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介绍了美军大力推进军事转型、提出转型通信体系的背景,阐述了转型通信体系的概念,论述了转型通信卫星的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剖析了美军对转型通信体系的总体需求,给出了转型通信体系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主要风险。  相似文献   

2.
美军全面军事转型从上世纪末启动以来,经过近几年的论证探索,目前已进入具体实施、向纵深发展阶段,其转型战略已经成为国防建设的核心。2003年4月10日,美国国防部发表《转型计划指南》,制订了进一步推进转型的总体战略,对各军种的转型发展提出总的设计和要求。根据美国国防部的要求,美国陆军、海军和空军先后提交了各自的转型路线图。鉴于美军在转型中对通信能力的巨大需求,美国国防部提出了转型通信架构(TCA)的概念,用于指导未来军用通信体系的建设。美国空军也于2002年9月成立了“通信转型办公室”,负责实施新的军用卫星通信体系,并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航天》2009,(5):47-47
美国国防部长盖茨4月6日宣布.作为提交给国会的国防部2010财年预算申请的一部分.美国空军耗资高达260亿美元的“转型卫星”(T—Sat)未来通信系统计划已波砍掉。他说.空军将转而采购更多的前一代军事通信卫星。美国空军迄今已在“转型卫星”系统的设计论证上花费了超过15亿美元。该系统原本打算大大增加美国军方(包括运动中的战略力量和战术部队)的保密通信带宽。  相似文献   

4.
军事转型与美国军用航天发展蓝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志澄 《卫星应用》2004,12(2):14-22
介绍了美国的军事转型战略;详述了军事转型的目的和目标;展示了美国军用航天的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5.
《中国航天》2005,(9):45-46
美国转型航天公司(t/Space)与比例复合材料公司6月14日完成了为期三周的火箭样箭高空投放试验,试验了从载机上投放载人火箭的一项新技术。作为转型航天公司“机组转移飞行器”(CXV)载人舱及其“快达”2火箭研制工作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如何优化升级液体动力研制体系,支撑液体动力技术和能力的综合提升,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分析了国内外航空航天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趋势、数字化技术与液体动力融合过程的基础上,通过研制流程再造,提出了液体动力数字化研制体系的总体框架。结合工程实践,开展了协同研制、集成设计、知识管理、数字化制造等方面的探索,并对数字化转型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重点分析了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选择、对信息化建设的挑战,为加速液体动力研制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方向,对其他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航天器工程》2009,(5):31-31
据美国太空网2009年9月初报道,美国空军或许将采购一颗激光通信演示卫星,由此来延续2009年前些时候被终止的一个重要计划——“转型卫星”(T—Sat)计划。  相似文献   

8.
一、背景(一) 网络互连技术概述 上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和相互作用,带动了算机网络的发展。为了把多种不同的物理网络互连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出现了网络互连(internet working)技术。它提供异构网络互连的方法及一组通信约定,可以容纳多种不同的硬件技术。这种互连技术屏蔽了许多网络硬件的细节,允许计算机独立于连接它们的物理网络进行通信。  相似文献   

9.
美国国防转型对航天武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型的目标和能力都要依靠航天武器系统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信息优势获取、作战力量增强、全球快速移动和快速交战与制胜,都需要依靠导弹和军用航天器技术的发展。因而,先进的航天武器系统是国防转型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转型的需求又将促进航天武器系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天》2000,(11):38-39
在冷战时期,为了同前苏联进行军事对抗,美国在60~70年代研制了单层的、可携带核弹头的反导弹系统,如奈基-宙斯系统、卫兵系统和雷神陆基反弹道导弹核导弹。由于以核弹头实施单层防御的反弹道导弹系统存在的缺点,迫使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向着非核和多层防御的方向发展。里根政府于1983年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SDI),开始对大规模远程或洲际弹道导弹袭击的多层拦截进行研究,试图通过开发各种先进的探测器技术、非核防御武器(包括各种动能、定向能武器)、完善的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BM/C3I)系统和必要的支援技术,建立一个…  相似文献   

11.
中继卫星系统的天基测控通信是近代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它能够有效地满足航天器交会对接的测控通信需要。文章分析了美国"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和欧洲"阿特米斯"(ARTEMIS)中继卫星对"自动转移飞行器"(ATV)与"国际空间站"(ISS)交会对接任务的测控通信支持,总结了国外中继卫星系统支持航天器交会对接...  相似文献   

12.
以出舱活动某试验中,航天员系统与飞船系统间舱压数据接口通信的设计和实现为例,探讨了通用数据通信机制在载人航天信息监测和通信中的应用。该接口模块基于动态数据交换(DDE)设计,实现1帧/s采样,正式试验连续运行超过6h,数据量累计691200byte,通畅无阻塞,顺利地完成了舱压数据的采集通信任务。实践证明,基于DDE通信的接口设计,可以扩展到载人航天任务其它软件产品间的数据交互应用中。  相似文献   

