的风场模拟、模型设计、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试验结果合理可靠。本研究为实际窑尾塔架的结构设计提供了更真实的风载系数并为水泥厂窑尾塔架的优化设计,减少工程造价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航母甲板火灾是影响航母和舰载机安全的重要因素。风速对航母甲板火灾有很大影响。采用低速气流运动控制方程组和湍流燃烧大涡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迎面风速情况下航母甲板油料火灾的蔓延与烟气运动规律,分析得到甲板上方火灾烟气压强与热流密度随来风速度的变化情况。最后,通过缩比模型和风洞实验数据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航母甲板火灾释热率与风速大小成非单调变化关系,火焰烟羽倾斜角与风速大小成非线性增大关系。研究结果对于航母甲板灭火技术和舰载航空装备安全性分析有较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风对建筑绕流流动的数值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k-ε湍流模型及SIMPLE方法,在二维条件下,就风对建筑绕流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筑及地面的边界条件采用以低Re数k-ε湍流模型中导出的壁函数处理近壁湍流。自由边界采用外推格式。对于计算域中的建筑物则利用控制粘性系数的方法处理。并对计算结果和风洞实验进行了比较。 为了研究建筑物之间的气流及压力分布,本文还对并列两栋建筑的不同情况进行了数值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建筑风环境风洞试验中风速探头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制简易风速探头并通过风洞试验研究探头的气动力特性,为探头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基于Irwin提出的风速探头原理,研制了用于建筑风环境风洞试验的简易风速探头,对风速探头压力测试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并对探头进行了标定,给出了不同高度风速探头的标定系数,同时对湍流场中不同风速下的测试精度和探头间干扰效应对测试精度的影响作了试验分析,最后对一典型小区进行了风环境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研制的简易风速探头对平均风速有较高的测试精度,能够用于建筑风环境风洞试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火险综合评价的概念,讨论了建筑物火险综合评价应考虑的因素,提出了建筑物火险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上研究了不同楼层,位于楼房边侧或中间不同位置的房间发生火灾时,外界吹来正向的不同风速,对房间内外稳态温度场与流场的作用。特别研究了房间内热气流流出窗外向上运动的浮力和外界风力相互作用发生的现象及其对房间内流动的影响,引入了关于风的临界速度(或流量),作为外界风速与建筑物内火灾流场相互作用有标志性的重要参数,本文还对不同外界风速情况下,房间内外速度中性面倾斜的角度,房间内流出热气流温度的差别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北大体育馆屋盖的风荷载及周边建筑干扰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北京大学体育馆屋盖结构的风洞模拟试验,分别考虑了有无周边建筑两种情况下的风压分布。以屋盖上的平均风荷载和脉动风荷载为研究对象,对屋盖上的风荷载特性和周边建筑的干扰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上游建筑物的干扰一般会减小屋盖上的平均风压,增大屋盖上的脉动风压,且对迎风前缘的影响比对其他部位的影响大;周边建筑物的布置,也有可能产生"兜风效应"从而显著地增大风压;周边建筑的影响使风压分布更加分散,脉动风荷载对于总的设计风荷载来说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17.
周边建筑对大跨屋盖风荷载的干扰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天津国际金融会议酒店为例,采用多通道同步测压风洞试验技术,研究了周围高层建筑对大跨屋盖风荷载的干扰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位于大跨屋盖两侧的高层建筑将引起明显的“穿堂风”效应,作用于大跨屋盖的风荷载将显著增加,但大跨屋盖上游高层建筑的“遮挡”作用,有利于减小两侧高层建筑引起的“穿堂风”效应,而下游高层建筑会加剧屋盖局部区域的“穿堂风”效应。周围高层建筑物的出现,增加了来流中的湍流成分,使得作用于大跨屋盖的脉动风荷载增大。  相似文献   

18.
基于低矮建筑物实测数据的改进湍流物理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准确模拟低矮建筑物壁面上分离涡位置的平均风压比较困难,这些区域在绕钝体流动中也是很关键的部位.本文在Spalart-Allamaras湍流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钝体绕流流场特性,结合低矮建筑物上的实测数据,调试并选取合适的参数,提高涡粘预测的准确性,提出了改进的S-A湍流物理模型.通过对6m立方体和Silsoe低矮建筑模型进行稳态数值模拟,由改进S-A湍流模型得到的屋面、背风和侧风面上平均风压结果,比目前公认的模拟钝体绕流效果较好的SST湍流模型有较大改善,比风洞实验更接近实测结果.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改进湍流模型的方法,将是一条提高预测建筑物表面平均风压精度很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