13.
制造成熟度及其在我国航天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美国国防部在采办项目管理中使用的制造成熟度(MRL)方法,分析了MRL对提升我国航天制造能力和改进制造风险管理的应用价值,论述了MRL与技术成熟度(TRL)、产品成熟度的关联关系及其主要针对大批量生产的理论局限性;面向我国航天制造类型多样、制造难度大与批产难度高兼具的特点,提出了我国航天MRL等级定义和评价方法;总结了在我国航天领域开展MRL研究,进行试点应用,建立评估规范和制造成熟度提升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作为盲源分离(BSS)问题的最有效解决方法之一,独立分量分析(ICA)算法可以分为时域和频域算法两类.将时域盲源分离的快速算法推广到频域,通过在频域中应用非圆信号的伪协方差矩阵,推导出一个新的固定点算法来解决线性瞬时混合的非圆信号盲源分离(BNSS)问题.仿真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空间邻近目标在红外像平面的成像因相互交叠而形成簇状像斑,对红外传感器的信号处理提出了分辨的要求。为实现对空间邻近目标的立体跟踪定位,提出基于量子粒子群优化的空间邻近目标红外多传感器立体分辨方法。在对目标像平面成像建模基础上,构建基于最小二乘准则的空间邻近目标立体分辨目标函数,针对目标函数的高维非线性特点,以QP-SO解决目标函数优化问题,估计目标空间位置。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先单传感器像平面分辨后多传感器视线交叉定位方法,此法具有更优的目标位置估计精度、辐射强度估计精度和目标个数估计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一种绕飞编队卫星星间链路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建立高精度相对定位编队卫星的星间链路,提出了一种基于GPS的绕飞编队卫星星间链路系统设计方法。针对我国首次以InSAR为背景的任务,以某绕飞编队星座星间链路系统总体方案为例,利用STK/MATLAB分析软件,对天线覆盖区与组阵进行了仿真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做了系统优化,包括星间轨道构型、天线设计组阵图、天线安装位置、链路预算、星间通信措施设计分析以及电磁兼容性分析等。结果表明:基于GPS的编队卫星能够从系统角度优化设计建立星间链路,从而完成编队跟飞、绕飞期间的星间通信与测量任务,为卫星建立星座构型、相对定位测量提供了可靠、稳定的传输通道。该设计方法可为同类卫星或其他类型卫星星间链路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近地通信卫星星座系统提出一个将星座各星上时钟同步到地面系统时钟的新技术方案,以GNSS导航系统时钟作为高精度、高稳定的时间基准,利用地面站和星座星上的GNSS接收机基于定位原理测得各自时钟相对于GNSS系统时钟的时差量(秒脉冲相位差),进一步得出各星时钟相对于地面系统时钟的时差观测量。每个星上时间管理单元利用一个Kalman滤波器估计星地时差模型参数,周期性更新星上时差预报,并据此估计秒脉冲调相时机,以及按照最小调相残差原则估算的调相幅值,并令PPS发生器完成相关调相操作。还设计了上述时统方案在一个典型Walker(24/3/1)星座中的应用研究,并开展了数学仿真和半物理仿真。文章还设计了一个半实物仿真方案,通过数学仿真和半物理仿真,表明该时统方法可将星地秒脉冲相位差自动控制在指定误差范围内,证实其在近地通信卫星星座系统全网时间同步任务中应用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月球(火星)中子(水冰)探测仪初步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子(水冰)探测仪在月球、火星和太阳系其它天体的水冰存在和含量分布的探测中有重要应用。文章主要介绍了美国、俄罗斯等国在月球、火星水冰探测中的中子探测仪的使用情况和探测结果,以及搭载于奥德赛(Odyssey)火星探测器上的中子谱仪、高能中子探测仪和"月球勘测轨道器"(LRO)上的月球勘测中子探测仪、计划搭载于美国"火星科学实验室"(MSL)上的中子反射动能测量仪的主要原理。最后提出了我国的一种中子探测仪的初步方案设想。  相似文献   

19.
高精度K频段微波星间测距系统(KBR)采用双路微波测距技术,测量精度可达到1μm/s,是地球重力场测量卫星的三大有效载荷之一。作为整个系统时间基准的超稳定振荡器(USO),是实现KBR微米级测量精度的关键。文章在研究KBR测距技术的基础上,对USO进行了研究和设计,研制成功的USO的短期频率稳定度达到了5×10^-13/s(Allan方差),达到了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20.
GEO移动通信卫星合成多波束天线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地球静止轨道(GEO)移动通信卫星星上多波束天线波束成形技术,研究了合成多波束对地覆盖、点波束天线增益以及波束间干扰抑制技术。利用仿真分析软件进行多波束天线的波束成形仿真分析,优化了天线系统的设计参数,改善了波束间的隔离度指标,提高了系统通信性能和局部地区的信道容量,完成了地球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合成多波束天线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